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的极限:过去二十年五轮熊市的经验

朱振鑫2024-02-02 12:15

万物皆周期。不管牛市还是熊市,市场走到极限之后总会物极必反。熊市的极限取决于两个“维度”:一个是熊市的“深度”,也就是熊市杀跌的最大跌幅,另一个是熊市的“长度”,也就是熊市出清的持续时间。从历史来看,只有达到足够的深度和长度,出清才会彻底完成,熊市才能熬出头。但这两个“度”的极限都不是静态的,它们会跟着经济和市场结构的演进而变化,寻找熊市的极限不能刻舟求剑,也要结合当时的基本面情况来看。


过去二十年,如果以沪深300为标准,A股市场共经历了五轮熊市:第一轮熊市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11月,持续386天,最大跌幅72.3%;第二轮熊市从2009年8月到2012年12月,持续1219天,最大跌幅44.3%;第三轮熊市从2015年6月到2016年1月,持续235天,最大跌幅46.7%;第四轮熊市从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持续338天,最大跌幅30.7%;而最近的第五轮熊市从2021年2月开始,截至2024年1月13号已持续1067天,期间最大跌幅43.6%。


不难看出,每一轮熊市出清的深度和长度几乎都不一样,而且差异还非常大。从深度来看,五轮熊市平均跌幅47.5%,最惨的是2007-2008年的熊市,沪深300跌了72.3%,最强的是2018年,只跌了30.7%,本轮熊市目前最大跌幅43.6%,正好排在中间位置。从长度来看,五轮熊市平均持续649天,出清最慢的是2009-2012年的熊市,足足持续了1219天,而出清最快的是2015-2016年,只用了235天,而本轮熊市目前持续了1067天,已经大幅超过了最近的三轮熊市,但还没达到2009-2012年熊市的长度。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判断一轮熊市的进度?眼下的熊市到底走到什么程度了?虽然历史每次都不一样,但背后还是有一定的规律。总体来看,一轮熊市的深度和长度主要取决于基本面和估值面的出清压力,而这种出清压力又取决于两个核心问题:


第一个问题,上轮牛市周期是否存在意外的刺激因素,导致基本面和估值面过度“超涨”。


从基本面角度看,上轮牛市周期也就是2019-2021年的牛市周期中,基本面“超涨”非常明显,核心是因为国内外疫情带来的“超常”刺激。


首先是超常的政策刺激。2020年疫情爆发前,经济实际上已经处于复苏期,而且经过2018-2019年的持续政策宽松,经济本身就积蓄了充足的政策能量,有希望在2020年走向过热。但年初疫情爆发后,经济在短期内陷入从未遇到过的停滞状态,政策不得不临时推出强有力的刺激政策来稳定经济,除了连续降息之外,还推出了万亿特别国债。不过三个月后,疫情的影响就逐步消退了,但疫情期间推出的政策已经摆在那了,所以在经济回归正轨时就显得政策力度明显“超常”。


其次是超常的出口爆发。疫情前几年,在人口等结构性因素的拖累下,出口本来已经进入瓶颈期,2015年到2020年疫情前,年出口金额基本在2.4万亿美元关口徘徊。但疫情爆发后,出口突然异常增长,年出口金额最高飙升到3.6万亿美元,年顺差也从不到4000亿美元飙升到9000亿美元以上。


这显然不是一种正常的增长,而是来自两个异常的刺激:从供给端来看,全球疫情导致很多国家供应链受阻,而中国属于较早控制和走出疫情的,所以成了供应链的最佳解决方案,很多国家的出口需求被迫大量向中国转移。从需求端来看,全球疫情倒逼各国推出史无前例的超常刺激政策,让全球进口需求突然爆发,国内出口需求大幅改善。比如,美国罕见的货币扩表1倍、财政扩表50%,大量给居民发钱,让美国经济强力复苏,进口需求激增。而这些疫情期间的特殊因素当然是不可持续的,目前都在加速消退。


从估值面角度看,虽然每轮牛市都存在超涨,但上轮牛市涨得并不多,算是相对“冷静”的一次牛市。


以沪深300指数为标准,上轮牛市从2019年初低点到2021年初高点上涨95.9%,在过去的五轮牛市中排名倒数第二,不算涨得多的,只比2016-17年的牛市涨得多一点,远低于2007年牛市的613.2%、2009年牛市的132.7%以及2015年牛市的156.5%。2021年初最高点时,沪深300指数的PETTM为17.0倍,也是只比2016-17年的牛市涨得高一点,明显低于2007年牛市的50.4倍、2009年牛市的27.5倍以及2015年牛市的19.6倍。而且经过近三年的出清后,目前市场已经回调到较低位置,沪深300仅比上一轮熊市低点高10.8%,对比前几轮熊市也算出清的较为彻底了。


讲到这,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基本清楚了:基本面非常明显的超涨,极度不可持续,而估值面超涨并不明显,甚至算得上冷静,目前的估值出清也相对彻底。


第二个问题,本轮熊市周期的出清是否叠加了非周期性的、非基本面的额外压力,带来过度“超跌”的风险


每轮熊市都有相似的周期性压力,核心是政策周期、金融周期、经济增长周期、通胀和业绩周期的逐次紧缩和出清。在经济上行和牛市周期的顶点,经济过热,倒逼货币、地产等政策紧缩,融资成本攀升,再加上高企的通胀水平(原材料成本攀升),都会反过来抑制经济,进而拖累经济和市场进入下行周期。这些周期性的基本面因素都是正常的熊市因素,每轮周期都差不多,不会让熊市有太多超常的表现。


真正让一轮熊市变得超常的是一些额外的非周期性、非基本面的因素。比如,2009-2012年的那轮熊市之所以那么漫长,就是因为当时经济除了面临周期性的出清压力之外,还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长期问题:作为传统增长主力的外需快速在金融危机之后快速萎缩,而内需还没能快速成型,导致经济陷入长期结构转型的空窗期。又比如,2015年到2016年初的熊市以及2018年的熊市之所以能那么快的出清,就是因为当时虽然经济面临短期的周期下行压力,但长期来看正好处于人口红利和房地产浪潮的最后一波爆发,所以经济复苏的很快,熊市自然也出清的快。


那么本轮熊市属于哪种情况呢?显然是更类似2009年到2012年的那一轮,除了正常的周期性压力之外,这两年经济正好又面临长期性的结构性压力


核心是人口老龄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房地产、债务等一系列长期压力。2016年之后,中国人口结构迎来历史性拐点,别说最近几轮周期没遇到过,甚至过去六十年都从来没有过。一方面是出生人口和年轻人口快速下降,短短六年间,中国的出生人口以及从1786万的峰值大幅降至956万,2023年可能不足900万;另一方面是老年人口和死亡人口快速增加,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从2016年的1.5亿大幅增长到2022年的2.1亿,占比从10.8%上升到14.9%。老年人口的增加直接导致死亡人口在2021年首次突破1000万。人口结构的拐点进一步带来总量的拐点,2022年总人口出现了60年来的首次净下降。


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和少子化直接冲击了基于人口红利的传统产业链,尤其是庞大的房地产产业链,这也直接导致熊市里的经济复苏变得比以往更加困难。过去在经济衰退和熊市的后期,随着宏观政策的宽松刺激,地产等传统周期产业就会随之复苏,进而带动熊市企稳反转。当下这轮周期显然没那么灵了,虽然短期用的招和过去一样,甚至力度更大(比如房贷利率降到历史最低,很多长期限购的地方取消了限购),但在长期人口压力的掣肘下,效果大不如前,这也是经济迟迟无法走强,熊市跌跌不休的重要原因。


综合两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基本可以对本轮熊市的长度和深度做出判断:


第一,本轮熊市出清的时间必定漫长,现在已经接近尾声,但仍要保持耐心。一方面是基本面超涨严重,需要更长的时间出清消化,另一方面是叠加了长期结构性压力,复苏起来更加困难。上一次类似情况是2009-2012年的熊市,持续了1219天,而且后续又底部震荡了一年左右。目前本轮熊市已经持续1067天,出清的确已经进入后期甚至是接近尾声,但结合历史和目前的经济数据来看,要彻底走出底部震荡区间还需时间。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可以提前布局,但对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来说,仍要保持耐心。


第二,本轮熊市估值出清的压力没那么大,目前出清的深度已经接近底部。不管从牛市的涨幅还是高点的估值来看,前期牛市积累的泡沫都不算大,在历史上甚至算泡沫较小的一次。而截至到2024年初,沪深300本轮熊市的最大跌幅已经超过43%,目前的点位仅比上一轮熊市低点高10%左右,也就是说基本跌回上轮周期的原点了。对比历史,再结合目前处于历史新低的股债比价来看,目前的跌幅基本算出清的差不多了。也就是说,虽然摆脱底部、强力走牛的信号尚未出现,但绝对的底部低点随时可能出现,中长期布局的性价比依然很高,这也是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可以提前布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