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3年险企下调人身险预定利率后,部分险企近期纷纷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这一举动背后,是保险业正积极应对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挑战。
降低负债端保险产品成本是险企缓解资产负债匹配压力的一大举措,而要不断提升资产端投资能力,获取长期稳健收益亦是关键。上海证券报记者从业内获悉,为满足负债端长久期风险收益需求,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长周期考核机制被险企寄予厚望,目前有部分险企正积极筹备。
在业内人士看来,建设长周期考核机制的关键或在于绩效考核。其中,对资金管理者的绩效考核可以关注投资收益与既定投资基准的比较,以及其投资风格是否漂移,尤其要基于投资指引确定的考核期限进行考核。
保险业投资收益率下滑
近年来,随着保险资金大量存量高收益固收类资产陆续到期,叠加长期利率中枢下行背景下新的高收益固收类资产难寻,以寿险公司为主的保险业正面临资产负债久期缺口下的再投资风险问题,以及投资收益率不断下滑的压力。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寿险公司平均负债久期约13年,寿险资金运用占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比重接近90%,并且寿险资金来源大部分是负债端销售成本刚性的保险产品。此外,长期优质资产供给不足的现状导致寿险业资产负债期限存在错配,平均久期缺口约7年。
与此同时,市场利率中枢下行、资本市场持续震荡,对于以负债为资产管理导向的保险资金而言构成更大挑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人身险公司年化财务收益率约2.93%,较2022年末下降0.92个百分点。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近日发文表示,“长钱短配”叠加利率下行,保险资金面临的利率风险和再投资风险增加。此外,高负债成本下的高回报要求,资产负债不匹配对应的资产荒等问题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将格外突出加之风险资本管控进一步加强,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明显下降,投资指引纳入关于风险资本占用考核,对久期管理、权益投资等提出更高要求。
建设长周期考核机制被寄予厚望
基于负债端的风险收益特性,保险资金做好资产管理需要兼顾风险偏好、负债久期和财务目标,因而险企大多采用“哑铃型”配置策略。
但当前背景下,这一策略亟待“与时俱进”。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环境变化,保险业正面临债券配置比例较高而利率下行导致增配债券吸引力下降,叠加权益市场波动和另类投资领域优质资产荒的现状,传统的“哑铃型”配置策略效用正在降低,正倒逼险企进一步优化。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末,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中债券投资占比约44.65%,较2022年末增加约3.72个百分点,较2021年末增加约5.61个百分点。
记者了解到,受上述多重因素影响,为做好资产负债久期管理、获取长期稳健收益、优化“哑铃型”配置策略,各大险企正在进一步探索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建设长周期考核机制被寄予厚望,并成为重要抓手。
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对记者表示,首先,长周期考核机制可以降低险企对短期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平滑利率短期波动引起的收益波动,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将更加稳定;其次,长周期考核机制可以引导险企采取更加稳健和长期的经营策略,更加注重业务的长期价值和可持续性,减少投资时的短期投机行为和承保的“赌博”行为。
绩效考核是关键
业内人士认为,建设并不断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是在长期利率中枢下行的环境中险企应对再投资风险增加和短周期考核不确定性增加的必要举措。
在李文中看来,险企建设长周期考核机制应该关注四个方面:一是确立合适的长周期考核目标,通过考核目标引导险企的资产负债业务,同时根据经济运行周期确定考核周期的长短;二是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方面的监测、评估和控制;三是建立长期价值导向的业绩考核体系;四是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确保长周期考核机制的有效实施。
“驱动资金管理者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的理念关键在于绩效激励,因此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的重点也应该落在绩效考核上。”一家寿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资金管理者的绩效考核需要关注投资收益与既定投资基准的比较和投资风格是否漂移,尤其要基于投资指引确定的考核期限进行考核。
实际上,为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财政部于2023年发文提出,加强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的长周期考核。将国有险企经营效益类指标的“净资产收益率”由“当年度指标”调整为“3年周期指标+当年度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3年周期指标为“3年周期净资产收益率(权重为50%)”,当年度指标为“当年净资产收益率(权重为50%)”。
上述寿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国有险企先行探索长周期考核机制建设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也能为其他险企提供经验借鉴,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险企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