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出炉。2023年,沪苏浙皖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72万亿元、12.82万亿元、8.26万亿元和4.71万亿元,总规模迈上30万亿元新台阶,达30.5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比重达到24.2%,继续发挥经济增长引擎作用。
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分别提出,2024年,上海GDP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江苏预期目标为5%以上;浙江预期目标为5.5%左右;安徽预期目标为6%左右。
规模迈上30万亿元新台阶
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地区生产总值合计30.51万亿元,约占全国24.2%。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该比重一直稳定在24%左右。
制造业、实体经济是长三角三省一市总结过去一年成绩时使用的高频词。各地以自身禀赋出发,集中力量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上海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密集出台实施了汽车芯片、合成生物、人工智能大模型、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创新发展支持政策。2023年,上海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9%,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
江苏大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向制造强省迈进。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居全国第一。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1.3%和49.9%,13个设区市全部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浙江制造业投资乘势而起,制造业投资增长14.1%,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8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6.9%和21.1%,增速均高于全部投资。此外,浙江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实际使用外资增长4.8%,其中制造业使用外资增长85.8%。
在新能源产业带动下,安徽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1.6%。汽车出口114.7万辆,增长80.1%。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增长60.5%。光伏制造业营收超2900亿元,升至全国第三。锂离子电池制造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增长15%左右。截至2023年底,安徽境内上市公司总数达175家,升至全国第七。
巩固优势产业开辟新赛道
2024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均将科技创新列入重点工作,科技与教育一体化发展成为重中之重。
浙江提出,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整体性跃升;加大人才招引培育力度;推进教育科技一体化发展。
江苏提出,深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进一步强化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高标准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创新策源地作用。
安徽则在2024年11个重点工作中,将“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强化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撑”置于首位。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围绕区域协同,长三角三省一市在产业发展上各有侧重。
安徽提出,乘势而上壮大汽车“首位产业”。支持汽车“皖军”做强做大,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培育招引关键领域零部件优质企业。推动汽车制造向“产品+服务”延伸,“三位一体”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上海提出,进一步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高度便利化的通关机制,推动人民币离岸交易、标准国际化协作等取得新突破。加快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落实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总体方案“80条”,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上海将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力落实新一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配、先进材料、民用航空、空间信息等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