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强项”县令武亿

纪习尚2024-01-25 23:38

 武亿(1745年—1799年)是清代中期学者,在金石考据方面著述颇多。他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在山东博山县县令任上不畏权贵、刚正执法,因此时人称他为“强项县令”(强项形容刚强不屈、轻易不肯低头)。

武亿出生于河南偃师一个官宦世家,据其好友孙兴衍所撰《武亿传》,武亿祖上本是山东聊城人,明朝时他的远祖武恂担任怀庆(今河南沁阳)指挥使,从此留居河南。

少年时候,武亿就表现出不一般的才华。八九岁时,他能用朱笔批阅明代人的八股文,并评判高下,十二岁时,已经通读九经、诸子等书。

武亿未及弱冠,父母先后去世,他的父亲为官清廉,没有留下什么财产,武亿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顿中。此时武亿回到家乡偃师,偏偏偃师发生洪灾,河水冲毁了他们的房屋。武亿就用木头架高,搭了一间小屋,坐在里面读书。严冬时节,他外出砍柴,冻僵的手握不住斧头,砍伤了脚踝,但他回到屋里依旧读书不辍。

21岁时,武亿参加县试,获得第一名,25岁时,他参加河南乡试,又以第六名的成绩中举人,但之后连续三次会试,他都没有中第。这时恰好学士朱筠爱惜人才、提携后进,门下有一大批青年才俊,武亿也来到北京,投靠到朱筠门下。

在北京,武亿依然坚持读书,终于在第四次会试时考中进士,这时他已经35岁了。在清代,考中进士并不代表立刻就能做官,必须排队等候职位空缺。武亿46岁时,终于等到任命——山东博山县县令。

武亿刚上任,就到乡间访问士绅乡老,体察民情。但是,当时百姓眼中的好官,未必是上级、同僚眼中的好官。由于清廉、刚正,武亿成了官场中的异类。据同时代学者江藩所著《汉学师承记》记载,武亿上任伊始,曾办理了一桩煤窑纠纷案,当事矿主托人送来2000两白银,武亿丝毫不为所动,他说:“你有没有听到天上雷声滚滚,收了你的钱,我怕雷会打我啊!”这在不少同僚眼中,显得格格不入。

“王伦起义”是发生在清代乾隆中期的一件大事。乾隆三十九年,山东寿张(今山东省阳谷县)人王伦,集合白莲教徒数千人,于秋后起事。他们攻入寿张县城,杀死知县,又接连攻下附近的阳谷、堂邑等地,但力量毕竟有限,不到一个月,即被清军镇压。但是,首领王伦在混战中不知所踪,侥幸逃过了严酷的惩罚。按照当时的惯例,王伦在寿张的祖坟被刨开,坟内遗骨被焚毁。

之后的十几年,这桩悬案没有再被提及。直到乾隆五十七年七月,有一个叫董二的人违反京城宵禁令,被步兵统领衙门(和珅任统领)逮了个正着。审讯的时候,董二供出一个秘密,“王伦起义”首领王伦不是山东人,而是山西人,他的兄长目前在山西崞县生活。

这让乾隆皇帝大为惊诧,原以为王伦一族已被连根除掉,现在怎么突然冒出个兄长来?根据《清实录》记载,乾隆连续过问此案,并要求山西巡抚将与此案有关的三十多名人犯悉数押解到热河行宫,当面审问。但是,在看了山西巡抚的几封奏报后,乾隆的疑问越来越大,王伦的祖坟明明在山东,怎么突然成了山西人?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并说:“此事朕毫无成见,并不稍有偏袒,现已思得办法。”

七月三十日,乾隆降旨山东巡抚吉庆,要求他查明三件事,一是亲自查勘王伦祖父、父亲的坟墓,看是否确在山东寿张;二是之前刨掘祖坟时,是否留有记录可作凭证;三是王伦原籍的官府册籍,地方耆老是否可以证明王伦的籍贯?

如果搞清楚了这三件事,自然可以证明王伦是山东人,从而反证董二是在信口开河。十余天后,乾隆收到了山东巡抚吉庆的奏报,王伦的确是山东寿张人,他的祖坟曾被挖过。

“王伦原籍案”到此就算办结了,但为了以防万一,乾隆皇帝认为有必要查明失踪的王伦是否还在人世。于是,和珅掌管的步兵统领衙门,派出杜成德、曹君锡等十一名番役,到山东等地探访。

这些番役到达博山后自视为钦差,而且横行乡间,又在旅社饮酒博戏、滋生事端,见者敢怒不敢言。武亿得报后,迅速带人赶到现场,但杜成德等人根本没把这个县官放在眼里,拿起兵器和他对峙。衙役见状,畏缩不敢上前,只有武亿毫无惧色,大喝一声,将他们一一扑倒在地。

武亿虽然是文人,但身材高大、膂力超群,再加上这些番役饮过酒,体力不如平时,所以武亿才会在这场“以一抵十一”的对峙中完胜。番役被押回县衙,武亿审问时,杜成德暴跳如雷,他从怀中摸出令牌,掷在地上,大声叫骂说,我们带着提督府的令牌,侦缉要犯,你算什么东西,敢问我们的事情!

武亿反驳说,令牌上明明写着番役两名,你们却来了十一人,多出来的是怎么回事?另外,令牌上写有条文,每到一地,都要联系县令协助侦缉,你们来了三天,却始终没有来见我,又是什么道理?我现在就要告发你们扰乱地方治安,你们又能拿我怎么样?

番役起初态度嚣张,不肯下跪,武亿命衙役挨个敲他们的小腿,伏地后再施以杖刑。一顿板子打下来,再被武亿一吓唬,他们知道讨不到便宜,只好跪地求饶。

武亿痛打这些番役的事,很快就传到了山东巡抚吉庆的耳朵里。吉庆连续委派多人到博山,核实情形后,他担心自己也会被牵连,于是上奏了一本,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以“滥责无罪”的罪名,弹劾下属武亿。

和珅看了奏折后说,“你是在说我派出的番役行为不端吗?”如果这样,那就说明和珅也是有连带责任,于是和珅退回了奏折。吉庆心领神会,重新写了奏折,只说武亿“任性行杖”,拘捕无辜民众,对番役横行乡间等事只字未提。和珅这才收下了奏折。

八月二十三日的《清实录》记录了皇帝认定武亿的罪名:“任听衙役妄拿平民,滥行重责,以致拖累无辜。”在奏折中,番役被巧妙的虚化为平民,武亿反倒成了恣意妄为的一方。因此武亿被革职,成了一介庶民,此时距离他任博山县令还不到一年。

武亿罢官的消息传回博山,当地百姓不能接受。《汉学师承记》记载,数千名博山县百姓扶老携幼来到山东巡抚衙门,齐声呼喊:“留我好官!”山东巡抚吉庆也没办法,只能把百姓连哄带骗地劝回去。

武亿得到百姓如此大的支持,又是在不实参劾下才丢了官,山东巡抚吉庆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在这年冬,吉庆借进京公干的机会,把武亿也带来了去,想帮他重新捐个官,如果事成,便可平复民心。不过,由于当时和珅兼任吏部尚书,统管官员的升迁,武亿革职又是乾隆皇帝亲自过问的,他自然不肯通融。

武亿丢官后,因为积蓄不多,没有立刻回家乡,不少博山百姓为他送粮、送菜,并说:“朝廷不养的官,我们博山百姓养。”武亿不愿意增加县民的负担,离开博山后,他先后在山东东昌府(今聊城)的启文书院、临清的清源书院担任教席。

晚年,武亿的精力主要放在金石学的研究上,乾隆六十年,在山东学政、金石学家阮元幕下,武亿参与编写《山左金石志》,他回到河南偃师老家后,又编写了《偃师金石记》《安阳县金石录》等金石学著作。

清嘉庆四年初,和珅被赐死,同年冬,嘉庆皇帝命人推荐有品德、有才能的官员,有人保荐了被冤革职的武亿。吏部要求重新调查此案,但文书送到武亿家时,他已先一月去世了。

因为有气节、有风骨,武亿很受时人敬重,他的事迹也被写入《清史稿》《汉学师承记》《清儒学案》等多部书籍。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纪习尚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纪习尚】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