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日前召开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提出,要突出政治引领,突出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突出“稳”与“进”的统筹,突出强监管、防风险与促发展一体推进。
在业内人士看来,突出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体现了资本市场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契合资本市场运行本质。未来,大力推进投资端改革,推动提升上市公司可投性,加大对财务造假和侵占上市公司利益行为的打击力度等制度设计,将形成“以投资者为本”的强大合力,全力维护市场平稳运行和功能正常发挥。
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
会议强调,着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在专家看来,大力推进投资端改革,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是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关键举措。
“我们将更加注重投融资动态平衡,统筹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同时推动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行动方案尽快落地,着力拓展行业机构逆周期布局,健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年金基金等投资运作制度,大力培育长期稳定投资力量。”证监会市场一司司长张望军说。
着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对此,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建议,在宏观政策制定阶段,要通过建立完善制定者与相关各方的沟通机制,从源头上杜绝政策曲解的发生;关注市场主体,重视市场信息,建立政府和企业间长效政策协商反馈机制,提高政策可预见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优势,构建高频次、多行业的宏观经济运行监控系统,提高政策执行的科学性和全局性。
在开放方面,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需要加强开放条件下监管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
正如南开大学金融发展院长田利辉所言,在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有序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的同时,也要加快构筑与开放程度相匹配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体系。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建议,持续做好境内外风险联动的监测、预警和化解工作,发现风险早处置、早化解。
推动提升上市公司可投性
会议强调,大力推动提升上市公司的可投性。“证监会将紧紧围绕提高可投性这个目标,完善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标准,健全分类监管、扶优限劣的机制安排,引导上市公司通过回购注销、加大分红力度等方式更好回报投资者。”张望军透露。
在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高瑞东看来,证监会提出上市公司要通过回购注销、加大分红等方式更好回报投资者,是对上市公司的一种引导和激励。“这一系列举措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和稳定。同时,也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健康的资本市场生态。”高瑞东说。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也是题中之义。会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市场化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从信息披露等角度加大对低估值上市公司的约束。
在中信证券宏观与政策首席分析师杨帆看来,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有助于提高央企对公司市值管理的重视程度。未来,央企或可通过鼓励回购、提升现金分红比例、加强股权激励等多重路径进一步加强市值优化管理。
持续加大退市制度改革也是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质效的重要举措。杨成长认为,2024年有关部门将进一步推动退市常态化。在退市指标设计上,有望根据不同板块、不同上市条件的差异设定与上市标准相呼应的退市标准。在退市方式上,除被动退市外,与并购重组等主动退市相关的制度安排有望进一步完善。在退市过程中投资者保护上,示范判决机制和先行赔付制度有望进一步推广和细化。
加强监管 防范风险
会议强调,要突出强监管、防风险与促发展一体推进。专家预期,下一步有关部门将加大对财务造假和侵占上市公司利益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涉刑移送力度,用好集体诉讼、代位诉讼、“示范判决+专业调解”等机制,切实强化责任追究,进一步释放“零容忍”信号。
高瑞东认为,近年来证监会加大力度打击内幕交易、虚假陈述、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市场更加感受到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
在田利辉看来,要有效营造不敢违法不想违法的市场生态,需要大幅提高违规成本,显著增大对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形成行政重罚、民事赔偿和刑事处理的立体严惩机制;同时,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真实性的审查,确保信息披露公开、透明、真实,推进、拓展和深化穿透式监管;通过开展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监管,让违法违规没有空间和余地。
强化从严监管,有关部门还将压实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责任,健全备案监管安排,提升稽查执法效能,培育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文化。
“从近期监管案例来看,监管部门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协同监管效果不断显现,这些新变化向中介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持续切实履行‘看门人’职责的中介机构,将遭遇更严格监管,甚至是投资者诉讼。”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智斌表示,注册制下,监管部门对于企业披露的文件不做实质性审查,这要求中介机构切实承担起“看门人”责任。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