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与德州平原龙门楼

宫玉河2024-02-15 08:38

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龙的形象也深入到了社会各个层面。

2024年元旦,位于德州市平原县新华南路和龙门路交叉口的龙门楼正式对外开放。

作为平原县的地标性建筑,龙门楼历史源远流长。龙门楼是旧时水门与文昌祠的合称,其上为文昌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元年,后称文昌阁。楼下之洞原是水门洞,后称龙门。

龙门楼曾在清康熙二十三年重修过一次,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时路经平原,留下一首《平原行》的律诗,诗中有“大都龙门务辞工,传奇乃至失平公”的诗句,因而又将龙门楼进行了第三次重修。另外,龙门楼还是民国时期“平原新八景”之一“杰阁远眺”的实物景观,说明龙门楼是何其宏伟壮丽。

原平原龙门楼毁于上世纪50年代初,2008年重建。重建后的龙门楼整体建筑面积739平方米,总高19.6米、城台高9.35米,城台上建三间两层阁楼。

整体看,龙门楼青砖灰瓦,红漆大门。龙门楼虽不是奇工巧刻的灵雕画阁,却也有雄伟高峙的飞檐翘角之姿,登临凭眺,令人心旷神怡。

在龙门楼正面,有“龙门”二字碑嵌在洞楣之上,这块碑高152厘米、宽64厘米、厚17厘米,碑无花边,中间刻着高100厘米、宽50厘米的狂草书法“龙门”,运力苍劲、浑有神韵,颇有特色。

“龙门”二字究竟出于何人手笔?在平原传说很多,但经考证均不可信。这两个一笔而就的草书大字,深受历代文人称赞。除四方游人拓印远携之外,当地也曾有人将它悉心拓印下来。工艺美术单位曾将“龙门”拓片用细绢衬裱后,在广交会上作为书法展销,赢得好评。由此可见,龙门楼上的“龙门”二字确是一件碑刻书法中的艺术珍品。

在龙门楼东壁,镶嵌着篆体书法“朝京”,这与琵琶湾公园南北门的“迎薰”“拱极”,构成旧时平原的城门名称。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曾为平原令。”刘备任平原县令时,平原县衙在平原古城(今平原南张官店处)。当时平原古城地广人稀,加上兵连祸结、田园荒芜,百姓生活异常困苦。刘备上任之后,一面招兵买马、积草囤粮、扩充势力,一面对百姓“勤施善政”,抚养生息,用“惠裕”和“德美”治理县政,因而深受平原百姓拥戴,刘备的势力也乘机发展。

刘备曾前后两次任平原县令,总共不到三年,然而,因其勤政、恤民,在平原留下了很多传说。在今平原西北十五里,汉魏时驿道上的桃园驿,唐初就出现了《三义祠》和《三义亭》,并成为“平原旧八景”中的“霞衬桃园”。后人题诗:“三义高踪俗共夸,庙前犹自种桃花,相看底事徒增慨,好向春风醉暮霞。”在平原旧志中,也留下了刘备“初拜平原相,劳思日已深”的诗句。

《三国演义》中有张飞鞭打督邮的描写,刘备、关羽、张飞夜间逃奔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并在平原留下了“龙门”的千古佳话。传说,三国时期,张飞一怒,鞭打贪官督邮,惊动了太守,第二天,连夜兵围平原城,要捉拿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三人骑马连突四门,见突围无望,只得从平原城东南角放水的门洞中逃脱。

“龙门”的修建与刘备任平原令时隔1300余年,但千年时光,割不断平原人对这位“先贤”的追思怀念。加上后来刘备作为蜀汉开国皇帝,后人为纪念这个勤政、恤民的仁德之君,便将刘、关、张逃脱的水门洞命名为“龙门”。巧合的是,原来的龙门楼附近,是旧时的地方官学——“学宫”位置。因此,“龙门”还带有督促、鼓励学子们勤勉学习,实现“鲤鱼跳龙门”的寓意。

如今,走进平原龙门楼,拾级而上,平原县千年历史文化,像一幅卷轴展现在人们面前。

龙门楼的二楼为通德展览馆。作为平原县的一家百年企业,2006年“通德号”被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2009年,其传统酿造技艺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艺名录;第四代传人任万平,2023年被授予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龙门楼的三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区,展示了平原剪纸、铅笔画、核雕技艺、葫芦画等多种非遗项目,展示着平原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底蕴。

平原龙门楼的开放,让人们凭今吊古,再次感受平原这个千年古县的文化风貌。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宫玉河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宫玉河】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