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皇族、敦煌大户、鲜卑王子,何缘相聚北魏平城?丨观展

文博时空2024-02-02 07:57

文博时空 作者 黄君度 公元 398 年,游牧民族鲜卑拓跋部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迁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建立了北魏政权。当中原大地陷入烽火连天的动荡之中,这一时期的平城却伴随着北魏政权的勃兴而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彩绘杂技胡俑

北魏平城时代,是民族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是谁住在这座人口百万的大都市?谁在书写魏碑、建造云冈石窟?哪些人推动着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大同市博物馆的“魏都平城”常设展,帮我们把时针拨回公元477年——“太和新政”开启之年,与身份迥异的东晋遗民、凉州大户和鲜卑王子在街头相遇,听这三位历史人物讲述平城的今生前世。

01

东晋皇族司马金龙

司马金龙是东晋皇族之后,其父司马楚之本系晋宗室,因刘裕篡位诛杀司马氏,不得不投奔北魏。

司马楚之北奔示意图  图源:2018 年南京博物院“琅琊王——从东晋到北魏”展览介绍

司马楚之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馗的八世孙,东晋益州刺史司马荣期之子。《魏书·司马楚之传》说他“少有英气,能折节待士”,得到太武帝拓跋焘(408 年~452 年 3 月 11 日,北魏第三位皇帝)的重用,久镇边塞,颇有威名,受封“琅琊王”。史籍记载,当时太武帝举兵征讨蠕蠕(即柔然),司马楚之负责督送粮草。敌军间谍潜入营中,截驴耳而去。手下将领都不知何故,只有司马楚之判断说:“一定是敌军探子截去作为复命凭证了,敌人很快便会来攻。”随即派士兵“伐柳为城,水灌之令冻,城立而贼至”,因为冰城峻峭坚固,逼退了敌军的攻势,楚之也因功得到太武帝的嘉奖。

正所谓虎父无犬子,《魏书》赞誉司马金龙“少有父风”,加上他母亲贵为北魏宗室、夫人是陇西王源贺之女,因此仕途坦荡。早年出任太子侍讲,官至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太和八年(484)薨,追赠大将军、司空公、冀州刺史,谥康王。

司马金龙墓铭

书体为隶楷,用笔以方笔直势为主,兼以圆笔曲势。字体略呈扁方,欹侧取势。《司马金龙墓表》、《墓铭》当之无愧地成为北魏平城书体的代表作,书刻之精良,在众多的北魏平城时期铭石中高标独树,雅操孤贞,与《皇帝南巡之颂》并为“双璧”。

司马金龙墓石雕柱础

司马金龙夫妇合葬墓发现于 1965 年,虽曾早年被盗,但仍出土了 454 件精美的随葬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210 件陶俑组成的仪仗队伍,是迄今为止北魏时期阵容最大的俑阵。

司马金龙墓陶俑仪仗队

大同市博物馆将陶俑按照墓葬里的摆放形式展出,威严的俑阵透出一股横扫千军的大魏雄风。整个俑阵大部分采用釉陶材质,前两列是轻骑兵,头戴鸡冠,脑后风帽是鲜卑族特有的服饰。左右两列仪卫俑则头戴圆顶风帽,披虎皮风衣。

“甲骑具装”俑

最后压阵的是四列煊赫一时的“甲骑具装”俑。所谓甲骑具装,就是指“人披重甲、马有马铠”的重骑兵,他们以丈八长矛——马槊(shuò)作为主要兵器,通过集群冲锋击垮敌人军阵,在中古时期的战场上具有绝对的威慑力。司马金龙墓的骑兵俑头戴兜鍪(dōu móu,指古代战士戴的头盔,秦汉以前称胄,后称兜鍪),内着圆领袴褶,外身罩有短铠;马首低昂,马头被“面帘”很好地保护起来,马铠绘有条状纹饰。这样一支人数不多的精锐部队,彰显了司马金龙作为镇西大将军、云中镇大将的威严,也暗示出当时北魏军事力量的强盛。

司马金龙墓陶骆驼及牵驼俑

更厉害的是司马金龙还有“出将入相”的潜质。他兼具汉与鲜卑血统,在外是勇猛善战的鲜卑骑兵将领,家居时却欣慕儒学,保有汉族士大夫的家学素养。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是首批禁止出国文物之一,画面内容多取材于《列女传》《汉书》等记载的妇女、忠臣、孝子、圣贤故事,彰显了传统的儒学价值观和墓主人的志趣。主体色调鲜明浓艳,以朱漆为地,黑漆勾描人物,黄、青绿、白等色填廓。在画风上,它与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十分接近,带有显著的南朝文化色彩,是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

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局部 图源:山西博物院

司马金龙先是娶了北魏名臣源贺的女儿钦文姬辰,钦文姬辰去世后,司马金龙又娶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妹妹武威公主的女儿沮渠氏为妻。通过联姻,司马金龙一家与北魏皇室建立了紧密联系,也正因为有司马金龙这样儒学修养深厚的汉族士大夫仕宦于北魏,给孝文帝推行汉化的“太和新政”提供了制度和文化上的基础,从而开启了文明的交融与共生。洛阳龙门宾阳中洞前壁浮雕《皇帝礼佛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孝文帝本人的形象,皇帝和大臣效仿起汉式衣冠,宛然华夏仪型。

《皇帝礼佛图》摹本 当时已有褒衣博带之风

北魏舞乐陶俑 内蒙古博物院藏

02

敦煌大户宋绍祖

北魏太延五年(439),太武帝拓跋焘平定凉州后,“徙三万余家于京师”。是岁,鄯善、龟兹、疏勒、焉耆、粟特等西域诸国纷纷遣使朝贡。宋绍祖的生平事迹文献无征,但根据一块刻字的墓砖可以确定,他就在那凉州迁往平城的队伍之中。墓砖灰色无纹饰,一面阴刻 25 字,字口涂有红色,内容是“大代太和元年岁次丁巳幽州刺史敦煌公敦煌郡宋绍祖之柩”。发掘者根据墓主人的骨骼测算年龄在五十岁以上,可知宋绍祖年少时来到平城,在此地生活三十余年后最终下葬在这座新兴的帝都城郊。

宋绍祖墓砖,该墓葬于 2000 年在大同被发现。

宋绍祖墓彩绘陶马

敦煌宋氏在晋代就是西州大姓,家族先人宋繇曾担任河西王右丞相,在北凉政权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宋绍祖很可能就来自这一支望族,他生前任职幽州刺史、受封敦煌公,是凉州移民中的领袖。出人意料的是,这样一位重要人物却习惯乘坐牛车出行,甚至以牛车模型随葬。

考古学家认为,宋绍祖墓的出行陶俑群以华美的牛车为中心,是承袭西晋以来中原随葬俑群的传统。据研究,东汉晚期牛车开始受到普遍重视,各层人士出行的交通工具逐渐由马车过渡到牛车。其中最高级的要张帷幔覆盖车顶,称为“通幰(xiǎn,车上的帷幔)车”。《晋书·舆服志》载:“通幰车,驾牛,犹如今犊车制,但举其幰通覆车上也。诸王三公并乘之。”

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中的通幰车

宋绍祖墓出土的两辆“牛拉鳖甲车”就属于通幰车。车厢四隅立柱,车盖隆起形似鳖甲,外部用墨线勾勒出方格图案,车厢内部涂饰红彩,典雅大气。车身两侧各开窗两扇,窗下分别有三个小孔,用于插杆张幔,可惜木杆和丝织物均已泯灭无痕。车舆底座还做出精巧的凹槽设计,用以固定车轴,前部左右两侧各有一孔,方便插辕驾车。木制的车辕和车轴也都腐朽失落了。

宋绍祖墓出土的“牛拉鳖甲车”

车舆制度是古代礼制的重要代表,拓跋鲜卑本以游牧涉猎为主,魏太祖拓跋珪草制的车辇“虽参采古式,多违旧章”。宋绍祖墓出土的成套陶车模型包含前导、传乘、副车、主车四种车型,精美逼真,制度谨严,是研究北魏平城时期官员出行仪仗和车制的珍贵资料。

陈寅恪先生曾论定:“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以宋绍祖为代表的河西士族给北魏平城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03

鲜卑王子元淑

元淑是北魏常山康王的第二十五个儿子,具有鲜卑血统的他擅长骑射,而且天生神力,能“弯弓三百斤”,历任平北将军、河东太守、平城镇将。根据墓志纪年,卒于正始四年(507),时年六十一。

元淑墓志  

如司马金龙一般,元淑也是个文武双全的奇才。当时人写的墓志就盛赞他“标九功於千祀,显六德于万叶,故文焕于魏史,可得而略之”。可惜北魏的国史没能完整留存到现在,《北史》记载:“(元淑)孝文时,为河东太守。河东俗多商贾,罕事农桑,人至有年三十不识耒耜。淑下车劝课,躬往教示,二年间,家给人足,为之谣曰:‘泰州河东,杼柚代舂。元公至止,田畴始理。’”

河东百姓歌谣里“杼柚代舂”的意思是用织布机代替舂米,说明当地原先的风俗是从事织锦贩卖的“奢侈业”。身为鲜卑王子的元淑深知民情,预见到农业经济对民生的重要性,因此大力宣传农桑,以身作则到民间教授农业知识,使得河东地方的农业生产重新恢复起来。

元淑所传授的农业知识,和他年轻时在北魏的生活经历有关。在大同周边的北魏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幅大型劳作图壁画,生动描绘了平城居民的日常生产劳动。画面被曲折的道路分为两部分,左侧虽然漫漶,仍可辨认出鲜卑风情的毡帐和汉民族特征的车舆之下人物活动的场面。右侧保存较好,绘有舂米、牛马牧场等农牧业劳作的情景。

劳作图壁画和铁制农具

该墓题记为和平二年(461),舂米与放牧牛马的画面并列,再结合其他墓葬出土大量铁制农具这一现象,说明这一时期农业经济在平城居民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元公至止,田畴始理”的轶闻,就是北魏平城时代鲜卑人与各民族居民和谐共处、水乳交融的生动写照。

年华仅似白驹过隙。在经历了十余年的改革之后,北魏朝廷终于迎来了以南迁为标志的汉化革新。太和十八年(494)三月,孝文帝以南伐为名,率领群从百官浩浩荡荡地从平城出发,此行目的地是一座古老的都城——洛阳。

对汉族士大夫们来说,那里是日思夜想的河洛故京。但司马金龙和宋绍祖都没能等到这一天,便已埋骨于桑干河畔。在一众鲜卑贵族的队伍里,我们或许能看到盛年之际的元淑,他正驻马踌躇南望,略带好奇地揣想那个遥远的新都……

04

更多精美文物

蓝色玻璃壶

嵌宝石人面龙纹金耳饰及其他金首饰

三眼神壁画

北魏 石雕武士像

观展攻略

公元 398 年,北魏道武帝将都城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迁到平城,开启了辉煌的北魏平城时代。至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作为北魏都城的历史达 97 年之久,是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重要遗迹如云冈石窟、方山永固陵、明堂遗址等留存至今。在大同周边地区的北魏墓葬中,出土了数不清的珍贵文物,它们记录着南北朝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历史。

这些文物大多已入藏大同市博物馆,该馆位于平城区太和路,属国家一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 17 万余件,分为“沧桑代地”“魏都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四个历史陈列。本文介绍的北魏文物都在二楼“魏都平城”陈列。三楼的“辽金西京”展也有很多重磅文物,值得一看!

大同市博物馆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00 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 (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可提前7日(含当天)在大同市博物馆官方微信“门票预约”、大同市博物馆官方网站“预约服务”页面进行分时段实名预约,并保存好预约凭证。


参考资料:

[1] 刘俊喜,张志忠,左雁.大同市北魏宋绍祖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1(07):19-39.

[2] 张志忠.大同北魏宋绍祖墓陶车模型浅议[J].收藏家,2008,(02):81-84.

[3] 扬之水.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屏风发微[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03):34-41.

[4] 王银田.元淑墓志考释——附北魏高琨墓志小考[J].文物,1989(08):66-68.


图片 | 黄君度

排版 | 小谢

设计 | 雨欣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