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笑影/文 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有这四类特征的中小企业。截至2023年8月20日,我国共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超9.6万家,共1798家在A股上市,占 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4.20%。本文围绕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分布特征、财务状况及发展特征进行深度刻画,注重从发展视角提炼专精特新企业面临的问题,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A股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一)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势头迅猛
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数量增长超五成。截至2023年8月20日,我国共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超9.8万家,1798家在A股上市,同比增长51.35%;总市值10.69万亿,同比增长8.75%。
专精特新企业在A股占比日益增加,已超三成。截至2023年8月20日,A股上市公司总数共5259家,专精特新企业占比34.19%,较去年同期增加9.62个百分点;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87.14万亿元,专精特新占比12.28%,较2022年同期增加1.05个百分点。
(二)超六成来自江浙沪粤
江浙沪粤是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主力军,贡献超六成。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地域分布较广,覆盖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江苏省专精特新A股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共337家,占比18.74%。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专精特新A股上市企业数量紧随其后,分别为299家、274家、182家,占比均超过10%;江浙沪粤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092家,占比60.73%。北京专精特新A股上市企业数量为135家,位居第五,占比7.51%。
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在本省市A股上市公司中占比日益增加。从各省市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数量占本省市A股上市公司比例来看,江浙沪位居前三,分别为 49.78%、42.52%、40.00%。另外,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涉及的30个省市,除陕西省外,其余29个省市2023年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占本省市上市公司总数较2022年均有所上升,其中广东省、江苏省、河北省、河南省占比增加均超过10个百分点。
江浙沪粤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位居前列。截至2023年8月20日,江苏省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总市值最高,达到18556.75亿元,占全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7.36%;其次是广东省、上海市及浙江省,这三省市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总市值分别为16884.61亿 元 、15033.69亿 元 、12881.86亿元,分别占比15.80%、14.07%、12.05%。北京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市值9761.84亿元,占比9.13%,位居第五。
各省市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平均市值差异较大,以云南表现最好。截至2023年8月20日,云南省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平均市值最大,为208.71亿元;福建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平均市值均超过100亿元,分别为109.49亿元、100.12亿元,广西最小,为26.94亿元。江浙沪及广东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表现也各有不同,分别为55.06亿元、47.01亿元、82.60亿元、56.47亿元。
(三)超八五成分布在制造业
1798家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中,制造业行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最多,达到1536家,占比85.43%。其余行业数量远远小于制造业,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行业数量142家,占比7.9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行业企业数量均小于100家,分别为42家、33家、11家;其余行业企业数量仅为个位数,合计34家。(四)创业板数量最多,北交所增速最快
创业板专精特新上市公司较2022年同期增长51.46%。截至2023年8月20日,创业板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数量最多,达到674家,较去年同期增长51.46%;科创板、上主板、深主板、北交所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400家、282家、270家、172家,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43.88%、25.89%、59.76%、138.89%。从中可以看出,北交所增速最快,这和北交所功能定位与专精特新更为契合及北交所发展速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北交所上市公司专精特新占比80.00%,各板块专精特新占比均有所上升。截止2023年8月20日,北交所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占该板块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最高,为80.00%,较去年同期增长11.43个百分点。科创板、创业板、深主板、上主板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占各自板块上市公司总数的71.94%、51.53%、17.99%、16.80%,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0.16、13.36、6.48、3.19个百分点。
二、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基本数据
(一)总市值上升,超六成企业市值处于10亿—100亿元
截止到2023年8月20日,1798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总市值为106887.18亿元,占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2.27%;平均市值为59.45亿元,小于A股上市公司平均市值220.90亿元。由于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多为中小企业,其在规模上与A股有较为明显的差距。
(二)营收总额稳步增长,约六成企业实现营收正增长
营业收入总额稳步增长,六成企业营收增幅为正。截止到2023年8月20日,1798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均披露2022年年报,其2022年营业收入合计为30236.27亿元,较2021年增长15.07%;平均营业收入为16.82亿元,远远低于A股平均营收136.85亿元。从营业收入增幅来看,共有1080家企业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占比60.07%。其中,九安医疗营收增幅最高,达到997.80%,主要原因系疫情期间公司新冠抗原检测iHealth试剂盒的销售。
(三)超八成企业实现盈利,近五成企业净利润实现正增长
1798家专家特新上市企业2022年净利润合计为2707.90亿元,较2021年增长3.96%;平均净利润为1.51亿元,低于A股平均净利润10.95亿元;1538家企业实现盈利,盈利面达到85.54%。从净利润增幅来看,共有842家企业净利润实现正增长,占比46.83%;108家企业净利润增幅超过100%,11家企业净利润增幅超过500%。
(四)平均研发强度高,科创属性强
2022年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平均研发强度为5.44%,高于A股1.96%。剔除营收为0的异常值后,以余下1797家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研发强度分布情况看,405家企业研发强度高于10%,占比22.54%;610家企业研发强度处于5%—10%,占比33.95%;601家企业研发强度处于3%—5%,占比33.44%;合计1616家企业研发强度高于3%,占比89.93%;其余181家企业研发强度低于3%,占比10.07%。经交叉对比,共有5家企业营收处于前100、研发费用处于前100且研发强度超过10%(分别为韦尔股份、千方科技、广和通、麦格米特、北京君正)。
(五)各板块对比情况
科创板平均市值最高,上主板平均营收表现最好,深主板平均净利润最佳。分板块看,科创板平均市值最高,达到75.45亿元,上主板、深主板、创业板、北交所平均市值分别为67.57亿元、62.85亿元、57.58亿元、10.89亿元。上主板平均营收表现最好,达到29.22亿元,深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平均营收分别为24.97亿元、14.45亿元、11.59亿元、5.13亿元。深主板平均净利润最佳,达到2.61亿元,上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平均净利润分别为2.18亿元、1.27亿元、1.16亿元、0.57亿元。
三、相关建议
(一)推动实现从增量培育向增质培育方式转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关注增量培育,还要重视其升级改造,建议通过数字化技改和平台化服务赋能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能力,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质增效,扩大发展规模。
(二)畅通融资渠道,为专精特新企业引入优质资本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受限于规模较小、经营波动性大等因素,不易获得金融资源青睐,长期以来存在较大融资缺口。建议畅通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渠道,从信贷融资、债券市场融资到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等多方面,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强化政策支持,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
树立创新生态观,转变创新竞争思路,转变管制方式,以强化监管的治理方法替代过去管制型治理方式。发挥好人才评价制度的指挥棒作用,加快推进科研机构创新体制改革,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的人才评价制度体系,提高科技产出质量和效率。既要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作用,集中力量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又要建立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形成有助于培育“无用”基础研究的土壤,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系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