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起,故宫博物院优化门票预约方式,实行分上下午时段预约。此前故宫博物院在实际接待工作中发现,约七成观众会集中在上午入场,这一现象在暑期、长假等客流高峰期会更加凸显。此次故宫调整门票预约方式,旨在给观众留下较充裕的缓冲空间,获得足够的参观时间。
今年暑假、国庆黄金周各大博物馆“一票难求”的局面,并未因为假期过去而偃旗息鼓,反而出现常态化局面,例如今年颇为火爆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网上就有一系列的“抢票攻略”“预约捡漏指南”。各大头部博物馆总是挤满了前来打卡的“特种兵”,而他们在来之前就已经“打赢一仗”了——卡点抢、狂刷新已成为预约的基本操作,有人零点准时守在手机屏幕前,有人连续一周每天刷新页面试图“捡漏”,有人无奈之下高价收了黄牛票,还有人额外买了50元的特展票,才得以进入博物馆的大门。
而进了博物馆,还有冗长的排队过程、嘈杂的观展队伍,更有甚者,本是公众共享的博物馆资源,会以“预约+讲解”形式招徕游客付费参观。对于其他观众而言,常有一些参观团队占据展品前最佳观赏位置,影响看展秩序。这让每次去博物馆之前都要经历一场角逐的我们不禁发问,来到“一票难求”的博物馆,如此喧嚣的环境之中,体验到的文博之美能有几何?中国艺术专职画家高茜曾在上海美术馆教育部工作,而上海美术馆曾经是全国美术馆第一个设立公共教育部门的美术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就强调了参观展览的体验感问题:艺术展馆应该是“一个安静的、将自我融入其中的场域。应该是宽容的,而非灌输式的”,其教育功能应该体现在提升观众的审美层次上。
只有保证良好的参观空间与足够的参观时间,才会有一份良好的体验感。因此,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优化博物馆参观秩序是当务之急。今年11月1日起,故宫博物院的预约方式有所变化:游客可以在上午和下午两个时段预约参观,约而未入的行为会被记录,若违约超过三次还会在一定时期内被限制购票。同样,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自10月19日对预约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同一证件号同一天只能预约1个时段,7天内最多预约2次。诚然,这些措施确实可以改善“一人抢多票”的不良现象,不过反观早在今年暑期就分三个时段预约参观并执行违约制的国家博物馆来说,这一办法并不十分奏效,抢票难、观展者“人从众”的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总的来说,“一票难求”的现象并不会出现在每一个博物馆,主要是那些基础设施较好、展品较多或展览形式更加新颖的大博物馆,这就需要其他博物馆提高自身的质量与吸引力。或是将陈旧的展厅翻新,抑或引入数字技术,一支更专业的讲解团队。展品少没关系,关键要发挥出自己的特色。知名度低没关系,提高展览质量的同时进行适当宣传,游客们总会“后悔”没早点发现这个宝藏。
欧美一些传统博物馆则通过建造完全3D打印的外立面,对博物馆进行大规模翻新,其半透明和流畅的表面纹理不仅能够更好为室内提供通风、隔热和遮阳的功能,科技感十足的设计也很好地贴合了博物馆介绍科学发明发现沿革的主题,为我们的博物馆翻新之路提供了借鉴。当然,近几年我国的博物馆翻新项目也一直未曾止步,赣博、浙博、三星堆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都建立了新馆。
其中最成功的要数江西省博物馆的翻新:原先“藏着掖着”的馆藏之宝如明代藩王龙袍和罗牧的山水条屏都得以在新馆堂堂亮相,原先一直和革命馆共用一个展厅的海昏侯特展,终于在新馆有了独立的展厅,使其特色地位得以凸显;原先几乎寥寥无几的文创产品借翻新契机也变得琳琅满目,“双面神人青铜像”文创雪糕更是成为了网红。由此可见,博物馆完全有可能通过创新给自己改头换面,从而提升自己的吸引力,增加人们逛博物馆的选择。
通过科技手段来拉近观众与文物互动的方式,也会让观众在博物馆内的参观线拉长,从而改善观展单一、易疲乏的观感。在高清触控大屏上360度展现文物模型的“文物数字墙”,展柜旁播放着文物前世今生故事的电屏幕,运用光影交互设计打造沉浸式观影的3D影院已成为各大博物馆的“标配”。而文物也不再只有陈列于玻璃柜中这一种展现形式,它们也可以活跃于舞台,亦能够化身为可爱的文创产品。湖北省博物馆钟磬合奏的《友谊地久天长》是古今中外的碰撞,三星堆文创“在小小的土块里面挖呀挖呀挖”的考古盲盒让向往神秘的考古学的人过了把瘾。据国家文旅局统计,2022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00余家,高质量博物馆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分散特大博物馆的人流量,还能带给游客更丰富的体验和不一样的知识。
曾几何时,当中国游客走入国外的博物馆、美术馆,感叹当地孩子很小就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围坐在经典作品之下,感受艺术潜移默化的浸润。近年来,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审美和精神层面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人走进艺术场馆。在求得博物馆一张门票之后,我们更希望在参观中收获一份艺术浸润,并将其化为一种视野和感知。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