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寒假的到来,不少大学生满怀期待地回到了家中,希望能够享受一个温馨、愉快的假期。然而,部分家庭中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大学生回家遭到家长的“嫌弃”。所谓“嫌弃”,主要集中表现在家长对子女的絮叨责骂说教。目前寒假已经过半,但对有些大学生来说,在家的日子已经变得有些“难捱”了:从刚回家时的“嘘寒问暖”,变成了现在的“嫌东嫌西”。
如此冰火两重天的假期生活,不少大学生表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某媒体曾面向1600余名在校大学生,发起过大学生假期和父母相处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85%的大学生都曾有过假期被父母唠叨的经历。其中,73%是因为生活不规律,58%是因为娱乐时间过多,35%是因为不帮忙做家务。由此看来,这种现象是普遍且亟待解决的。
大学生放假在家遭家长“嫌弃”,实际上隐藏着代际沟通的难题。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子女有着十分高的期望,他们希望子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生活习惯良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家庭事务,可以有一份成年人的责任与担当。然而,大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的比较自由开放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可能与家长的期待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在假期期间的密集相处中,得到了集中显现,从而引起了一些误解和矛盾。笔者认为,对于这种代际沟通引起的矛盾和误解,需要家长和子女双方相互包容和理解。
一方面,大学生要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家长之所以唠叨,是因为关心孩子的未来,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大学生应尝试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想法。面对他们的担忧和期望,面对他们的唠叨,大学生应采取积极的沟通态度,向家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同时也听取家长的建议和期望,共同寻找平衡点。同时,大学生也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存在问题。一些矛盾的产生如“睡觉睡到中午十二点”“整整刷一天抖音”“家务全程不参与”等等……大学生应该思考自己是不是有些过度放纵?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家庭责任感,假期回家,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在充分休息的同时,可以帮助父母做些家务,制定一些假期计划并且付诸实践,多出去做志愿活动或进行社会实践,与家人多有效沟通,尊重和体谅父母,展现出自己成熟和理解他人的一面,用实际行动与主动规划,告诉父母“自己真的长大了”。
另一方面,父母也要多尝试包容大学生。当代社会的压力与日俱增,大学生在校期间面临着课业、科研、实习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当他们迎来难得的假期时,休闲娱乐活动便成为了释放压力、充电休整的重要方式。对于家长而言,尊重并支持孩子合理安排假期中的休闲娱乐活动,不仅有助于增进家庭关系,还能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在尊重的基础上,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见解,为孩子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假期时间。如果可能,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一些休闲娱乐活动,如旅行、看电影、逛博物馆等等,这些不仅能帮助孩子们放松心情,增长见识,更能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让家长更直观地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求。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尊重和沟通。家长和大学生双方都应当努力跨越代际鸿沟,通过平等、开放的对话找到共同点,相互理解和尊重对方的差异和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够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假期成为家人间加深理解、增进感情的宝贵时光,成为连接彼此心灵的桥梁。
来源:红网 作者:吕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