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绑式”关心只会让大学生抗拒

刘启明2024-02-16 08:45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近期,“大学也有家长群”的话题在社交平台引发讨论。家长群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大学某个学院成立,辅导员为群主,主要发布学校的通知、成绩等,以加强家校沟通;另一种由家长自发组建,以学校、年级、学院或班级来划分,群里没有学校的老师,家长们互通有无,分享和孩子学业、生活相关的信息。大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处理各种难题的关键阶段,但家长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急切走近孩子。

如今在不少父母看来,哪怕子女到了大学阶段,他们也是需要被自己安排和照顾的孩子。小到一天的衣食住行,大到未来的职业规划,这些事无巨细的关心很容易成为一种“捆绑式”关心,不论儿女是否适合、是否愿意或者能否做到,他们都必须按照父母的关心去成长。这背后,有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有为孩子好的出发点,也有一些较为“霸道”的道理。比如,一些父母偏执地认为:我供养你读书及生活,为你倾其所有,你就得听我的,就得按照我说的去做,我的关心都是为你好。

事实上,这种打着“为你好”旗号的关心,是大学生非常抗拒的。一方面,大学校园多元化的氛围,让大学生的心态更为开放包容,推动着他们思想的交融与进步。另一方面,大学时期个人的价值观逐渐成型,大学生更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追求自身的独特价值。当大学生更加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追求怎样的人生价值时,自然会寻求独立,抗拒父母缺乏边界感的“捆绑式”关心。

大学时期往往是孩子成长为成年人的分水岭。曾经由父母不断给儿女进行观点输出的养育过程,逐渐反转为儿女对父母进行观点表达的“逆成长”过程。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会接触多元理念,进一步了解社会的运行逻辑,并逐渐基于自身观察和思考形成自我判断。我们会发现,步入大学以后,很多大学生总会不经意间向父母分享一些观念,谈论自己对一些新现象和新趋势的看法。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特别是到了大学阶段,家长应该学会适时“放手”,给孩子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比起看似无微不至、实则充满控制性的“捆绑式”关心,大学生可能更需要的是耐心倾听和平等交流的态度。

关注孩子的发展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很多家长在表达方式上却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安排,对孩子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指指点点。这就造成不少大学生发出无奈感叹:“放假回家只能受到父母7天的疼爱,7天之后便是被各种嫌弃的过程。”要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调整好心态。家长要承认自身思维和经验的局限性,摒弃“自己一定对”的想法,也要接受孩子已经逐渐成人的现实,多用柔和、平等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同时,家长也要意识到,孩子不可能永远在自己的庇护下成长,放手让他们去走自己的路,是尊重他们自我发展的权利,也是对孩子真正的关爱和负责。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刘启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刘启明】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