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术不端的“零容忍”,是在呵护诚信根基

中工网2024-01-21 13:06

篡改数据、逼迫学生编造实验数据……华中农业大学11名学生联名举报其导师、该校教授黄某某学术造假一事,持续登上多个社交平台热搜榜。

1月19日凌晨,华中农业大学发布通报,针对教师黄某某学术不端等问题的举报信息,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成立调查组开展调查,在已调查材料中发现所反映的实验图片、数据、结果等方面问题基本属实,初步认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决定即日起停止黄某某校内所有职务和工作,组建导师组全面负责该课题组研究生培养工作。

QQ截图20240119143457

(联名举报信及手印 图源 央广网)

“做这件事情真的下了非常大的决心,赌上了自己所有的未来”“总要有人要做一些看起来很蠢但是正确的事情”“为了后来者,选择公开证据”……学生联名举报导师学术不端,尤其是一个个鲜红的手印和相关文字表述中的无奈、决绝,令很多网友心痛:“他们是遭受了多少不公、看见了多少龌龊,才鼓起这样的勇气!”网友纷纷呼吁涉事学校尽快调查并给出令人信服的结果。

好在,学校方面不回避、不护短,为学生组建新的导师团队,给广大网友吃了一颗定心丸:“这是令人欣慰的结果”“还好,孩子们的学业没有受到影响”。

关于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曾被曝光过多起,绝大多数得到了公正处理,也有的最后不了了之。这值得我们反思,如何使前车之鉴成为后事之师。

首先,一些重大课题的申报、验收等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甚至存在某些可操作空间,给个别人学术造假或套取国家专项经费留下空子;其次,有的学校内部对学术不端的处理机制不够完善,有的导师在高校中承担重要职务,有关举报往往难以按正常流程处置,学生“敢怒不敢言”;还有,有些学校的导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拥有较大权力,容易产生相关举报中提及的“极限压榨”“人格攻击”等情况。

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呵护健康向上的科学研究氛围,是全社会共同的期待。这需要完善公平的处置机制,构建阳光的学术监督环境,包括建立起对正常举报者应有的保护机制——让人们敢于对不端现象说“不”,给勇于发声者可预期的未来,而不必担心遭到打击报复。

近年来,在推动治理学术不端行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有关部门在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及举措。如学术诚信建设的规章制度《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等;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学术期刊预警机制、深化科研评价制度改革等。

近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呼吁,应从科研人员自律、打造“反内卷”大环境以及严惩失信等方面,多管齐下,有效杜绝科研失信,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去年9月,教育部在回复全国人大代表关于营造高校创新性学术氛围建议时指出,保持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健全高校学术规范监督机制,建立并持续落实学术不端与师德失范的处理处罚联动机制,对违背科研诚信行为人从学术、师德、党纪三方面处理。

高等教育阶段是给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一站,年轻人在这里学到什么、耳濡目染了什么,都可能成为一种惯性伴随其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学术环境不佳只是个别学校的情况,但从更深远的角度看,挤压学术不端空间、引领求真务实的价值观,其实是在涵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家精神,更是在维护全社会的诚信根基——这一点,无疑至关重要。

“我们只想正常做实验、正常毕业,不想在心中背上一块造假的石头”——回应学生们“超正”的价值观,需要大力营造潜心科研、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我们对此抱以深深的期待。

来源:中工网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中工网】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