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晓丹 实习记者 朱涵琪 权怡 宏观政策温和加码、配套政策协同落地加速、在推进改革中化解风险,这将成为巩固中国经济向好态势的“组合拳”。
本期调查显示:68%的经济学家预测2023年四季度GDP增速在5.1%~5.5%这一区间;对于2024年全年的GDP增速,49%的经济学家预测是5.1%~5.5%,45%认为是4.6%~5.0%。
对于当前财政金融风险加大,经济学家建议通过改革来化解风险,包括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硬化预算约束,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等。此外,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动力,也被看作是稳定经济预期、增强经济回升动力的重要举措。
经济学人调查由《经济观察报》发起,每季度进行一次。受访者包括投行、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权威经济学家。本期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9份。
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5%左右
2023年GDP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
本期调查显示:68%的经济学家预测2023年四季度GDP增速5.1%~5.5%,各有14%认为是4.6%~5.0%及5.6%~6.0%,仅有4%认为是4.1%~4.5%。对于2024年全年的GDP增速,49%的经济学家预测是5.1%~5.5%,45%认为是4.6%~5.0%,6%认为是4.1%~4.5%。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建议,把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
“过去四年,中国实际经济和潜在经济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缺口,通过宏观政策调整和社会预期引导,把过剩的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和消费,可以提升实际经济增长速度。”祝宝良表示,近几年来,中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可增加约250万人,2024年高校毕业生将近1200万人,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规模达到2000万人以上,考虑到退休人员数量并维持5.5%左右的失业率,至少需要新增城镇就业1200万人以上,需要经济增长5%左右。
民生银行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也表示,2024年中国GDP增长目标仍会设置为5.0%左右,从必要性角度看,一是与中长期目标相衔接,如果要实现2035年经济总量翻一番的目标,则需要2024年-2035年平均经济增速达到4.55%左右,这是为了留出缓冲空间,预计不会在上年5.0%左右基础上再往下调;二是保证就业稳定,2024年预计高校毕业生人数将上升至117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至少需要达到5.0%左右的增速才能基本与新增毕业生人数相匹配。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对2024年中国GDP增速的预测为5.3%,将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第一季度为5.0%左右,第二季度为5.3%左右,第三季度为5.5%左右,第四季度为5.4%左右;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4.5%,第二产业增速为4.5%,第三产业增速为6%;此外,2024年全年粮食将增产,棉花播种面积持平略减,产量将持平略增,油料播种面积增加,其中油菜籽播种面积略增,花生播种面积持平,如果后期天气正常,预计油料产量将有所增加。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发布的2024中国经济展望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仍然巨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主要由潜在的需求和供给决定。在需求侧,中国的城镇化、农村人口转移、居民收入提高仍存在较大空间,未来将推动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在供给侧,中国经济在国民储蓄率、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源总量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报告预测,如果这些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则2021-2025年、2026-2030年、2031-2035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将能分别达到6%、5.8%、5.2%。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院长李稻葵表示,2024年中国经济有望逆转过去十几年来增速不断下降的形势,实现5%左右的增长;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多是长期以来积累形成的,不能简单归咎于疫情冲击、房地产、地方债、民营企业等因素;宏观经济政策应当积极对冲规范性政策在经济活动中的收缩效应,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当下必须转变意识,宏观经济政策思路必须配合和适应国家治理新格局,宏观政策应从“防过热”转向“防过冷”。
在本期调查中,对于“稳定当前经济预期的重点”这一问题,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执行院长袁海霞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房地产超调影响过大,需要稳住地产,避免资产负债表持续恶化,拖累消费与投资;第二,通过发行现金或数字货币、结构性调整个人所得税税率等方式助力提升居民部门收入以及改善收入预期,修复其资产负债表,做好扩大消费需求的基础;第三,财政支出与基建投资提高效率,同时支出结构重点向民生与短板领域倾斜。
宏观政策温和加码
2023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实现2024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提出了四点要求:第一,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第二,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第三,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第四,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设定了温和支持的宏观政策基调,重点强调了加强政策协同落地,2024年宏观政策会温和加码,具体来看:2024年房地产政策将进一步放松,推进城中村和保障房建设,为开发商提供信贷支持,2024年财政赤字率有可能设定为GDP的3.5-3.8%(包括可能发行的新一批特别国债),提高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新增限额到4万亿元,并再发行2-3万亿元的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以置换符合资格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和/或偿还企业欠款;2024年央行降息10-20个基点,降准25-50个基点,信贷增速可能保持在9.5%的稳健水平。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翠红表示,按照投资景气先行指标和先行合成指数的走势和先行期推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在2023年四季度止跌企稳,然后或进入新一轮周期的温和扩张阶段;受益于产业转型升级、强链、补链和产业基础再造、以及“稳增长”等政策,制造业投资可能维持较快的增长趋势,2023年全年增长6.3%左右,2024年在基准情形下增长7.5%左右,乐观情形和悲观情形下分别增长8.3%左右和6.8%左右。
本期调查显示:2023年四季度投资最集中的三大领域分别是:大型基础设施(占比60%),科技(23%),能源(9%)。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表示,2024年宏观政策会继续加大力度,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组合是货币政策保持宽松,财政政策更加具有扩张性。
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宏观政策加码具体体现在:货币政策整体保持宽松取向,通过降准、公开市场操作释放流动性来对冲政府债券供给增加的影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会体现为2024年赤字率的增长?
张明认为,财政赤字率的空间仍然很大,可以调整为3.5~4.0%。
东吴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陶川表示,如果2024第一季度经济下行压力较大,2024年赤字率可能维持在3.8%甚至更高的水平;如果2024年年初财政预算案中对赤字率的安排比较谨慎,比如3%,那么在无政策加持的背景下,2024年下半年经济将更大的下行压力,在年中将出现再次增发国债、上调赤字规模的情况。
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认为,当前财政工具箱充足,可以使用赤字、专项债、特别国债、PSL、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方式;减税降费空间则相对有限,2018年以来一直在大力度减税降费;赤字率可能到3.2%。
通过改革来化解风险
本期调查显示,2024年中国经济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债务风险和房价大幅下跌各占比25%,就业压力22%,外部影响(金融和外贸等)占比15%,股市过快回调11%;54%的经济学家认为地方债务风险会拖累2024年中国经济。
财政金融风险加大,这是2024年中国经济所面临风险中,最受到关注的问题之一。房地产企业出现信用风险,土地出让金大幅下降,房地产风险成为财政金融风险的最大隐患。地方财力不足、债务还本付息压力加大,地方平台隐性债务风险开始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转移。中小银行在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水平、公司治理等方面面临突出问题,风险隐患增多。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地方债问题不用过于担心,地方债加上中央债,中国政府杠杆率水平大概是110%左右,这比美国联邦政府130%的杠杆水平还是要低。
对于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李迅雷建议,对地方债务还是要坚持“谁家的孩子谁来抱”原则,主要是倒逼地方政府转型,期望地方政府进行有效的投资而不是盲目投资,实际上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地方政府更多的再融资债额度,以降低地方债的利息成本,同时不影响“追责”。
本期调查还显示:在2024年上半年,对于稳定经济预期将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投资,占比56%;消费占比36%,外贸占比8%。
“消费和投资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直接影响到经济的稳定性和持续增长的潜力,不仅需要政策制定者精确把握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和方向,还需要市场参与者灵活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与投资的关键作用,促进消费和投资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以内循环合力有效对冲潜在的外需收缩压力;过去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投资的快速增长,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日益成熟,消费的作用逐渐增强,消费和投资之间的协调关系也愈发重要。
“一方面,积极培育消费增长点,并通过减税、增加公共支出等手段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同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引导和激发有效益的投资,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确保经济增长的多元驱动。”程实说。
本期调查显示:58%的经济学家认为2024年中国将降息2次,23%认为降息1次;与此同时,50%的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将在2024年二季度开始降息,36%认为是在2024年三季度。
1月16日,央行续作MLF,但政策利率维持不变。此前市场对于央行总量宽松的预期较高。本次央行未降息,后续债市是否能够继续走强,资金价格是否会形成约束?国盛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杨业伟表示,虽然本次降息未能落地,政策对资金空转等依然有所顾虑,但目前从必要性和可行性来看,2024年一季度仍存在降息可能,当前通胀相对偏弱,资产价格的走弱,推升了真实利率,抑制了融资需求,这需要名义利率调降来缓解压力。
“另一方面,从可行性来看,在去年9月和12月银行存款利率两次调降之后,存款成本下降为贷款利率和政策利率下降创造了空间,而且也需要政策利率引导资金价格下行,否则存款利率参与存单等利差拉大,可能会加剧存款向理财、货基等产品的转移,导致存款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2023年12月以来美元相对偏弱,汇率贬值压力减轻,国内货币政策宽松空间加大。”杨业伟说。
李迅雷表示,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了改革话题,他对三个领域的改变比较关注:第一,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动力;第二,国企改革;第三,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落实好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对活跃民间投资、稳定和扩大就业至关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要落实一批举措,希望这些举措尽快落地。”李迅雷说。
祝宝良表示,需要通过改革来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具体包括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硬化预算约束,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着力加强风险源头管控,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
对于如何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祝宝良建议,企业活力源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合理分工和有效配合,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对于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来说,政策的稳定性、营商环境的公平性、产权保护是最主要的三个因素,要用可信的承诺、可靠的结果让企业家放心、安心;要研究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用法律手段一劳永逸地保护民营企业,发展民营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