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生物的“真心话”与“大冒险”

张铃2023-12-06 23:05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铃 “今年是药明生物历史上最难的一年,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寒冬。”12月4日,药明生物(02269.HK)CEO陈智胜在业绩交流会上说。

当天上午,药明生物宣布大幅下调业绩指引,将全年收入增速从30%下调至10%,最核心的两大业务药物开发(D)和药物生产(M)分别将下滑18%—20%、15%—18%。

由于厂房和实验室都按照30%的增长目标配置,在10%的增长下,陈智胜预计,药明生物的利润将首次出现负增长。

这是药明生物2017年登陆港交所以来,首次披露收入和利润双下滑。

药明生物是国内CXO(医药外包)龙头公司,业绩会当天,其股价大跌23.8%至停牌,12月5日复盘后,再跌8.5%。

在陈智胜眼中,2023年—2024年上半年这18个月,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49分钟的业绩会里,“挑战”一词,陈智胜说了11次。

“真心话”

“今年我们有两个‘惊喜’,一个是药物开发(D),一个是药物生产(M)。”业绩会进行到一半,陈智胜用尽可能轻松的语气提及两大业务的下滑。

今年年初,在假设行业增长15%的基础上,药明生物设立了2023年增长30%的目标,但受生物技术融资影响,行业增速降至个位数,尽管药明生物达成行业2倍增速,业务表现仍可能不及预期。

药明生物预计,2023年药物开发(D)板块营收将下降18%—20%,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在下行周期中,2023年新增120个项目的目标显然过于激进;二是生物技术融资放缓导致新增项目比去年减少40个,意味着约3亿美元收入的减少。

新增项目数是药物开发(D)板块最重要的指标,陈智胜透露,每个新增项目平均每年给药明生物带来700万美元收入。不过,项目收入主要体现在后期,比如,一个项目总价800万美元,通常项目启动后,前6个月的收入只有约100万美元,也就是10%—20%,所以虽然药明生物签单量在上半年就已减少,但收入下滑主要体现在下半年。

2023年初制定全年计划时,药明生物管理层已经感受到行业下行的趋势,但觉得“应该还是能拿到120个项目”,在业绩会上,陈智胜说:“我们低估了行业对我们的影响,我们真的学到了教训。”

药物生产(M)板块,药明生物预计营收下降15%—18%,主要是受监管机构批准滞后影响,来自大药企的3个重磅药有12—18个月的延期,影响约1亿美元收入。

3个项目同时出现大问题,陈智胜视之为“黑天鹅事件”。他一度希望用其他板块补上这两大板块的损失,但“漏洞非常大,现在看来肯定完成不了了”。

另外,药明生物还投资全球产能以支持未来增长,这些全球基地的产能爬坡可能导致2023年毛利减少1亿美元。

“大冒险”

“对我们来说,2023年是转型之年。”在收入增速和毛利都触底后,陈智胜说。

2020年之前,药明生物平均每年有约60个新项目,新冠疫情暴发后,大量新疫苗及新药物研发需求产生,新冠相关的生物医药投融资也变得火热,药明生物在三年间将新项目增加至120个左右,翻了一倍。

2023年,局面骤变。第一季度,药明生物新项目只有8个。上半年只有46个,同比减少13个。不过,前期订单的消化让药明生物上半年维持了17.8%的增长。

截至2023年11月底,药明生物今年的新项目共91个,比去年同期少了40个。陈智胜表示,这个结果比他上半年的心理预期好不少。

业内不解的是,在去年10月底的媒体沟通会上,陈智胜曾表态“年初制定的新增120个项目的目标没有变,2023年将保持增长”,预期突然改变,这让投资者难以接受。

药明生物股价断崖式下跌至暂停交易,让许多同行惊讶。不过,包括部分药明生物内部人士在内,行业对其下调业绩预期并不意外。

“早晚有一天应该这样,因为药明生物这种高利润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资深CXO从业者王路告诉经济观察报。

药明生物成立于2011年,最早是药明康德(02359.HK)的生物药部门。药明生物成立之初,中国生物药的CDMO(医药合同研发生产机构)处于跑马圈地状态,谁先做起来,谁就能占到先机、寻得高利润。正是因为抓住了这一时机迅速扩张,药明生物成为行业头部企业。

2015年,药明生物从药明康德拆分独立,由陈智胜任首席执行官。2017年,药明生物正式登陆港交所,是主要负责大分子生物一体化研发生产服务的技术平台,提供合同研究、开发、端到端服务(CRDMO)。上市后,药明生物维持了高增长和高利润,五年间营收从16亿元猛增至153亿元。

“陈智胜敢做敢干,能高能低。”东曜药业(01875.HK)首席执行官刘军这样评价他的同行和对手。

包括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在内,药明系一众公司都给市场留下激进扩张的印象。在王路眼中,独立上市后的药明生物比药明康德更为“aggressive(有闯劲)”、胆子大、节奏快,一面将摊子铺得很大,无论是细胞治疗、基因治疗,还是ADC药物、疫苗,基本上将市场上热门的类目都涵盖了;另一面,它的运作能力强,比如从成立药明合联,到将其分拆独立上市,药明生物只用了三年时间。

王路观察到,在2020年之前,药明生物高速扩张的模式就有过不小的挑战,一度传出“裁员”“过冬”的消息。但很快,新冠疫情让药明生物随后三年的新项目快速增加,吃到了一波红利。

在形势较好时,药明生物的大胆带来了高速增长,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很亮眼的成绩,但在形势不好、没有足够强有力的业务支撑时,激进的问题便显现出来。

在刘军看来,在中国生物药CXO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今天,维持过高的预期已不合时宜,大家需要回归行业本质,走薄利多销、持久稳定合作的模式。在和客户、同行交流时,他总会作出提醒:我们不可能有像药明生物这么高的利润,必须寻求合理的利润空间,寻求长期合作。

冬天,春天

2023年开年后,新冠疫情带来的大额收入消失、地缘政治、生物技术融资持续遇冷成为行业共性问题。“大家正拭目以待,希望药明生物找到新的爆发点,但目前暂未出现。”刘军说。

头部CXO企业高度依赖海外市场。药明生物的海外市场收入占到8成左右,今年的91个项目中也有超过55%来自北美地区。业绩会上,陈智胜直言,海外市场成功,公司才能更好地发展。

“受地缘政治影响,很多国际客户在选择中国CXO公司时会变得更为谨慎。”一家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告诉经济观察报。

2023年,韩国的CXO巨头三星生物与辉瑞、诺华、罗氏、礼来等多家跨国药企达成合作,交易金额累计超过24亿美元。业内认为,以三星生物为代表的国际竞争对手给药明生物带来较大冲击。

“行业真是冷”,该创始人同时提到,近期他和投资人聊天时,大家都说“看不到明天”。作为客户的Biotech融不到钱,没有更多的项目往下走,最终将寒气传导至CXO领域。

刘军透露,2023年,很多CDMO公司都不太赚钱,利润也很低,特别是做抗体类的公司,“大家都在内卷,将来会有一批公司倒下”。

2021年第三季度后,全球生物技术融资由热转冷。一年半后,药明生物感受到外部传来的寒气。“我们是最后一个感受到寒冬的,可能也会第一个感受到春天的到来”,陈智胜说。

18

2018年至今国内外生物技术融资情况 图源:《药明生物业务更新》

2023年8月,陈智胜曾现身一场行业论坛鼓励同行:在医药行业,一定要乐观,不管现在的环境是“冷冻箱”还是“冷藏箱”,近一两年,行业可能面临大环境的挑战,但这些挑战都是暂时的,只要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存在,我们就会在隧道里看到光。

4个月后,在这场直面挑战的业绩会尾声,陈智胜对投资人说,请给药明生物一点耐心和时间。他同时对外透露的还有新的增速预期:过去十年,药明生物营收均达到行业3—4倍增幅,未来,其目标是行业2倍增速。

(应受访者要求,王路为化名)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健康新闻部记者 关注健康领域大公司、大医生、重要事件、人物 邮箱:zhangling@eeo.com.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