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持续高增长后 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多方聊起了产业链合作

田进2023-12-07 13:43

记者 田进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产业的各项数据在过去十年可谓高歌猛进。

12月5日,在安徽芜湖举办的2023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十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其中,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29万台,占全球装机量的52%。

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表示,机器人产业整体呈现旺盛的发展势头,发展潜力巨大。一方面,机器人应用领域日趋丰富。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卫浴、陶瓷、五金等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带动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数量突破150万台,占全球总量的比重超过1/3;另一方面,技术的不断创新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高速增长的另一面,中国机器人产业也暴露出“大而不强”等短板。《2022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数据》显示,2013—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徘徊在30%左右,同时企业面临经济效益不佳和人才投入不够的难题。

会议上,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苏波说,中国虽然是机器人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国产机器人市场占有率始终徘徊在30%左右,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业基础薄弱。一些关键零部件虽取得突破,但未形成系统集成的配套能力。比如在新能源汽车的焊接、总装生产线方面,外资品牌机器人仍占主导地位。

以机器人在锂电行业的应用为例,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制造工程院院长朱春林在会议上介绍,公司曾经引入过国产机器人,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机器人的芯片出现过多次烧毁故障。相比于进口机器人,国产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也因此,在机器人产业大会举行期间,近千位行业专家和企业家也希望通过交流来探寻新的增长路径。

机器人行业的AB面

随着规模的快速扩张,中国机器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

从宏观数据来看,2015—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3.3万台增长至44.3万台,年均增长44.9%。据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的不完全统计,已建或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区数量超过90家,包括芜湖、上海、常州等地的机器人产业园发展迅速。

《2022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制造业的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员工392台,国际排名从2015年的25名上升至全球第5。在机器人的行业应用方面,电子设备和器材制造、汽车制造为机器人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

只是,谈及国产机器人的短板,朱森第指出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机器人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主要表现在高端领域机器人突破较少,关键部件的可靠性相较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减速机、传感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

国际竞争力欠强的一项重要原因是国产机器人失去了与国内汽车行业共同迭代的机会。因为汽车生产制造的自动化程度相对比较高,在早期燃油汽车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进行合资阶段,供应链体系也随之引入,导致燃油汽车整车制造环节从一开始就在生产线上大量采用进口机器人。此后汽车产业的技术革新,也让进口机器人的技术得到不断验证、迭代。因此后期国产机器人企业很难再挤入汽车制造领域。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中心主任彭小刚对此也深有感触。在会议上,他说,和多数中国品牌一样,长安会以公开采购的方式统一打包采购机器人,其中会包括各种型号的机器人,但国内机器人供应商很难同时满足这样的需求,这样的打包采购模式导致国产机器人很难进入汽车主机厂。

不仅如此,广东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张东升表示,汽车行业对机器人系统集成的要求也比较高。从企业经验来看,丰田、本田等进口品牌,除了对智能化制造硬件有要求,更对软件有系列要求,比如要求整个产线实现故障响应,能自我检测、监控、反馈、修复。

其次,朱森第提到,机器人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较低。一般而言,自主品牌应该稳定在30%—40%。但在高端机器人领域,国内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比较低,特别是应用于焊接、装配、洁净室等领域的工业机器人,基本由外资品牌主导。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机器人企业还普遍面临效益欠佳的难题。朱森第介绍,基于对50家上市机器人企业财务数据进行统计,2022年,企业营收利润率为7.15%,亏损面为26%,而这项数据在2017年仅为5.71%。同时,机器人领域领军企业较少,国内工业机器人骨干企业规模明显小于国际知名品牌。

朱森第表示,机器人企业效益欠佳的主要原因包括机器人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足,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机器人整机企业需要采购进口零部件和元器件,成本较高;因竞争激烈,部分企业采用低价竞争,进一步压缩企业盈利空间。

突出重围的关键:产业链合作

近年来,机器人产业不断迎来政策利好。2021年,工业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2023年年初,工信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深化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

朱森第说,当下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也是中国机器人产业能否实现高端、智能、绿色发展的关键阶段。

为此,朱森第建议,要做好“架桥、铺路、攻城、略地”四件事——架桥是把产业的技术来源和产业的桥梁架好,铺路是把机器人应用到各行各业的路铺好,攻城是不断提升国产机器人在整车制造企业等下游企业中的应用,略地是不断扩大关键部件的市场份额从而满足机器人产业的组件需求。

在会议期间,如何做好机器人产业链合作也成为多位嘉宾在演讲或研讨时的关键词。

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雨文说,作为核心供应商,企业的内在诉求是希望和合作伙伴去做不同层面的探索,包括配合合作伙伴,让机器人自动化产品能够适应更多行业、更多场景。其次,与合作伙伴探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模块化和平台化,帮助合作伙伴更多降低制造成本等。

会议上,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苏波提出的一大建议就是积极拓展行业应用,推进重要产线系统集成能力的提升,促进各行业进口替代、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

在进口替代等方面,一些改变已经发生。

彭小刚介绍,公司此前已经开始应用国产机器人,比如公司的渝北新工厂最终由华数机器人招投标成功。“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我们也愿意和国产机器人一起成长。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我们将机器人需求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引入国产机器人。也希望更多汽车主机厂能加入进来更多使用国产机器人。”

朱森第在接受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下游企业应该多给机器人企业一些机会和展示的舞台,机器人企业才能在应用当中实现技术的不断改进,最终解决国产机器人在高端领域的应用难题。当下一个重大利好条件是国产新能源汽车在快速崛起,国产机器人企业需要抓住这个新的应用领域,实现机器人供需双方的技术迭代提升。

张东升表示,随着国内汽车制造商不断尝试使用国产机器人,将推动国产机器人在汽车行业中形成一些中高端应用示范,进而促进国产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同时,在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和引导下,以及更多企业认识到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国产机器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机会。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国资新闻部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以及人社部相关产业政策。擅长细节深度写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