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最新研究揭示支原体肺炎为何来势汹汹

唐卓雅2024-02-08 16:52

持续了一整个秋冬的支原体肺炎流行趋势终于有所回落。

从2023年9月开始,全国各地出现大量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以儿童居多。多名儿科医生曾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支原体肺炎有明显的流行周期,每隔三年左右会迎来一次流行,但是这波流行也让他们感觉到不一般——感染人数异常多。

国家卫健委近日称,近期,我国新冠疫情呈低水平波动,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人数回落。

此前在的1月17日,苏州大学的周哲敏及其团队在《柳叶刀微生物》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大环内酯类耐药流行克隆株导致肺炎支原体卷土重来》的文章,解释2023年冬季中国肺炎支原体肺炎爆发的原因。

文章中提到,2023年11月,帕特里克和迈克尔曾在《柳叶刀微生物》发表文章称,2020年3月,针对新冠病毒的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引入导致肺炎支原体肺炎等流行病突然结束,全球肺炎支原体检出率显著下降。新冠大流行之后,肺炎支原体延迟出现。

可以看出,所谓针对新冠病毒的非药物干预措施,指的便是过去几年间包括戴口罩、社交距离等防控措施。

据周哲敏及其团队(下称“该团队”)的初步研究,中国目前正面临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同时爆发,特别是耐大环内酯类肺炎支原体(MRMP)的爆发。根据2017年至2023年在华东地区一家儿科医院进行的超过30000次PCR检测(在临床上快速诊断细菌性传染病)和支气管镜检查结果,他们再次发现肺炎支原体,自2023年7月以来发现高达50%的阳性病例,相比之下,2020-2022年(即新冠大流行期间)阳性病例的发生率较低,范围为10%至20%。

该团队通过宏基因组的方法,在448份来自受感染儿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拭子的样本中,定位了179个感染了肺炎支原体的样本。之后利用这些样本的数据构建了中国的肺炎支原体系统发育树,显示中国存在两个主要流行菌株:P1-1中的EC1和P1-2中的EC2。自2010年以来,EC1就被隔离在东亚地区,并未在全球范围内扩散。而EC2最近从非耐药菌株中出现,第一批分离株分别于2019年在台湾和2020年在北京被发现。

周哲敏在接受《知识分子》采访时称,“东亚菌株的重要特征就是耐药性比较高,对大环内酯耐药性整体超过80%,而其他地区都比较低。哪怕同处于亚洲的新加坡,肺炎支原体耐药性都不高。”

并且,该团队发现,由于23S rRNA中获得了A2063G突变,EC2显示出100%大环内酯类耐药性,比EC1具有更强的耐药性。2020年在北京分离出的所有3株P1-2菌株均源自EC2,这表明EC2可能是2018年后在中国检测到的P1-2菌株MRMP频率增加的原因。澎湃新闻曾报道,2018年、2019年,国内的肺炎支原体曾出现过感染高峰。

此外,该团队的分析显示,EC1和EC2的肺炎支原体跨区域传播具有频繁、隐秘的特点,2019年的台湾菌株表明,EC2 MRMP菌株在2020年之前已在中国各地传播。基于PCR的监测数据也表明,2021年至2022年,中国华北地区P1-2 MRMP毒株的感染数量异常增加。

基于上述研究和分析,该团队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新冠大流行,估计2020年左右肺炎支原体的耐药克隆株将在全国范围内流行。也就是说,新冠大流行的出现导致肺炎支原体肺炎流行的时间推迟,以至于在2023年才出现大规模暴发。

然而,该研究并非说明为何东亚地区的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性更强。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官微文章称,耐药株的传播和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都是肺炎支原体耐药产生的原因。由于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阿奇霉素的广泛使用,肺炎支原体耐药株在东亚国家较为流行。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的潘芬和张泓也在《肺炎支原体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论述肺炎支原体耐药性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肺炎支原体缺少细胞壁,对作用于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天然耐药;二是对比国内外抗生素使用情况,推测与国内临床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有关;三是肺炎支原体耐药传播机制可能与耐药菌株克隆传播有关。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指肺炎支原体(MP)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可以累及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去年冬季,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国内主要流行的呼吸道疾病,并且有多家媒体报道国内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普遍。

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包括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和乙酰吉他霉素,这也被列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 年版)》(下称《指南》)的首选治疗药物。

华西第二医院官微曾发文称,大环内酯类药物通常能够有效地抑制肺炎支原体,作用强且效果持久。相较于二线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有长期使用的经验,其不良反应相对较轻。这也是为何将大环内酯类药物定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首选治疗药物的原因。

不过,上述《指南》中也提到,国内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MP感染较普遍,可能是导致大环内酯类药物无反应性肺炎支原体肺炎、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指南》还推荐了其他替代药物,如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妥舒沙星)。这两类药物都对耐大环内酯类MPP具有确切的疗效。

但是,这两款替代药物都有一些缺陷。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牙齿发黄和牙釉质发育不良,仅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存在幼年动物软骨损伤和人类肌腱断裂的风险。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唐卓雅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唐卓雅】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