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广东一小学要求小学生寒假作业填写家庭收入、房屋还贷、汽车支出等,一位家长对此说:“我对这种作业布置的意义很迷惑”。
近年来,学校不合理收集、统计学生家庭信息的情况,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学校办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时,需要学生父母提供半年以上的银行卡工资流水;有的学校调查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包括私家车的型号与价格等信息;也有的学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爷爷奶奶的学历、工作单位等信息……
如今,小学生寒假作业里,竟然要求填写家庭收入、房屋还贷、汽车支出等信息,这种“摸家底”式信息采集和假期作业布置的屡屡出现,不仅引发了舆论、社会各界包括家长的强烈不满和质疑,也涉及教育公平、隐私保护以及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
实际上,早在2022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不得利用各类App、小程序随意反复采集学生相关信息。国家这项制度安排,给学校信息采集划出了“底线”,尽管针对的是学生入学时间节点,但其背后的宗旨是共通的,即减少不必要的信息采集,最大限度能地保障学生和家长的隐私权,为学生营造一个公平、健康的学习氛围。
《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中明确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遵守“最少够用原则”,除与个人信息主体另有约定外。《民法典》第六章“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寒假作业要求小学生填写家庭收入、房屋还贷、汽车支出等,皆属于个人隐私范畴,若学校老师硬性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提供这些私密信息,不但有过度收集个信息的嫌疑,也损害了学生家长的隐私权益。
更让家长担忧的是,学校与老师若以假期布置作业作为参照标准,差别化地对待学生,人为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则极有可能演变成因“财”施教,那么,教育的公平正义就无从谈起,从而也会让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化。
因此,学校在布置调查问卷表和布置假期作业时,不妨站在学生家长的视角来审视,既要符合常理,也考虑家长的感受以及接受程度。当然,更要站在法律的角度,将不能触及“红线”作为遵循的基本底线,不“越界”采集或强迫学生提供受法律保护的个人隐私信息。如此,双向发力,才能有利于学校与学生家庭形成良性互动,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来源:红网 作者:吴睿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