讯 据北京市商务局官网2月20日消息,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稳步提升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消费舒适度,有效推动首都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特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营造城市消费新场景
1.大力推动新商圈建设和老商圈改造提升。编制实施王府井×西单×前门、CBD×三里屯、环球影城×大运河、丽泽×首都商务新区4个国际消费体验区建设方案。依托城市更新,推动西直门、双井等15个左右传统商圈改造升级,加快推进老旧商场、体育馆、演出场所、博物馆、展览馆等改造升级。持续优化交通环境、公共环境、生态景观等公共区域消费环境配套。
2.加快打造一批消费标杆项目。推动永丰大悦城、副中心万象汇等商业项目开业运营,加快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一线四矿”文旅康养休闲区等文旅项目建设。加快推动大兴临空经济区国际消费枢纽、丽泽城市航站楼等项目建设,依托怀柔南站、未来科学城南区站等建设一批功能复合、业态多元的轨道微中心。持续推动全国示范步行街、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创建工作。探索在三里屯等区域打造限时步行街。
3.持续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坚持便民提质导向,在全市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业态丰富、智慧便捷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支持顺义、昌平等区申报新一批全国建设试点。持续开展一刻钟品质生活节活动,送服务进社区,激发社区商业活力。
4.创新培育融合消费场景。顺应需求迭代、技术进步、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等新发展趋势,依托本市商业、文化、旅游、生态等优质资源禀赋,进一步夯实载体支撑、丰富业态组合、完善基础配套、提升内容品质、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打造街区、演艺、赛事、近山、亲水、夜间、数字等融合消费新场景,推动徒步、骑行、自驾、游船、观影、观展、滑雪、露营、观鸟等休闲消费与餐饮、住宿、零售等基础服务有机融合,推出一批融合消费示范案例。
二、培育本土消费新品牌
5.推动老字号守正创新。推动“北京老字号”认定等工作,鼓励企业建设集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老字号博物馆、品牌馆,鼓励北京老字号集聚化发展,探索建设“北京有礼”老字号集合创新店,推动老字号企业加快“触网”。
6.深化新消费品牌孵化。发挥红桥市场、南阳共享际、首创·郎园Station等新消费品牌孵化地的示范效应,在美妆、食品、服饰定制、休闲娱乐等领域,持续完善新消费品牌孵化体系,推出一批创新产品。
7.扩大本土品牌影响力。推动“北京礼物”特色化、高端化、精品化、国际化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重点商圈、景区、公共文化空间开设一批“北京礼物”主题店。支持老字号、文博机构、主题公园等用好历史文化IP资源,丰富具有北京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必购必带”商品。
8.加快建设美食之都。推动餐饮品牌聚集、服务提升,促进北京餐饮国际化、品质化、特色化、便利化发展。推广优质餐厅在菜品、环境、服务等方面的经验,打造一批高品质餐厅。组织开展国际美食荟等活动。
三、优化商品消费新结构
9.繁荣首店经济发展时尚消费。支持商业品牌在京设立首店、旗舰店、开展首发活动,培育打造一批首发中心,力争全年新增首店、旗舰店、创新概念店800家左右。围绕运动健康、文化创意、科技装备等品类,错位打造北京特色时尚消费品牌矩阵,吸引全球知名品牌商、运营商入驻北京。
10.稳定传统大宗消费。进一步优化二手车经销发展环境,扩大二手车出口和平行车进口。加大汽车消费普惠金融产品供给。持续完善充电桩建设配套。细化完善促进家居消费有关措施,深入开展家具家电以旧换新,鼓励企业开展线上预约收运、上门回收等业务。
11.扩大绿色智能消费。加快推进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融合发展,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穿戴设备、家务机器人、超高清显示、虚拟现实等绿色智能产品,推进研发设计、高端制造、市场营销等产业环节企业集聚发展。
12.支持直播电商等新模式创新发展。以“平台驱动、政策牵引、生态建设”为抓手,推进直播电商平台、服务机构、品牌商家联动发展。紧扣产业优势、产品特色、差异化发展等原则,新增认定第二批特色直播电商基地10家左右,充分发挥基地服务聚集和示范带动效应;支持平台企业推出“北京直播电商品牌榜单”,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北京直播电商品牌IP。
四、塑造服务消费新优势
13.拓展信息消费创新应用。深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8K高清视频等技术融合,拓展社交、购物、娱乐、展览等领域技术应用,建设一批智慧商圈、智慧商店、智慧驿站,推广智慧导览、智能导流、虚实交互体验等应用。推进数字人民币全域试点,丰富试点应用场景,提升数字人民币活跃度。拓展数字消费场景,推动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等业态加快布局。
14.挖掘文化消费内涵。依托“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等建设,不断推出类型丰富、风格多样、门类齐全、品质精良的演艺精品;利用文化产业园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特色文化街区、艺术聚集区等空间资源打造特色演艺新空间;加强世界遗产、文保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探索文物活化利用。
15.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支持香山公园等4A级景区争创国家5A级景区。支持北京密云·古北水镇(司马台长城)国际旅游度假区、北京世园妫河国际旅游度假区、金海湖旅游度假区等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南山滑雪场等争创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持续提升北京微度假等品牌影响力。依托“三条文化带”等资源,形成一批旅游主题村落,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镇、重点景区、民宿聚集区等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改造,优化“快进”“慢游”乡村旅游交通网络。
16.增强体育消费活力。办好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等品牌赛事。加强与国际国内体育组织合作,力争更多国际顶级赛历赛事落户北京;常态化举办骑行、水上、桨板、飞盘、击剑等时尚潮流体育赛事。提升赛事商业化运营水平,促进赛事对住宿、餐饮、交通、零售、旅游等相关产业带动作用,做好赛事IP产品开发。
17.擦亮冰雪消费名片。积极承办国际雪联、滑联等组织举办的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速度滑冰、短道速滑等重大冰雪赛事,促进冬奥场馆四季运营。持续扩大冰雪消费,举办第十届市民快乐冰雪季、大众冰雪北京公开赛等活动,吸引带动更多群众参与,持续扩大冰雪运动人口。
18.培育医疗康养消费。提升国际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国际医院项目和国际医疗服务试点建设,制定中医药国际服务相关工作指引,提升中医药健康文化旅游水平。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持续推广“北京普惠健康保”。持续推动适老化改造工作,做好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复制推广,新增建设2000张养老家庭照护床位。
19.促进会展消费。加快推进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新国展二期、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国际会展中心等重点场馆项目规划建设。依托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平台办好体育、文旅、教育等专项展会。支持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等品牌展会在京举办,不断提升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
五、构建开放联通新市场
20.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鼓励各方采信“三同”认证结果。培育内外贸一体化企业,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开拓国内国际市场。鼓励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完善营销服务保障体系,推动头部品牌企业建设国际营销服务网点。
21.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工作协同,联动天津、河北办好“2024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暨京津冀消费季”。整合京津冀优质旅游资源,联合开发短途文化旅游产品,持续推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实施世界遗产联合推广计划,打造跨区域“世界遗产”主题旅游产品,办好2024世界遗产旅游推广联盟大会。积极推进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京北生态(冰雪)旅游圈、京西南生态旅游区、京南休闲购物旅游区试点示范区建设。
22.发展离境、跨境消费新模式。扩大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试点范围,增加离境退税商店数量,力争全年新增备案退税商店不少于100户。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继续优化拓展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试点品类,支持跨境电商O2O体验店、海外仓等建设,发展跨境电商体验消费新模式。
23.强化物流基础支撑体系。积极推动房山、昌平新增物流基地加快规划建设,平谷马坊、顺义空港、通州马驹桥、大兴京南物流基地加快转型升级。支持有条件的地铁站点布局食品、饮料、文创商品等智能售卖设施。补齐乡村地区商贸和物流的节点,持续完善县域商业体系。
六、完善消费升级新环境
24.营造活跃有序活动氛围。依托“北京消费季”活动平台,加大全市活动资源统筹,推动商文旅体跨区域、跨领域促消费活动联动,办好中国国际时装周、北京时装周、全球首发节、国际美食荟、北京国际文旅消费博览会、数字经济体验周、体育消费节、农民丰收节等精品活动。提升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音乐节等活动对消费带动作用。
25.深化监管创新。优化完善消费企业准入准营制度,深入推进消费领域一体化综合监管。大力推进信用环境建设,推广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分级分类、事后联动奖惩的信用管理模式。加大对老字号、新消费品牌、地理标志资源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的惩治力度,持续推动实施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规范消费市场经营秩序,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26.优化审批服务。全面推动营业性演出、体育赛事、会展等大型活动审批优化举措落地实施,为大型活动举办做好服务保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以活动流量带动餐饮、住宿、旅游、购物等延伸消费。加强与“两区”建设联动,在投资贸易便利、金融服务等方面重点突破,鼓励外资、民企等各类市场主体在消费领域加大布局。
27.便利入境游消费。加强入境游产品开发和海外宣传推广。支持在机场、火车站、重点商业区等设立外币兑换点和外卡消费终端,提升入境游客货币兑换及支付便利度。加强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提升多语种接待服务水平。
28.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打造有温度的“北京服务”品牌,开展商业服务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举办多层次全覆盖的服务技能、服务礼仪等培训,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服务质量。支持行业协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研究提出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服务标准。
七、保障措施
29.加强组织协调。持续完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机制,统筹解决跨部门、跨领域难点问题,系统谋划政策创新,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
30.完善监测评估。对照国家层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实际优化完善北京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监测分析。
31.做好宣传推广。把握节假日、重点活动等关键节点,统筹电视、广播、纸媒、网媒等传播载体,开展全媒体、多渠道、立体化宣传报道,进一步增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成果显示度、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