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不读书,不是太懒而是太忙

李佳华2024-01-23 09:34

近日,“高校图书借阅量断崖式下降”冲上热搜,据半月谈报道,近3年来,纸质书借阅数据呈断崖式下降趋势,部分学校降至最高峰时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

针对这种现象,一个普遍观点是,视频平台分散了大学生群体的注意力,把时间花在刷视频上而非看书才是人之常情。例如在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启动仪式现场,一位记者问鲁迅长孙周令飞,平常爱不爱刷短视频,他回答:“我现在是90%的时间刷屏,10%的时间用来看书。”网友纷纷表示“太真实了”。

但是事实上,视频平台的繁荣替代的是泛娱乐性质的阅读,它并没有导致人越来越懒。原来人们在偷懒的时候会读一些载着八卦轶事的印刷品,现在则是刷短视频,只是懒得更加“理所当然”了一些。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读书是一项“任务”,尽管书中的内容大多有趣,但是想要真正增长智识,深度阅读必不可少,这是非常耗费精力的一件事,每天忙忙碌碌的人,很难真正做到。

与常识恰好相反,忙碌,而不是懒惰,才是大学生群体阅读量走低的根本原因。在大多数本科高校,大四之前每学期十几门课是常态,除了课堂听讲,课下的小组作业,课堂展示与期中期末作业给了学生群体很大的学业压力。近年来流行的综测,则要求学生们在学生工作、实习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一位“多边形战士”,大多数平台对于所谓“优秀大学生”的宣传也停留在“全面发展,保研名校”这一认识上,而极少关注那些时常“驻扎”在图书馆的“借阅王”。

学校“全方位发展”的导向固然有其可取之处,它表彰“勤奋”,惩罚“懒惰”,但是却在骨子里体现了对于大学生群体的不信任,体现了对于“学校=闲暇”这种古典意义的摒弃,不愿意将时间交给同学们自行支配,从根本上不鼓励“深度阅读”这种长期主义的行为,导致图书馆大多沦为自习室,阅读经典也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不务正业”。“读这个能加绩点吗,能写简历上吗?”在这种忙碌的环境与多元但单一的评价体系下,深度阅读往往失语,得不到同学们的“宠幸”,令人可惜,又有点可笑。

对于这种局面能否破解,我暂时持悲观态度。学校有评价学生能力的任务与要求,即便采取“过程导向”,也基本都是一个一个阶段性结果的集合,而深度阅读很难划归到这种评价体系当中,很难在四年的生涯中就开浓花结硕果。我们能期盼的,就是形式主义的作业与要求少一些,没有闲暇创造闲暇也要上。

来源:红网 作者:李佳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李佳华】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