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平:要善待孩子

王国平2024-01-19 14:48

王国平/文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病呈上升趋势,儿童、青少年抑郁症门诊接诊量持续上涨,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

专注精神健康领域的互联网医院“好心情”联合中国麻醉药品协会精神卫生分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中国青少年抑郁症的检出率比四年前差不多翻了一倍:此前的《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是,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达15%到2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2023年10月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40%的中国青少年感到孤独,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50%,大学生轻度焦虑风险达38%。

本该天真快乐的年龄,却充斥着竞争、补课、分数、考试,甚至还有“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滴血的口号。当学校教育已经不像教育的样子时,当孩子已经失去了成长的快乐时,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生病的孩子背后是生病的教育,要么是父母有问题,要么是老师有问题。”这是当下很多研究者达成的共识。

本文我想重点谈谈父母的问题,供各位家长参考。

一、内卷之下,我们没有善待孩子。

没有哪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真的自省一下,作为父母,你真的善待自己的孩子了吗?

有一次家长会上,一位父亲对儿子说:“我保证让你吃好,你保证给我学好”。

我问:“还有吗?”

这位父亲很直接,说:“其它都是瞎扯!”

我懂,这是被卷出来的糊涂。我更懂的是,这种糊涂是“没把孩子当人看”,没有把本该拥有的快乐童年给予孩子,并以“社会竞争太厉害了”,以及“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为由,来解释对孩子的全面施压。

最终,即便是压出了分数,也因此让孩子得了厌学症。这是得不偿失的生命交换。

因为,我们已经走进了没有可持续学习力就无法生存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的学习力就是生存力,也是生命力。

当下,当家长和学校联手,为了分数和考试,把孩子逼出“病态学习”后,问题便来了,这个问题就是“用被迫学习去伤害学习的源动力”,用“逼出来的分数给学习带上假面具”。如此,我们并没有“善待孩子”。


二、善待孩子有“三待”,即看待、等待、期待。

这个问题的解释很多元,但是,若立足于教育和成长去看,无非有三点:

第一点,如何看待

在中国,很多人对养育孩子有两条传统认识:第一是养儿防老、重难轻女的香火文化;第二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管教文化。

17世纪英国学者洛克提出的“白板说”,是一种新的儿童观,是指儿童来到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经验,有如“白板”。因此肯定了教育的后天效应和必要性。

20世纪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她在教育实践中深度观察儿童后指出,儿童是带着多种能力来到这个世界的,尤其是“吸收性心智”的强大,远超过成人,能主动吸吮环境提供的成长养分。更重要的是,蒙特梭利博士毕其一生在为儿童与成人的人格平等呼吁和斗争,所以,我在读书笔记中说过,她是天下儿童的律师,为儿童维权奋斗一生。

基于上述观点,我在看待儿童的问题上强调四个观点:与成人人格平等;犯错误是成长中必由之路;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弥足珍贵;儿童的天真无邪需要善待。

第二点,必须等待

中国最喜欢制造神童,并谓之“超前教育”或“超常教育”。我认为,如此做法,对于一般儿童,其结果便是拔苗助长,是耽误“扎根”的问题,甚至是毁掉一生的行为。

所以,许多幼教专家都说到一个概念——等待,成长是个慢功夫,教育必须有节奏。当然,所说的等待并不是静待花开、自然疯长,教育的干预是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用园丁的话讲是“松土”、“浇水”,包括“破土而出”后的“修枝剪叶”。

然而,在社会文化内卷的今天,谁人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人不想着做“人上人”和“人前人”!所以,若家长能耐得住性子,遵循成长的规律,等待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则孩子三生有幸。

第三点,合理期待

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常常高于客观和现实,所说的“高标准、严要求”,这没错,关键是有些过分和过高的期待之下,不仅给孩子压力过大,而且随着目标失落,家长的心态也会遭遇打击。

这是一个因人而异、适可适度的目标管理问题,但这个度却很难把握,特别是一些家长把自己未竟的目标,转移给孩子了,也不考虑孩子的自身条件是否合适。显然,这是不合道理的,也是不善待儿童的表现。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