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铃 1月22日,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依照有关规定允许生物医药新产品参照国际同类药品定价,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具体来看,《方案》中关于生物医药的内容有两部分:
一是在“构建产业发展生态”部分,《方案》提出要建立生物医药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医疗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临床科研合作,依照有关规定允许生物医药新产品参照国际同类药品定价,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支持建设符合国际医学伦理和管理运营规则的长三角医用组织库。
二是在“完善开放合作的国际协同创新机制”部分,《方案》提出要探索制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全球重大前沿科技领域伦理规则,建立协同审查机制,构建伦理审查快速通道。
在这些内容中,有关药品定价的部分在医药行业引起了较多讨论。
好信号
“在医药行业非常困难的局面下,出现这样一个高规格的文件是个很好的信号。”一家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这样认为。
前述创始人认为,一个地方放开价格不一定会有多大的影响,但它至少是破除僵化的药品定价机制的开始,“遵循市场规律,将注意力放在经济规律上,一旦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就会逐渐活跃起来”。
该创始人提到,当前创新药行业举步维艰,Biotech很难拿到融资,或只能靠将管线卖给国内外的大公司生存,且这种机会也只有像ADC(抗体偶联)这样较热门的产品能拥有。行业处于非常困难的时刻,如果今年的融资情况不好,更多公司将面临破产。“绝大部分早期研发公司面临生存危机。一两年之内,我的公司融不来很多钱的话,情况也不乐观。事实上,行业里早就有很多公司破产了”。
中国基因编辑技术公司锐正基因创始人王永忠也认为,允许生物医药新产品参照国际同类药品定价,总体而言更机动、更灵活,定价可以比现在更低或更高,给大家更多的活水。
不过,王永忠同时提到,创新药在中国不可能定超高价,因为这样会很难推广,中国市场很难承受百万元以上的药物价格。他认为像病毒医疗、细胞医疗等领域的公司只能到海外市场寻求发展。
“《方案》体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创新药的重视,但未来还是要靠一个一揽子工程来振兴医药行业,要有合理的支付体系,定价不能只考虑生产成本,还要考虑巨额的研发成本和研发的可持续性。”王永忠说。
罗森博特是一家医疗机器人技术供应商,其创始人王豫告诉:“《方案》只提到药品定价,希望创新医疗器械也能享受类似的红利,在定价和支付端能获得支持。”
专家:看落地
王永忠和许多同行一样,他关心《方案》的落地问题。
多位创新药企业人士、专家向表示,允许生物医药新产品参照国际同类药品定价,总体上是个好的信号,但落地会比较麻烦。
例如,王豫认为,《方案》的实施需要落地政策配合;北京精诚医药科技集团董事长武海波则提到,“下一步就看支付方的实力了”。
医改专家徐毓才认为,《方案》只在浦东新区实施,意义不大,另外也与当下很多政策不协调,如医保谈判、集中采购等政策还在继续推行,“勒在脖子上的钢丝绳一直没松,《方案》更多是表明一个态度,即开放还是必要的”。
王永忠也提到,《方案》只针对浦东新区,这个做法可能导致一个药在中国有两个价格,在同一个市场,两个价格体系会较难落地,比如某款药在浦东的价格可能十倍于静安,人们就会去静安买。“这样一来,这个文件可能只能在局部‘小打小闹’,对整个市场影响有限”。
一位药物经济学专家告诉,有关部门不会干涉企业的定价策略,药企可以在医保外定高价,也可以选择定一个医保能接受的价格去换市场。
王永忠则告诉,对于那些自主研发的具有差异化优势、满足未满足临床需求的好药品,需要有能够体现其价值的定价,他希望国家在医保方面能有一些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