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金融机构纷纷作出部署,划定新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等被频频提及。
建设金融强国,离不开强大的金融机构。专家表示,金融机构需打造更强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提高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还需不同机构定位清晰、分工协作,共同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供给,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使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短板待补
“目前,我国已成为金融大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第二大保险、股票和债券市场,外汇储备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表示。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已经超过400万亿元,数量达4000多家。保险公司总资产约30万亿元,数量超过200家。
“总体来看,金融机构存在大而不强、以间接融资金融机构为主的短板,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总体偏弱,参与国际金融规则的深度以及对全球金融市场的辐射力还远远不够。”任涛说,培育强大的银行、保险、投行和投资等金融机构,不仅任重道远,而且非常迫切。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金融机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近年来不断增强,但金融机构的产品设计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国际化展业能力与国际先进机构相比仍存在差距。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我国金融体系已初步完成“从小到大”的量变,但从客观上看仍存在行业结构不够均衡、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市场机制不够成熟、中介机构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找准定位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金融高质量发展重点,对金融机构的定位纲举目张。
在北京银行董事长霍学文看来,建设金融强国,金融机构需要找准定位,要对照金融强国的建设目标校准发展战略,提升自身战略与国家战略的适配性。
专家表示,大型机构需争当“领头雁”,在服务国计民生和助力实体经济方面承担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中小金融机构需错位发展、培育特色,提高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力争“小而美”“精而优”。
任涛表示:“各类金融机构应明确自身定位,充分发挥优势,政策性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强化职能定位,在国家战略领域做到敢为勇进;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要持续发挥主力军作用,成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引领者,主动融入并影响全球金融体系的先锋队,做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助力资本市场更好发挥枢纽功能;中小金融机构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能力边界,开展专业化、特色化经营,服务地方、服务中小企业。”
蓄势待发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需要金融机构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金融机构要牢牢锚定金融强国目标,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做到敢为、敢进、敢退,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构建与五篇大文章等领域需求更相适应、业务更可持续的金融产品体系、机制与服务,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任涛说。
目前,各类机构已开始谋篇布局,蓄势待发。尤其是大型银行、保险、券商机构,积极发挥头雁角色,应进一步优化金融供给的时度效,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
例如,工商银行称,将落实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要求,精准传导稳健货币政策,将更多资源配置到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做实做细五篇大文章,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中金公司表示,将服务好高质量发展大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速建设成为一流投资银行,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围绕五篇大文章,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支持国企深化改革、民营企业壮大、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助力国家“双碳”目标达成,持续加大金融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持。
多家头部保险公司表示,紧扣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通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好风险管理责任。通过保障民生安康,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风险保障。通过建立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机制,在应对重大突发事故、自然灾害方面发挥好风险减量管理作用。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