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门神那些事:处处彰显着普通人家无法比拟的特色

冬华2024-02-08 12:27

 红色的底色,配上大面积的石青色和石绿色,身披铠甲、神色凌厉的门神威风凛凛。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自古就有家家户户贴门神、贴春联的习俗。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或“圣府”,是历代衍圣公的官署,也是孔子后裔直系子孙的住宅。旧时每逢过年,孔府的各道门上都要张贴春联和门神,烘托节日气氛,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孔府营造浓浓的佳节氛围时,又处处彰显着普通人家无法比拟的特色,不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传统。

文武门神有分工

门神,顾名思义为“护门之神”,其历史久远,早在先秦时的《礼记》中,就有相关记载。

孔府分中、东、西院,总共有500余道门,旧时每道门过年都要贴门神。一些重要的门上,安装着特制的木框,到时将崭新的门神挂上即可。至于偏门小房,则是把门神直接贴到门板上。

孔府大门上的门神

每年除夕,是孔府贴门神、对联的日子。一到这天,孔府各院的大小门、房屋的里外门,甚至包括府外的车栏、马号、东场、西仓等,都要换上新门神、新对联。

这一环节有着严谨的规矩。据清乾隆年间的孔府档案春联底本记载:“大门三间,每间将军一对;六厅,每厅门扇加官一对;司房南北里间门神一对。”此外,孔府各门柱的春联联语以及门扇上张贴门神的种类,都有详细规定,必须严格遵守。

孔府的门神很特别,画幅面积比寻常人家明显大一号。由于衍圣公享受一品待遇,孔府门神也大都为当朝一品官衔,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从形式看,孔府的门神分两种。武门神贴在孔府的前半区域,比如大门、二门、内宅门和外院的大门上。这是因为孔府建筑衙宅一体,前半部分是办理公务的官衙,注重森严气派。武门神通常一幅人面向左,白面长须,眉目清细,背插帅字旗,戴貂蝉笼巾,手持红缨,穿红色团领袍,配兽吞口铠甲、玉带佩剑,手捧托盘,内置铜爵、梁冠,寓意“加官晋爵”,身后立士兵一员。另一幅人面向右,红脸长须,张眉睁目,背插将字旗,戴盔帽,插蓝缨,穿团领蓝袍,配兽吞口铠甲、玉带佩剑,身后站立士兵一员。

孔府内宅各房的里外门,包括房门、里门、偏门,则都是贴文门神,其中有“带子上朝”“当朝一品”“福禄寿喜”“加官晋爵”“子孙满堂”等讲究。文门神一般头戴乌纱帽,白面长须,身穿团领红袍,装饰如意云纹,中间为鹤补。左手斜抱笏板,右手托盘。盘内置一卧鹿者,名为“加官晋禄”;置桃者,名为“加官晋寿”;身旁带一童子者,名为“带子上朝”;身前一童子抱瓶,瓶内插三戟,名为“平升三级”;身前有大小童子数人,名为“子孙满堂”;带一童子提玉磬,磬上刻一“吉”字,名为“吉庆有余”;童子提戟前行,名为“太师少保”。

总体来说,孔府文武门神职责各有不同。武门神是用来驱邪避灾的,文门神是祈福纳祥的。这对满足人们的择吉心理,制造祥和的节日气氛,是非常必要的。

从手绘到木刻版画

孔府门神原来都是手绘的,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相当耗费人力。明代时,改成木刻印版印制,即木刻版画,省事许多。

在中国,木刻版画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宋元时,已到了比较普及的程度。《梦粱录》中记载汴京的“诸色杂卖”,有“日供打香印者,时节即施佛像等”“纸马铺印钟尤、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

另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京,“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可见,当时木刻版画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

明代孔府门神雕版

明代,木刻版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采用了套色彩印技术。各地的木刻版画以其朴素的形式,浓厚的地方特色,通俗的题材内容,反映出当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深受百姓欢迎。

孔府作为高门大户,门神样式基本固定,所以有自刻的印版,每年自行印制、张贴。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岗位叫“门神户”,世代沿袭,孔府拨给他们十亩粮饭地,自种自吃,维持生计。每年需要贴门神时,孔府还会贴补给“门神户”一定的费用。“门神户”自明代设立,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

孔府门神的印制过程较为复杂,专业的事情确实需要由专业的人干。在印制完墨线后,匠人们要套印彩色,细节部分还要经由人工敷色,才能更具质感。整个过程工艺精致,使得画像线条遒劲流畅,色彩艳丽浓重,对比强烈。全套流程走下来的门神叫做“细门神”,不进行人工敷色的叫“粗门神”。门神印制完后,沿外轮廓剪下形象,然后进行集中张贴。

从小年开始,孔府各院各房的大小门户,包括府外的车栏、马号、东场、西仓、各仓房门、柴草园门、外围的大小宰门、值房门等,都要贴上门神。有小孩居住的房屋里,还要贴上“童言无忌”字条。据说,每年张贴门神所使用的糨糊,就得四个人用两口大铁锅熬制。所有的张贴工作,都必须在腊月二十九完成。

为了营造节日氛围,如今每到春节之前,孔子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仍会延续古老年俗,将门神贴到孔府,不过流程已大大简化。现在,整座孔府只贴五对门神,分别是孔府外门三对、二门一对、重光门一对。

20世纪90年代,一位手艺精湛的老木匠,对孔府里保存的明代门神印版进行了一比一的复制,如今,每年张贴于孔府的门神就是用这些复制雕版制作的。每次拓印门神时,先用棕刷沾足油墨在雕版上均匀上色,然后需要两个人分别拎起红色纸张的四角,抻平后置于雕版上方,再有人用棕板在纸张背面沿一个方向轻扫,让油墨均匀地印染在纸上。当揭起红纸,一副传统门神年画就呈现在了人们面前。整个流程下来,需要近两个小时。

前些年,孔府门神的画作底色主要使用白色,为顺应时代发展和人们的喜好,从2015年开始改用红色为底,这样张贴出来的门神更具年味和喜庆色彩。目前,孔府各门张贴的门神是戎装的秦叔宝、尉迟敬德两位武门神。

叠压重重贴门神

孔府贴门神有一个特点,就是旧门神不揭掉,每年将新门神直接覆盖在旧门神上面,年深日久,叠压重重。

居住在衍圣公府的孔子后裔,以“诗礼传家”为祖训,读书循礼,严格遵循旧制,在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四季节日、婚丧嫁娶、生育子女、寿诞祭辰等,都有一套严格的“府规”制度,违犯了就要受到处罚。

这套严格的家规,是孔氏家族两千多年来得以世代延续的重要保障。孔府里的节日风俗也同样循规蹈矩,代代传承,不会轻易发生变化。新门神要覆盖于旧门神之上,就是孔府严格循礼的表现。

这种做法倒是给今人带来了意外的收获。我国贴门神的习俗由来已久,门神像多种多样,早已发展成为民间艺术品。但是,由于使用习惯限制,年画门神通常只会保存一年。从全国范围看,像孔府这样能留存下来的老门神像都非常罕见。

明代孔府文门神——带子上朝

1957年,故宫博物院曾受当时山东省文化局的委托,负责修复揭裱了一批孔府旧藏的门神,证实上层是清代的,底层是明代的,十分珍贵。这批门神是糊在木架上面的四件纸挂屏。其中,两件是孔府后堂楼的,两件是孔府前堂楼的。四件屏上原本贴的门神厚薄不一,多受潮霉,加上长期的积尘,破损相当严重。

据负责这项工作的故宫博物院高级书画装裱师张耀选、李文光撰文回忆,他们原本估计厚的最多不过十数层,但是经过细致的揭取以后发现,较厚的后堂楼两件,一件有48层,一件有24层,可惜多是不完整的残片。这些门神画绘制极为精致,虽只保存有片鳞半爪,但仍然非常难得。

这批门神画,多是版印着色,墨笔勾画填色的很少,先把画剪取下来,另贴在一张红纸上面。纸张为本连泗纸、洋连泗纸、油光纸,颜料为章丹、佛青、洋绿等。

因为原件潮霉,好几十层黏结在一起,且年深日久,胶性已失,所以当时在揭裱的时候,每层上面必须先刷胶矾,等到干后再润湿才能揭下。有少数的几幅,因为上面一层用水较重,下层稍有褪色。

这四件门神画,包括秦琼、尉迟敬德和天官形象,共72张单页画,其中武门神纵96厘米、横55.5厘米,装入大盒收藏。残陨不全的门神共计10张,也被制成推篷式册页,装入小盒收藏。为了保留更多真实的信息,在揭裱时,专家们认真记录了原来的次序并进行编号。如今,这些文物收藏于孔子博物馆,成为研究门神文化的重要文物。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冬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冬华】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