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家寺村位于威海市中心西部,东北与神道口村接壤,南与万家疃、黄家沟村为邻,西与柴峰小区相望,西北面与毕家疃村接壤。过去的阮家寺村,如今分属洪智社区和银杏社区,这两个社区的名字,就取自村中的洪智寺和古老的银杏树。
据史料记载,明代阮姓族人由淮安府山阳县迁居于此,因此将村名命名为阮家寺。后来蔡姓迁来阮家寺时,有人在村北山后买下一片平坦的地方,形成了小自然村,名叫蔡家泊,也隶属阮家寺村。
据威海卫职官志记载,阮成,山阳(淮安)人,明初因军功袭威海卫指挥同知,他就是威海阮姓始祖。明代,共有九位阮姓族人先后承袭了这一军职,明末,没有任职的阮姓族人开始向外迁徙,建立阮家寺村、阮家口村。其中,阮家口村的阮姓人家数量较多,至今仍是威海阮姓的主要聚居村落,而阮家寺村后来其他姓氏逐渐增多,但村名一直未改。
威海洪智寺遗址处的银杏树。
清光绪二十四年前,阮家寺村属文登县辛汪都三里,英国强租威海卫后,阮家寺村属威海卫第三总董区管辖。1930年后,威海卫管理公署将阮家寺划归为第二区。1938年3月日军侵占威海,将阮家寺村划归神道口联保村。
威海解放后,阮家寺村属于威海市市北区,1958年属田村公社,1984年属田村镇,2001年2月6日属万欣街道,2005年5月属田和街道。
位于阮家寺村的洪智寺相传建于宋代,几经苍桑,多次毁于战乱。明末清初当地人重修洪智寺,1953年重修的洪智寺又被拆除,现在遗址处有六株银杏树,树龄460余年。
现在当地还有清道光九年重修洪智寺时的碑记,碑上刻着144位施主的姓名、商号、村落名称,因此民间有“先有洪智寺,后有阮家寺”之说。
洪智寺地理环境优美,四周山峰丘陵环抱,西有丰柴山,东临万家寨,北依蔡家顶,寺前的佛顶山像一座大屏风横列东西。
据史料记载,洪智寺依山而建,殿堂拾级而上,参差错落、精美有序,四周有高大围墙环绕。寺内外有银杏、侧柏等古木参天,寺前流水淙淙、修竹成荫。寺院的三进院落排列在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依次为戏楼、山门、前殿、中殿、后殿,东西各配一组院落,层层殿堂依山迭起。
洪智寺檐角如同飞翼,是典型的明清寺院建筑,山门门额上刻着“洪智寺”三个金碧辉煌的大字,门外有银杏树参天而立。入山门进前殿,门道两旁有四大守门将军塑像,威武雄壮,东西山墙绘有彩画,华而不俗,中殿门两侧刻有楹联“畅怀坦笑红尘土,笑到何时方合口”。院内有大小两株银杏树,东侧立着清道光七年重修洪智寺碑记,殿檐下吊古钟一口。
如今,洪智寺虽已不复存在,但清道光九年重修时的石碑仍在,可以帮助后人了解过去的历史。在石碑附近,还有三棵古老的银杏树生长至今,现在是威海的一处景点。
清道光九年重修洪智寺时的碑记。
民国时期,威海卫管理公署还曾在阮家寺村开办了一所职业学校,这也是威海第一所职业教育学校。
鉴于威海气候、土质宜于植桑养蚕,民国时期,威海卫管理公署专员徐祖善特地委托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在威海卫招生开设速成班,由公署出资,保送三十名女生赴该校学习,毕业后由管理公署量材任用,统配威海各地,指导植桑养蚕。
1934年,威海卫管理公署投资25400余元,在阮家寺村开办职业学校,学校全称是“威海卫公立阮家寺蚕丝园艺科初级职业学校”,占地15亩。
“威海卫公立阮家寺蚕丝园艺科初级职业学校”除了办公室、教室、师生宿舍外,还设有图书馆、标本室、实验室、储藏室、浴室等,另外附设蚕丝工场、园艺工厂各一个。由于学校校舍是用阮家寺庙产兴建的,所以校名中冠以“阮家寺”的头衔。
“威海卫公立阮家寺蚕丝园艺科初级职业学校”因其师资高水平、教学设备先进和办学规模可观,在当时华北地区实属第一流,在全国也颇有名气。
学校校长一职最初由威海管理公署教育股督学、大学商科毕业生徐德恩兼代。学校下设两个专科,一个是蚕丝科,利用王家庄的柞林和小阮疃的山林为蚕场,专门研究放养柞蚕,学校还聘请了法国蒙贝勒农业专校蚕丝科、意大利拜度蚕丝学院毕业生何康担任主任,巴若愚等人为教师。另一个专科是园艺科,主要研究果树,重点是苹果树和蔬菜的改良,聘请了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专修科毕业生徐开元担任主任。这两个专科,前者学制两年,后者学制三年,教学内容都是当时威海桑蚕、园艺生产所急需的。
由于当时派系倾轧,校长徐德恩不久被迫辞职,改由何康担任校长,继而由教育科科长徐惠卿兼任,接着又由巴若愚接替。由于学校领导多变、校风日下,教职员工中滥竽充数者有之,偷闲逸待者有之,甚之有席卷师生膳宿费逃之夭夭者,学校境遇日趋萎顿萧缩,及至1938年3月初日军入侵威海,这所威海最早的职业教育学校,便在战乱中解散了。
2004年春,威海市阮家寺社区动迁,老村民和部分市区迁来的住户,迁往市区。威海这所最早的职业教育学校校舍也踪迹全无。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陶遵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