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明亮的星》剧照)
赵嶷如/文 这是崔莹博士出版的第三本关于英国插画的书。在世界各国的二手书店淘古旧的插画书向来是她的爱好。早在2016年,她就出版了插画系列的第一本书——《英国插画师》。紧接着在2019年,她又出版了《英国插画书拾珍》,分享了更多她在英国书店淘到的插画书。
《花之语: 英国古典版画里的花草秘事》
崔莹|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年11月
这次,她的灵感来自于从格拉斯哥大学附近的伏尔泰&卢梭书店淘到的小册子——19世纪英国插画师、植物学家爱德华·休姆的彩色版画,并以此为基础,讲述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期间,她是如何在旅行受限的情况下开始关注身边的花草之美。当然,这并不是一本植物百科全书,而是拥有极强个人风格的随笔小文系列,穿插着生活叙事以及欧洲史视角(尤其是苏格兰文化)下的花语诠释。
一
如果有人好奇,在数字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纸质书?那么这本书就是很好的答案。爱书人对纸质书的第一印象,往往不是来自于书籍的内容,而是材料的质感。这本书采用了精装书的装订模式,封面考究,刚翻开就能发现一枚精美的藏书票,来自于英国著名的V&A(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馆藏的印花棉质装饰布。现在,我们已经很少在出版物中见到藏书票了。选择这枚微型版画,蕴含了全书的创作理念——花卉的日常生活美学、旅英生活的体悟,以及英国古典版画背后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作者所写的150种花,都配有对应的彩色版画,读起来赏心悦目。内页文字的颜色、字体以及排版,想必都是下了很大功夫设计的。仅以美学的角度来说,这本书也很有收藏价值。
在消费社会中,花之语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符号。对于只在重大节日买花的人来说,他们并不是购买花本身,而是购买商品的符号价值。这些符号已经深入人心。例如,玫瑰代表永不磨灭的爱意,康乃馨代表不朽的母爱,它们也因此成为了情人节和母亲节的宠儿。然而,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花不一样的花语和故事。玫瑰有许多品种,其中法国玫瑰、腓尼基玫瑰、麟香玫瑰均源自犬蔷薇,也称为野玫瑰。
在英国,犬蔷薇果是小孩子恶作剧的道具。他们会将果子内的绒毛制为“痒痒粉”来进行恶作剧。历史上,红白玫瑰是英国都铎王朝的王室勋章。除此之外,白色野蔷薇被称为“女王的玫瑰”,象征韧性和童贞。在不同时空背景下,花语有着不同的意涵。对于16世纪的英国民众来说,佩戴红白玫瑰以及白色野蔷薇不是为了展现对情人的爱意,而是象征着对伊丽莎白一世的喜爱和忠诚。
对于康乃馨,本书提及了它与母亲节的关系,但是却将更多笔墨放在它与牛津学子的关联上。对于牛津学生来说,戴康乃馨上考场能够带来好运。而且,如何正确佩戴康乃馨也有讲究,甚至写在了学校官网上!第一场考试佩戴白色康乃馨,第二场考试佩戴粉色康乃馨,第三场考试佩戴红色康乃馨。关于为何要这样佩戴,民间有着不同的说法。类似这种英国在地文化,书中还提及了许多,例如戴上棣棠花预测与暗恋对象的未来、用牛眼菊来占卜爱情、把报春花放在家门以保平安、用山楂树的花枝驱魔等等。另外,还有一些与花相关的英国民间儿童游戏。这些小故事无疑增添了许多趣味性,也能让中国读者们体会到,我们熟悉的花草是怎么被不同文化的人看待的。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本书对花语的挑选和诠释充满了主观色彩。这不是对本书的批评。如前文所述,这本书无意于成为一本植物学学术著作。因此,随笔的写作方式显得更为轻松,也更有可读性,不会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失去兴致。而且,这些花都是作者亲自遇见,甚至亲自在她家的“白桦山小花园”种植过的,这也让本书更加接地气,具有浓厚且亲切的生活气息。提及英国,很多读者想到的都是“英伦文化”,对苏格兰不甚了解。但是,苏格兰也同样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长居爱丁堡的崔莹博士,特意为我们介绍了许多苏格兰的花草秘事。例如,山茶花和棣棠花最开始都是由苏格兰人从中国带到英国的。同样的,爱丁堡植物园中大部分的杜鹃花品种也是由苏格兰人乔治·福雷斯特在中国发现、搜集并带到英国的,这让作者有了他乡遇故知的快乐。
二
苏格兰最具代表性的花,莫过于帚石楠和薊花。帚石楠常见于苏格兰的荒野,拥有强韧的生命力。它有着许多功能,能用于建筑材料、花蜜、药物、染布和羊毛织品,甚至还能用来酿威士忌。本书也指出,帚石楠在苏格兰的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当乔治四世第一次访问苏格兰时,他特意在帽子上佩戴了帚石楠以拉近与民众的距离,这也为他赢得了民心。如今在爱丁堡市中心树立着他的雕像,苏格兰的一种帚石楠也命名为“国王乔治”。同样在市中心有纪念雕像的,还有苏格兰文豪沃尔特•司各特爵士。他是帚石楠的忠实粉丝,在他的诗歌中,屡屡可见对帚石楠的赞美。帚石楠在苏格兰的花语是勇敢、坚强和独立,也被视为苏格兰的精神象征。
同样象征着坚强和独立的,还有苏格兰的国花薊花。蓟花浑身带刺,生活在荒野,正如苏格兰人反抗不屈的民族精神。苏格兰的游客,很容易在旅途中遇见蓟花,例如五便士的硬币图案、苏格兰皇家徽章和爱丁堡荷里路德宫陈列的蓟花勋章。我所熟悉的例子是,苏格兰社会科学研究生院,也是英国最大的资助和培训社会科学博士生的机构,它的形象徽标就是大翅蓟。有趣的是,同样崇尚独立和自由,爱尔兰人却喜欢马蹄莲,而且与蓟花的花语竟然一致。
由此可见,花语具有历史诞生的偶然性,并且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有丰富多样的诠释。不像蓟花有着统一的、强烈的民族性意涵,马蹄莲可以是肃穆圣洁的,也可以是性感诱惑的。书中提到,“马蹄莲”这一中文名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它既不是莲花,也不是水生植物。不过,它还有另一个常用的中文名“海芋”。它不如“马蹄莲”一样美丽且引人遐想,但确实能够暗示它与芋头、魔芋、鹅掌芋等同属于天南星科的亲近性。
或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收到这本书时,我刚参观了巴黎奥赛博物馆的大展——“梵高在瓦兹河畔奥维尔的最后几个月”。这是首个以他去世前两个月的作品为主题的展览。在观展时,我被梵高厚重、扭曲且充满速度感的线条所吸引,每一笔都充满了孤独、挣扎与不屈。由于找不到愿意配合的模特,梵高选择通过画花卉静物画进行色彩实验。
在此期间,他给弟弟提奥的信件中写道:“发狂地工作,大捧的鲜花,紫色的鸢尾,大束的玫瑰。”他将自己完全沉浸在花的世界。在生命最后的70天,他总共创作了74幅作品,花卉是他忠实的模特,并且常常与麦田地一起出现。《麦田地和矢车菊》、《虞美人田野》、《雏菊与虞美人》和《鸢尾花》,都是本书所提及的梵高在奥威尔时期所画的作品。同样为印象派画家,莫奈钟情睡莲,雷诺阿最爱芍药。在他们笔下,花卉静物画不是对现实的单纯复制,而是蕴含了画家创作当下的情感寄托。
我很喜欢《花之语》中杜鹃花一章转述的爱默生的话:“只有看清楚大自然的人才会成为诗人……只有纯真无邪的儿童才能发现美,感受到美。”我想,永远保持童心,永远热爱自然,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