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2023年就业任务普遍完成,2024年就业目标设定有松有紧

王峰2024-02-03 14:19

省级两会接近尾声,作为最大的民生,就业是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目前已发布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的十几个省份后发现,不管是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情况,还是城镇新增就业情况,这些省份全部完成2023年的预期目标。

这本是就业工作的常态——地方在开年设定就业目标时往往偏谨慎。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不少省份GDP增速未达预期。

也就是说,失业率下降、新增就业增加,与GDP增速出现了分化现象,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复杂宏观形势下,地方在稳就业方面拿出了超常规举措。

对于2024年就业工作,有的地方顺应形势变化,调低了就业目标预期,但也有地方逆势做了上调。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是就业重点人群,今年地方两会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多地提出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地区,一揽子解决青年宜业问题。

2023年就业任务达成

在政府工作报告的“账本”里,就业工作有两个指标,分别为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人口。

以往,设定全年工作目标时,这两个指标最为静态——一般参考去年的目标。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的东中西部十几个省份,全部完成了2023年既定目标。

有的成绩还很亮眼。北京市2023年初设定城镇调查失业率要控制在5%以内,实际是4.40%,在全国属于较低水平。

2024年1月21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局长王清旺在“市民对话一把手”节目中介绍了北京市诸多稳就业举措。比如,帮助文化、旅游、体育和相关产业快速恢复,目前这些行业的参保就业人数已经达到了44.9万人,创2019年以来的新高;为受灾的房山、门头沟和昌平7万多名群众发放就业补助金5亿多元,定向提供岗位5万多个,促进1万多名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广东省2023年新增城镇就业139.3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进度高达126.6%。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3年出台“稳就业16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在广东就业的农民工新增117万人、总数达4365万人。

“2023年稳就业任务艰巨繁重,取得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逐步改善的成果难能可贵,殊为不易。”原中国劳动保障科学院长刘燕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如果与GDP增速对比,更可发现就业工作的不容易,因为部分省份2023年GDP增速未达预期。

(部分省份GDP与就业数据 来源:公开信息)

专家指出,有研究已发现GDP与就业的联动效应,即GDP的增长可以带动一定的新增就业比例,但尚未发现GDP增速放缓对就业的削减效应。

就业指标的调整变化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的省份中,2024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也已经出炉。

梳理发现,有75%的省份将目标定为5.5%左右,这是占比最大的区间;有19%的省份将目标定为5%以内,主要是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剩下的省份将目标定为5%左右,同样主要是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

也就是说,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工作信心更强,目标更高。

那么,2024年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有何变化和特点?

首先,与2023年预期目标对比,有69%的省份保持一致;有19%的省份与上年基本一致,但将上年的“5.5以内”微调为“5.5%左右”,留出余地;剩下的省份更加积极,有6%的省份将上年的“6%以内”调整为“5.5%左右”,还有6%的省份将上年的“6%左右”调整为“5.5%左右”。

上述对比可以发现,2024年预期目标整体变化不大,和上一年相比有松有紧。

其次,与2023年完成情况对比,全部省份的2023年实际失业率,都符合2024年预期目标。比如,有的省份2024年预期目标是5.5%左右,该省2023年实际情况是5.4%。

此外,这些省份又将城镇新增就业的目标定为多少?

梳理发现,各地之间数据差距较大。经济发达或人口较多的省份,比如广东、江苏、山东、河南,都将目标定在110万人以上,江苏甚至定为120万人以上;有的人口较少的省份,比如宁夏,则将目标定在8万人。

那么,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有何变化和特点?

与2023年预期目标对比,有71%的省份保持一致;有18%的省份上调了目标,比如北京市2023年预期目标是26万人,2024年预期目标则是“不少于26万人”,江苏省、河南省2023年预期目标分别是120万人、110万人,2024年预期目标则分别在两个数字后面加上了“以上”;有6%的省份下调了目标,比如吉林省从2023年的23万人调整为21万人。

整体上,各地对城镇新增就业的目标设定,明显比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更为积极。

青年发展友好型建设

就业工作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要落实为具体的举措。

各地政府工作报告部署2024年就业工作时,着重介绍了重点工程和特色项目。

广东省提出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甘肃省将开展“援企稳岗·服务千企”系列专项行动,上海市将实施灵活就业人员服务保障行动,吉林省将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宁夏提出深化就业创业优先工程,山东省提出实施“社区微业”行动和“创业齐鲁”行动等。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是就业重点人群之一,近年来,就业竞争加剧,叠加青年人“慢就业”“不就业”蔓延,青年就业压力加大。

但另一方面,青年人又是宝贵的人力资源,一个地区能否吸引青年人,往往决定着当地的竞争力。于是,青年发展友好型建设频频出现在今年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比如山东省烟台市、滨州市等多个地市都提出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员李长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突出,“慢就业”可以给年轻人一个缓冲期,积累社会资本和社会经历,为提升就业质量做好充足准备。但过长时间的观望容易造成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慌。提高了职业期待值,却既没有在空窗期提升自我、寻找机会,也不愿找份工作从头做起,最终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

青年发展友好型建设,可以从就业、住房、生育、消费等领域给青年人提供一揽子支持,但所有举措的第一步是留住毕业生就业创业,而不是让他们回家“躺平”。

“2022年丽水高校学生留丽工作率尚不到全体学生数量的30%,创业率更低于2%。”浙江省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张玮说。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丽水市虽然位于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但这座城市的产业标签是康养产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如信息技术等产业。”张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也是从2022年9月开始,丽水市提出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大学生留丽计划,推进产教融合、校区合作,打造“专业—就业—产业”最短通道,力争在丽高校毕业生留丽率达到33%。

据《丽水日报》报道,2023年,丽水市的两所高校——丽水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留丽率分别为32.14%、35%。完成了预期目标。

虽然就业形势复杂,但留住青年人,就为地方发展积蓄了动力。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确保完成“三年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前提下,实施“五万大学生留呼专项行动”,提供优质就业岗位、创造良好创业环境,为来呼留呼人才量身定制、集中打造价格低、品质高、环境好、配套全的超大型“青年社区”,让在呼生活和工作的年轻人“来时一个包,安下一个家,共建一座城”。

从城市或省域整体层面支持青年发展,有助于破解传统就业工作的部门分割,特别是就业信息和资源沟通不畅问题。

李长安就认为,要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分类指导,同时,充分发挥相关机构的信息优势,解决导致“慢就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峰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王峰】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