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商圈的“新”引力

张天元2024-01-29 07:40

从满足衣食住行到沉浸式体验,商圈的功能愈发多元化。正在召开的北京两会上,“扎实推进传统商圈改造升级”也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老商圈不仅承载着一代代消费者的回忆,更担负着新一代消费者的期待,如何提质升级,符合当下多元化消费需求是许多消费者关心的重点。

沉浸式元素+国货满足多消费群体

随着新商业项目的不断入市,北京商圈正散发新活力。加入宠物友好、进行音乐演出、打卡许愿活动,THE BOX朝外的入市在引来许多年轻消费者一探究竟的同时,更为朝外商圈增添了青春氛围。与此同时,主打国潮体验的王府井喜悦购物中心使王府井商圈的烟火气更重了,赛特购物中心以赛特+的形象再度出现,加重了建国门商圈的美食属性。

事实上,不仅是吸引消费者,带动商圈活力,商圈的改造工作还是文化输出的有力抓手。在市政协委员相均泳看来,改造传统商圈是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一环。不过,在商圈改造的过程中仍有提升空间。

相均泳指出,对于传统商圈而言,一方面,需要将更多沉浸式元素加入到商圈之中,为年轻消费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引入一定比例具有创新意识的国货品牌,在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同时,满足银发群体等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从而推动商圈整体的提质升级。

以特色文化作为商圈升级抓手

消费者对于商圈的期待早已不局限于吃饱穿暖,沉浸式的体验才是当下主流消费者探寻的方向。在市政协委员曹晖看来,在过去的一年中出现了旅游热和演唱会热等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当下消费者更注重消费感受,倾向于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尤其是在消费者更加理性的当下,提升消费欲望对于商圈的发展至关重要。

不同阶段消费者的需求和理念存在差异,相同的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曹晖指出,无论是哪一年龄层,均有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各个商圈应以文化角度切入,积极发展打造独特的文化消费环境。

不仅如此,曹晖进一步指出,商圈内部的联动同样能够促进消费的持续增长。各商圈的定位和侧重点不同,或重体验,或重零售,可谓各有千秋。建议商圈中商业项目建立“以点带面”的联动模式,并完善分账模式,打破业态壁垒,多措并举的助推“场景”共生消费,形成1+1)2的效应。此举不仅能提升消费体验,还可促进商圈消费持续增长,进一步推动商圈品质升级。

后街经济带动商圈特色消费

在商圈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更多特色元素随之出现。市政协委员白天亮表示,城市商业发展日益商圈化,在此背景下,推动商业繁荣、促进居民消费,既要经营好商圈主街,也要探索发展后街经济,带动商业资源有序向支马路延伸。

具体来说,主街通常为大型商业综合体,主要满足普遍性消费需求,所谓后街,主要包括商业中心内部或周边的支马路,可以对接最新消费导向,协同主街构成兼具商业硬实力与人文软实力的商圈。

白天亮认为,近年来,上海、重庆等地都在着力发展后街经济,形成了多个特色街区组成的后街群,就北京而言,以个性化、多元化的商业形态发展后街经济,能够满足圈层化消费需求,促进商圈功能升级。因此,白天亮建议围绕王府井、建外SOHO、复兴门等商圈的支马路,大力发展后街经济,以个性化、多元化的商业形态,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城市“微表情”。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张天元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张天元】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