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文 2024年1月1日起,王伟良成为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中国区第一任总裁,从他就任后第一次亮相的表现来看,华为“名嘴”余承东应该是遇到对手了。
无论从身份还是观点表达方式上看,二者都在同一类坐标体系中。2023年11月,华为将主管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车BU剥离,成立独立的新公司,余承东是该业务一把手;同样,自2024年1月1日起,博世将汽车业务重组为独立经营的“博世智能出行集团”,王伟良任中国区董事会总裁。
1月29日,王伟良首次以新身份面对媒体,他毫不避讳地谈及华为,认为华为实质上已经在造车,博世不同,永远只为车企赋能。至于二者是否竞争?王伟良表示,博世的优势华为难以超越,华为做的事博世永远也不会去做。他还犀利地剖析当下国内汽车业,直指当下汽车产业仍缺乏一个东西,就是Know How(专业技术诀窍、内在门道),而这是需要积累的。
王伟良高调释放观点的背后,是作为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博世正在迎来巨变的事实。博世智能出行集团的成立,被称为博世138年以来最大的一次调整。更微妙的是,博世在全球范围内正陷入裁员舆论压力中。所以,这次重组不仅仅是全球汽车智能化转型进入深水区的标志,也是博世追求降本增效的求解之道。
博世智能出行集团成立的同时,执掌博世中国业务13年的陈玉东选择退休,徐大全成为新一任博世中国总裁。双重革新之下,博世中国业务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开始。
被选中担当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中国区首任总裁,王伟良表达了荣幸之感,但并未强调压力。独立后的博世汽车业务将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但在王伟良看来,无论中国市场和新晋者有多“卷”,博世依然有所为有所不为——博世会坚持多元化技术投入、坚持做TIER 1,坚持软硬件两手抓,但不接受亏损、不靠补贴发展技术。总结来说,博世积极迎接改变,但不会为潮流做妥协。
“我们董事会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不应该成为成功的改变者,而是应该成为游戏薄弱环节的提高者或者是变革者。”在王伟良的淡定中,博世在转型深水区的新周期已经启动。
两个工程师主导的博世中国
2023年年底,作为博世旗下最大事业部——动力总成事业部中国区总裁的王伟良被邀请到博世德国总部,受到了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和汽车技术业务主席“约谈”。
“他们说要成立一个中国区董事会,说你去‘组阁’吧。就是说人选基本上有一个选择,但是组阁的权利是给你的。”于是,今年1月1日开始,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中国区董事会正式成立,王伟良踏入了职业生涯在博世的最后一站。
汽车业务占博世全球业务的60%,这场重组的深刻远超表面的组织架构变化。此前,博世汽车技术业务是按照事业部运行的,由集团直接管控。将整个汽车技术业务作为一个公司化运行,这是138年来的第一次。虽然是将老的业务整合在了一起,但从是公司的角度来讲,这仍是一家刚开局的新公司。
全球范围内,博世智能出行集团有12个事业部、五大地区。在中国,目前囊括10个业务部和分公司,分别是电驱动系统、智能出行售后、汽车电子、动力系统、车辆运动智控系统、智能驾驶与控制系统、博世工程技术、易特驰、两轮车及运动车辆、博世中国创新与软件开发中心。
中国区董事会的成立,也彰显着博世希望加强中国区独立决策和反应能力的初衷。中国区汽车业务销售额占博世全球的比例超过了1/4,这个数字大于中国整体业务占博世集团的比例,后者为20%到21%。2020年开始中国成为博世集团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这一年,博世在无锡成立了软件中心,以加强中国本土的软件开发能力。目前,博世在中国已经拥有24个制造基地,超过3.5万员工,超过9000名研发人员。
1月29日,智能出行业务中国区董事会的高层首次集体亮相,董事会有四位成员,王伟良是总裁,也兼任技术。“很多人告诉我,以前做CEO的70%是MBA毕业的,现在70%的CEO都是工程师,我好开心。徐大全也是工程师,我也是工程师。我出道到现在,心底最喜欢的还是技术。”
博世选择王伟良组阁,并非仅仅看重其技术能力。王伟良在2012年加入博世,此前在体制内的国企供职多年,对中国整个制造业市场十分了解。作为八十年代的上海交大高材生,王伟良毕业后进入机械工业部在无锡的部属厂,并历经了高压共轨技术攻关、在卡车技术上与博世的合资谈判等技术突破事件,后进入汽车零部件头部上市公司威孚高科任董事长。
掌管博世中国汽车业务并不是一件坐享荣耀的差事。作为传统燃油车时代的零部件NO.1,博世在电动智能化转型大潮中备受冲击,大大小小的新竞争者空前增多。博世需要放弃,也需要新建能力。博世开始大力发展传感器,大力做软件。
事实上,在汽车业务上,博世已经进行了多次调整。最近的一次是在2021年初,博世把动力总成控制域、车身控制域、智能座舱域、自动驾驶域四个事业部整合成立了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以增强在车辆数字化方面的开发能力。
对于刚结束的2023年,徐大全用“非常艰苦“表示。“汽车板块贡献巨大,非汽车板块在经济环境(面临压力)、消费萎缩及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结果不尽人意。”
王伟良透露,2023年博世在中国智能电动化业务实现了双位数的快速增长,总体“还是不错的”。将事业部制改变为智能出行集团后,博世汽车业务的三个新发力点已经锁定。分别是智能驾驶、车辆运动智控系统以及操作系统。除了已经尝试但最终放弃的电池业务,博世的目标是希望在核心和薄弱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头部作用。
新公司不上市 不接受亏损
“不接受亏损、不能容忍亏损”,提到整合后汽车业务的考核目标,王伟良十分肯定的说,保证盈利增长,是中国董事会最大的责任。而且,与博世总公司一样,新成立的智能出行集团也坚持不上市。
将自负盈亏的独立考核机制引入汽车业务,王伟良说这是博世历史上的第一次。虽然燃油车时代汽车业务盈利可观,但当下正处在漫长的电动智能化转型周期中,大投入、大布局、低回报是所有车企的共同压力所在。2022年,余承东曾公开披露,其汽车业务板块每年投入十几亿,是最大的亏损所在。
博世在汽车新技术上的投入同样巨大,王伟良表示,盈利增长是指综合层面的考量,并非是每一项技术都不亏损。“博世肯定需要平衡,有些技术可能战略性的亏损”。
至于为何此时重组汽车业务,以及汽车业务当下面临什么挑战?在王伟良来看,这两个问题有着同样的答案。只不过前者还涉及到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生态所面临的危机,以及中国市场所蕴含的巨大机遇。
挑战是重组的初衷之一。王伟良认为,第一个挑战来自人才团队的转型。博世很早就启动了转型准备,但传统的流程、决策模式,造成其迭代过程滞后。“你看到现在有一些人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技术迭代速度更快,这一点是我们的劣势。”
具体到操作层面,博世此前的业务模式主要是针对中国某一些应用做一个标定匹配,但随着新的迭代的需要,客户需求跟博世能力之间的变化无法同步,王伟良认为,这件事靠应用解决不了的,只能靠创新。所以博世计划将更多应用/标定工程师转化为创新/开发工程师。而这个转换中存在一个GAP。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德国或者是日本公司的后发优势,他们本土几十万名工程师大部分都是原创工程师,开发工程师,他们的能力是很强的,这是第一个挑战。
第二个挑战来自本土化开发节奏。王伟良认为,跟中国本土“卷”的节奏相比,博世工程师70%的能力都是具备的,只要补上30%就可以。考虑到此,博世无锡软件中心从成立之初就在开发适应本地市场的产品,目前已经培养了一批开发工程师。
针对不少同行都选择剥离所谓的“落后”板块来加快转型的做法,王伟良认为,智能化是一个长跑,是一个迭代过程,很多初创公司已经倒下。它考验的是包括财务、市场、业务平衡性等综合能力,从这一点来讲,博世是有信心的。
价格战同样如此。“熬,熬过去我们就赢。不要觉得很痛苦,因为前途是光明的。”王伟良甚至表示,他对这一轮转型过程中的“卷价格”“卷技术”持乐观态度。他透露,很多主机厂在谈价格的同时,也谈未来技术、谈创新。“特别是你的产品创新点足够强,哪怕暂时略有缺陷,它也愿意接受尝试。”
张颖是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中国区董事会成员之一,负责客户和销售,同时兼任车辆运动智控系统事业部中国区总裁,她感概称,价格战在今年年初已经扑面而来,博世已经收到各大主机厂纷纷要求降价的需求。
“这是客户的朴素的诉求,是值得尊重的诉求。我们也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加强我们自己的本土化。同时,我们也希望所有的降价应该控制在相对比较良性的范围内。原因是每个企业都需要不断投入今后的研发(费用),需要保持正常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利润。”
王伟良强调称,降价没有出路,降本才是未来。因此博世的战略重心也是降本增效。在降低绝对成本、提升创新能力和迭代速度上,增强博世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谈华为:道不同、志不同
华为作为汽车智能化领域最新崛起的头部供应商,成为博世绕不开的话题对手。对此,王伟良并不避讳,不过,与陈玉东和徐大全在谈及华为时更强调“竞合”的友商态度不同。王伟良直言两家道不同、志也不同。
“华为是一家新势力,所有合作模式都是以华为为主导。博世不同,博世不造车,坚持只为车企赋能。”王伟良说,博世可以定义为汽车零部件的核心公司。而华为目前来讲事实上已经参与造车,虽然没用自己的品牌。
至于博世和华为之间,他表示并没感觉到特别强大的竞争压力。“博世的优势是华为无法比拟的,而华为有些布局博世永远不会做。两家公司都有各自明显的标签。”
对于华为的优势跟博世的优势怎么比较,王伟良认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跟华为之间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冲突,我们也没有什么直接的竞争,我们也非常尊重华为。”
对于博世的技术方向,王伟良表示,博世此前认为汽车业是从互联网走向物联网的,事实显示,从互联网走向的是算力平台,所以博世在芯片上进行了大投入。“我们主要是围绕这几个方面。一个是智能驾驶的平衡,迭代和方向。二是围绕整个车辆的运动控制,瞬态、动态。三是围绕基础的操作软件到算力平台,软硬结合。”
本土化是博世的另一个着力点。科技日当天,博世展出了多项全新的智能软硬件技术,以及在电动化和氢燃料等多元化出行技术上的创新成果。在重点展示的16项技术中,有10项为本土研发。
值得玩味的是,与前十年转型探索期的姿态不同,王伟良对博世tier 1的身份再次强调。此前陈玉东和徐大全都曾表示,在智能化领域,博世不一定非要做tier1,可以做tier2,甚至tier 3。王伟良则表示,“不管什么样的业务模式,我必须跟客户或者跟整车厂直接技术对接。”
“以客户为中心——这是我们博世这轮改革最核心的。如果没有客户为中心,后面所有的创新也好,创造价值也好,都是空的”。从采访来看,这句王伟良采访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话,也是博世汽车业务中国董事会的最高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