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一词的含义很容易被理解,但在现实生活的很多场景、很多关系中,真正能做到相互理解并不容易。特别是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中,父母与孩子相互不理解,伤的是亲情;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不理解,伤的是教育质量,影响的则有可能是孩子的未来。理解是爱的别名,请以爱的名义,相互理解吧!
含辛茹苦,何以成为“扫兴式父母”
两次寒潮袭过,天气冷下来,终于有了“立冬”的样子。老明夫妻俩迎着寒凉的西风,心情沉郁地走在滨河公园的步道上。
“‘扫兴式父母’,呵呵……”老明冷笑两声,“伤心啊!含辛茹苦30年,把他培养成人,供他读了研究生,助他找到可心的工作,为他买了房、娶了妻,成家立业了,到头来,我们成了‘扫兴式父母’;之前还说我们控制欲太强,嫌我们控制他的人生。当父母怎么就这么难呢?”老明越说越气。
“行了,别生气了,”妻子元红安慰着老公,“都是姑姑传的话,没准传错了,先别急着生气!”
下午,老明的妹妹来家里串门,告诉他们中午刚和女儿娇娇吵了一架,娇娇临出门冲她说:“明涛哥说舅舅、舅妈是‘扫兴式父母’,你俩也是。没劲、无趣!”
“什么是‘扫兴式父母’?”元红边问边在手机百度上查着。“查到了吗?什么意思?”老明也困惑。
“扫兴式父母”说的是儿女想分享生活、学习或工作中的所见所闻,但父母不感兴趣;儿女取得了成绩或做了好事,本想得到父母的肯定或称赞,没承想得到的却是迎面泼来的一盆冷水……诸如此类。“也就是说父母不能与孩子同频共振,让孩子们很扫兴。这是近期一家媒体发起的关于‘扫兴式父母’的话题讨论,好像还挺热。”元红做着进一步的解释。
“还‘扫兴式父母’,怎么不发起个‘扫兴式儿女’的话题呢?父母对孩子做的事情不感兴趣,孩子对父母做的事情感兴趣?知道父母最需要什么?再说了,还敢感兴趣吗?说得多了就说我们好为人师,想控制他们。”
“哥,看你这脾气,值得这么生气吗?”妹妹起身为老明续了杯茶,“反正现在娇娇说我啥,我都当耳旁风,不生气。当年你们嫌我管她太少,没办法呀,我和他爸开那么个小馆子,整天累得不行,哪有精力像你们对明涛那样?话又说回来,你们把明涛培养成才又怎么样?不也照样说你们是‘扫兴式父母’?”
“行了,你就别再拱火了。”元红向小姑子挤了挤眼,“咱都别断章取义,没准孩子不是这意思呢!”
送走小姑子,元红就拉着老明出来散心。在没弄清事情原委之前,她首先要排解老明心中的不快。
“你也别生气了,咱还不知道两个孩子是在什么语境中说的这话。儿子之前是说过咱们管他太严、想控制他人生之类的话,但他后来不也说过得亏父母严加管教,否则不会成为别人眼中的‘优秀’吗?”
老明是公务员,元红是教师,也许是职业使然,他们对儿子明涛自小就管教严格,老明更是授意妻子为儿子制定成长、发展计划。明涛也争气,一路学霸走来,高考考进了985名校。当然,面对父母的“控制”,他没少逆反,尤其是对老明。高中分文理班时,明涛想学文,可老明以职业倾向测定结果为依据,力主儿子学理科;高考报志愿时,明涛想学计算机专业,老明又以儿子具有良好的人文情怀和艺术感觉为由,坚持让他报建筑学。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还在青春叛逆期的明涛火了,吼道:“为什么每次都要听你的?你就是要控制我的人生是吗?”每当爷俩儿闹得不可开交时,出面斡旋的总是元红,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调解,总能让老明同志火气渐消。这一次,她更是要问个究竟,看看“扫兴式父母”帽子的由来。
周末,明涛带着妻儿到父母家吃饭。老明阴沉着脸,让儿子很是纳闷。在问明情况后,明涛一拍手乐了:“你看娇娇这话传得!”
28岁的娇娇至今没谈男朋友,爸妈着急,便整天催着她相亲,她心里烦,就找表哥明涛倾诉。“哥,我真是在家住够了,烦死了。跟他们聊点我的事吧,他们要么听不懂,要么不感兴趣,整天就知道逼着我相亲、相亲、相亲,这不就是网上说的‘扫兴式父母’吗?好羡慕你啊,起码舅舅、舅妈懂你。”娇娇噘着嘴嘟囔着。“他们懂我?有没有搞错?”明涛撇了下嘴,“我几乎就不记得我爸表扬过我,我要在他面前显摆显摆吧,他永远都是一副爱答不理、不屑一顾的样子。家长们一样的,都是‘扫兴式父母’!”
“爸,你也知道,娇娇工作不稳定,总是自卑,我那是为了安慰她,与她共情,才顺嘴那么一说。”明涛很郑重地看着老明,“我承认,年少时不懂事,不懂父母的良苦用心,有时说一些过头话。但后来我是真认识到,要不是你们严格管教,很难有我的今天。尤其是自己当爹后,开始管孩子了,就更能体会到做父母的不易,正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爸爸当年对我不是盲目地控制,而是注重科学依据。有时我嘴上叛逆,但心里却不敢不相信这些依据;妈妈呢,又总是很注意我情绪失控时的心理疏导,所以我才得以健康成长。说到扫兴,年龄不同,关注点不同,不能同频共振也正常啊,家庭成员间,要多理解、多换位思考,和而不同、和合共生这不是和谐家庭的理想状态吗?怎么会扫兴呢?”
“你看,儿子说得多好!”元红看到老明的脸由阴转晴,“你爸呀,自尊心高,感觉努力30年,培养出个优秀的儿子,临了却被划为‘扫兴式父母’,伤心,有挫败感。好了,话都说开了,翻篇吧!”
诲人不倦,何以常常左右为难
东方老师家族中有六人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他们建了个“俺家教师沙龙”微信群,谈体会、传技艺、求援助、吐苦水……大家在群里可以畅所欲言。
最近群里格外热闹,很多新闻被丢进群里,引得大家议论纷纷,其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越来越不好当了”。
“我正在考虑跳槽,真心不想当老师了。”接着大家的话茬,从业时间最短的小菲向大家宣布。新学期开学,小菲接了一个四年级新班,做班主任。班里有个男生非常顽皮,且上课经常迟到,小菲问询后得知没有造成他迟到的特殊原因。在提醒、告诫、训责多次无效后,面对再一次迟到的男生,小菲让其站在教室门外半小时作为惩戒。没想到捅了马蜂窝,先是被家长投诉,被学校领导约谈,接着又遭到家长的围堵、质问、训责、讨说法。
“妹妹,你还敢体罚学生?你们没有被领导告知绝对不能体罚学生?小学不是有戒尺吗?用戒尺拍两下手掌意思意思就行了。”在中学当老师的军哥说道。
“意思意思起不到惩戒作用啊?小学不是重在培养习惯吗?学习习惯养不好,到中学送给你,你怎么管?再说了,戒尺能用吗?之前因为用戒尺,我也被投诉了。啥都不能用,在课堂上放羊?我于心也不忍啊!”小菲字里行间全是怨气。
“爱较真,脾气还倔,活该你被投诉,教师这行看来不适合你。”军哥毫无“怜香惜玉”之心。
“前两天我也被投诉了”,送高三的老严进群了,“晚上,我在群里给学生讲解题思路,嘱咐学生注意事项,有时也开个玩笑,让孩子们放松一下。有个家长嫌我占用学生时间太多,给学生带来压力,引起不必要的焦虑。为提高学生的成绩,我没白没黑地干,到头来不被理解也就罢了,还被举报、投诉。你们说找谁说理去?”
“我们学校最近出了一项新规,学生上课不准带手机。”在大学当老师的柳然留言。
“很正常啊,我们学生手机都不准带进校园。”军哥留言。
“可我们是高校啊,学生都是成年人。学生们都有不同的看法。”柳然接着发了几张课堂图片到群里,图片中超过90%的学生低头专注于手机。
在高职院校教书的东方老师看到图片,不由得想起本学期课堂上发生的一件事。为了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尽可能阻止学生上课玩手机、睡大觉,东方老师总会在首堂课上宣布一条只属于她的课堂规定:只要不玩手机、不睡觉,她的课上看课外书、背英语、学习专业课都可以,只要是学习就行。听了这项规定,学生很惊讶,感觉东方老师的课堂好宽松,但她却说:“不是宽松,是无奈。大好的时光,你们却用它玩游戏、睡大觉,浑浑噩噩渡过,我觉得可惜。不喜欢我的课没关系,喜欢学习别的也是好的。”然而,这种规定有效果吗?有,但甚微。
有一次上课,东方老师就发现一个染着金黄色头发的男生手握手机神情专注地打游戏。10分钟过去了,他没有抬头看讲台一眼,也丝毫没有停止玩游戏的迹象。于是,东方边讲课边走到他身边,直至他停止玩游戏才离开。回到讲台,正好讲到高中阶段就应掌握的一个古代文化知识,她便让这名男生回答。她的本意是想借此将其思绪拉入课堂学习中,而且问题比较简单,也可以就此让他消除刚才的尴尬。但让东方没想到的是,男生气呼呼地站起来,盯着她不说话。“这个知识你们高中学过的,忘了?”她平和地问道。“你为什么叫我起来?”男生一脸不满,“我玩游戏就代表我什么都不知道吗?”东方一愣,一股火直往上蹿,但她努力调适情绪,并解释了让他起来的初衷。最后她说:“既然你不理解,那就算了。好,你请坐吧!”但她心里却在想:我以后是不是可以不再管这个学生了?
古语说:“亲其师,才会信其教;信其师,才会爱其教。”家长、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教育质量。对教师的不信任、不理解是教育的最大悲哀。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张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