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氪金”求职 真能让找工作变容易吗

谭思静 吴欣宇 黄冲2023-12-02 12:59

“有时候感觉跟面试官聊得挺好的,结果一出门就收到拒信。”近一段时间,应届毕业生王蒙将全部精力都放在找工作上,却屡屡碰壁。看着周围同学接二连三找到工作,王蒙决定成为求职市场的“氪金玩家”——花高价与一家求职中介机构签订了“保offer(录用通知)协议”。

“报班1个多星期,求职进度像是开了3倍速。求职机构帮我联系了一份远程实习,马上又要入职实地实习,内推确实比我一个个投递简历效率更高,很快还要上导师辅导课。”王蒙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祈祷”自己的努力加“氪金”能有个好结果。

自2022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后,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1187万人。求职市场的火热催生出了一批求职中介机构,只要学生愿意花钱,它们便可在求职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保姆式的“一条龙”服务。

当一些应届毕业生成为求职市场上的“氪金玩家”,找工作真的会变得容易吗?

求职中介机构靠谱吗

当前市面上的求职机构普遍可以为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修改简历、实习内推、网申岗位筛选、笔试面试辅导以及offer签约指导等服务,每增加一项求职服务,价格也水涨船高。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调查发现,保姆式的“一条龙”服务背后却也隐藏着一个又一个陷阱。

乐西在网上运营着一个曝光求职黑中介的社交账号,他经常会收到学生讲述自己被求职机构欺骗却维权无门的投稿。

有学生反映,求职中介机构承诺的内容往往与其提供的服务“货不对板”。有的求职机构签约前向学生承诺将提供导师一对一辅导,交了钱却变成几百节线上录播课,课程内容并不具备专业针对性;承诺的实习内推在实际操作中,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大打折扣;合同中承诺“保offer”,实际只有一些小公司的录用通知,而非求职者心仪的公司。

此外,过度向求职机构披露个人信息,也存在着隐私泄露的风险。乐西发现,有学生与求职机构签订合同后,每天都会收到大量骚扰电话与短信,严重影响学习生活,但却无可奈何。

有的求职机构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会主动诱导学生伪造简历、实习证明、工作经验等以获取更多机会。记者调查发现,江苏一家求职机构明面上为学生提供求职辅导,背地里却提供所谓的“个性化求职高订服务”,也就是线上笔试远程代考、面试线上助攻。“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辅导力度。”该机构工作人员表示,“我一个秋招季不知道做了多少”。

每当学生发现求职机构无法兑现承诺想要维权时,对方的回复话术包括“今年求职市场不景气”“我们已经尽力了,你的简历在求职市场不具备竞争力”等,学生们大多投诉无门,只能不了了之。

当然,并非所有的求职机构都不靠谱,李希就在网上分享了自己通过求职机构顺利找到理想工作的经历。但每当有网友私信让他推荐求职机构时,他却通常会拒绝。“是否需要求职机构、选择什么样的求职机构跟个人情况有很大的关系,这需要认真辨别和筛选。”李希说,“并非报了求职机构就可以高枕无忧,仍然需要勤奋努力。虽然我找了求职机构,但我的求职笔记记了满满一大本,简历也投了200多家才拿到满意的offer。”

乐西表示,是否需要寻求求职机构的帮助得根据个人情况理性判断。同时,要确认求职机构的市场规模与经营状况,了解机构的资源优势、擅长领域,认真核对合同条款等,避免掉坑。

“求职机构的工作按理说应该由高校来做”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求职机构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一方面,他们确实帮助部分学生找到了理想工作;另一方面,求职机构也可以帮企业高效筛选出合适的求职者。”某互联网公司资深人事孔卫华表示,招聘并非企业日常工作,却需要投入专门的人力与资源,他所在的互联网公司有时会将校园招聘外包给对当地就业情况更为熟悉的求职机构,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招聘效率,节约了招聘成本。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求职中介机构进入求职市场,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孔卫华认为,首先,一些求职机构提供的内容与服务并不保真,极易对学生与企业造成误导;其次,花钱找工作,钱越多提供的服务越多,找到的工作就越好,会扰乱求职市场环境,造成不公平;最后,从长远看,求职机构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可能会影响高校收集真实就业反馈,无法及时发现在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海南智源就业创业特聘专家夏青云表示,求职机构背后的商业逻辑其实就是就业资源的两头倒卖,通过将包装好的学生输送给企业,一边向学生收取课程费用以及推荐费用,一边向企业收取猎头费用。

“在校招市场上,学生是就业主体,企业是需求主体,学校是供给主体,充当了连接学生与企业的作用。”夏青云表示,“求职机构的这些工作按理说应该由高校来做,求职机构只是钻了市场需求的空子。”

孔卫华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到,企业进行校园招聘时,大部分高校都会配合他们发布招聘信息、提供宣讲会以及招聘场地,但很少有高校主动联系企业寻求更深入的就业合作。

正在求职的应届毕业生王琪回忆,“刚入学时,学校要求我们写一份未来几年的职业与学习规划,但写完后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也联系了一些当地企业供我们实习,但很少有同学愿意去。”

高校应摆正心态主动寻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高校并非不重视就业。记者进入各大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平台时发现,各类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招聘会、宣讲会、求职讲座应接不暇。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向记者表示,学校肯定全力提供所能提供的服务帮助同学。

根据多年校招经验,孔卫华认为,高校在指导学生就业方面可能还存在三方面不足:

其一,高校就业指导老师与企业、市场脱轨。孔卫华表示,“现在许多就业指导老师自己就缺乏求职经验与社会经验,无法为学生提供帮助。另外,熟悉行业情况与市场动态的专业老师大多不负责学生就业,导致很多资源白白浪费。”

其二,高校并未摆正自身在求职市场的地位与心态。孔卫华将企业比作求职市场的甲方,高校比作乙方,“想要学生更多更好地就业,乙方应该积极主动寻求与甲方的联系。但现实情况是,企业进入校园招聘,往往被管得多、得到的服务少,除了提供场地与人员支持外,很少有高校能够与企业达成深度就业合作。高校往往是乙方身份,却是甲方心态。”

其三,高校就业工作前置不到位。许多高校都是等学生升入高年级后才开始为其提供就业指导服务,“我接触到的许多应届毕业生,求职经验大多都是通过一场场笔试面试积累下来的,没有系统学习,也浪费了许多机会。”孔卫华说。

“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外,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的做法,也会使学生求职结果产生质的差别。”孔卫华表示,重视就业、重视与企业合作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市场化程度更高。求职时,他们会更加明确自己的优势,对未来就业规划清晰,更快进入工作状态,某种意义上也节省了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

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就业市场求职,夏青云认为,高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首先,高校应设计更清晰具体、更具针对性的就业课程与指导规划,将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前置。学生提前了解就业市场,就能有更多试错纠错的时间。

其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辅导的老师应当具备企业一线从业经验,了解企业、市场真实需求。调动熟悉市场、手握资源的专业老师积极参与就业指导工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帮助学生求职就业。

最后,高校应摆正心态主动寻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主动分析企业需求,积极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可以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定期安排企业进入校园开展校园巡讲、实习指导,鼓励企业提前介入,与高校一同培养人才。

孔卫华认为,在就业方面,学生自己也应担起责任。首先,正确认识自己,分析自身优劣势,找到市场定位;其次,转变求职观念,寻找最合适的工作,如果暂时无法确定未来发展方向,也可以先就业再择业,在工作中逐步确立目标;另外,学生应主动将就业规划前置,明确目标工作所需能力后,通过各类活动、社会实践丰富自身职业竞争力,越早准备越早进入状态。

(文中王蒙、乐西、李希、王琪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谭思静 吴欣宇 黄冲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谭思静 吴欣宇 黄冲】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