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里仅用半年时间就解决了困扰公司多年的两地办公、研发问题,运营效率大大提升,管理成本大大降低。”碧兴物联董事长何愿平感慨道。作为国内生态监测领域的领军企业,碧兴物联不久前在深圳宝安的汇智研发中心拿到了公司新总部钥匙,一举解决了困扰公司多年的发展问题。
如碧兴物联一样,还有30多家企业在这里也享受到产业空间的“量身定制”服务。汇智研发中心于2023年11月正式开园,已经吸引到34家优质专精特新企业签订入驻,且全部都是实体制造业,主要产业方向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制造装备等。
这是广东经济活力的一个缩影。作为经济大省,广东省在2023年底已拥有经营主体超1800万户,用充足的活力稳固着经济韧性的基本盘。
政策护航 让经营主体“活”起来
不久前,在广东省政府主办的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上,朝上科技凭借先进的汽车智能悬架方案斩获启航赛企业组的金奖,获得数十万元奖金。
“广东政府拿出真金白银鼓励创业企业发展,给了我非常大的信心。”朝上科技团队创始人徐涵欧说。
广东是投资兴业、创新发展的热土。近年来,广东通过大力实施经营主体培育计划和“大环境”生态优化行动等,促使经营主体发展呈现“四个全国第一”和“四个快速增长”的显著特点。
截至2023年底,广东全省登记在册经营主体突破1800万户,占全国总量十分之一,继续稳居全国第一,比2022年末净增172.8万户,增长10.6%,增速为近5年最高。
针对民营企业,广东省提出“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国家“民营经济31条”和省“民营经济30条”,“快、准、实”出台惠企政策,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审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同时,优化经营主体反映问题快速响应处理机制,加大对民营企业纾困力度,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2024年开年之际,广东省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30项具体举措,全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金融助力 让中小企业“壮”起来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初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精准滴灌,金融“活水”助力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积极指导搭建省级地方征信平台——“粤信融”,通过为企业量身“画像”,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发挥征信以及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价值和作用,促进企业融资发展。
徐涵欧表示,建行对科创企业支持力度非常大,推出了“孵化云贷”等科创企业授信产品,给朝上科技打开了“信用通行证”的大门,提供了数千万元授信额度。
截至2023年底,“粤信融”平台围绕企业、银行、政府三方实现融资对接,已覆盖全省200多家银行2万多个网点,上架金融信贷产品4800多个,实现银企融资对接超65万笔,金额近2.4万亿元,为约26万家企业实现融资。
在广州,银行机构也积极行动,为科创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民生银行广州分行前期新推出了三款线上化、纯信用融资产品,包括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易创e贷”(额度最高1000万元)和针对出口企业的“出口E融”(额度最高500万元),这两款产品最快可实现当天审批、当天放款。另外,该行推出的针对小微企业的“民生惠”(额度最高300万元),也可以实现分秒到账。
规则衔接 让外资企业“跑”起来
“我们看到了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机遇,在深圳注册成立技术服务公司,服务金融机构。”从香港北上深圳,深圳进汇科技总经理周凯表示,广东营商环境很务实,政府办事效率高,非常适合创业者开办企业。
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监管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深化登记确认制改革,推行登记注册“湾区通办”,实行“跨境通办、一地两注”,实现港资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随着粤港澳市场软联通的不断完善,来大湾区开办企业越来越便利。目前,粤港澳大湾区9市每千人拥有企业87户,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截至2023年底,作为外资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港澳资法人企业在广东省已达到9.6万户,同比增长15.5%;新登记港澳资法人企业达到约8000户,同比大幅增长64.4%。仅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在2023年就累计孵化香港创业团队超600家。
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表示,广东将推动大湾区内地九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在深圳、横琴试点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推动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监管体制改革意见出台。强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扩大“湾区标准”清单,加快推动“湾区认证”工作。加快推进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在要素流动、产业合作、跨境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