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光绪年间盛宣怀以工代赈治理小清河

纪习尚2023-11-30 17:04

上世纪80年代初,小清河航运局整治板桥码头时,在河北岸意外发现了一座大型石碑。石碑碑首、碑身、碑座已经分离,倒卧在泥土中,但碑身上的文字清晰可见。经辨认,这是1893年由盛宣怀撰文并书写的《修浚小清河记》。一座沉睡的石碑,引出了清末传奇人物盛宣怀“劝捐筹款,以工代赈”,治理小清河的往事。

济南五柳岛公园内的修浚小清河碑。

小清河是山东境内的一条重要河流,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海盐运输航道。清代乾隆年间《历城县志》称,“往来舟楫浮于二河,盐商遍于齐鲁,诸道水利鲜与为俪”,这一记载反映的正是大清河、小清河航运的繁忙。

现在由于小清河部分河段为人工开挖,水浅河窄,小清河河道年久淤积。明清两代,黄河水患加剧,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大决口,侵夺大清河河道入海,小清河受其影响“积沙淤垫,岁岁漫溢”,沿岸居民苦不堪言。

为除小清河水患,使小清河重新疏浚,明代参政唐言、巡抚张宗儒,清代巡抚张鹏、桑格、李树德、徐绩等人先后治理过小清河,但限于当时的条件,都是治标不治本。根治小清河,也成了明清时期历届山东官员的心结。

1883年,山东巡抚陈世杰等人对小清河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治,花费白银12万两,但效果不佳。两年后,陈世杰等再度开浚小清河,不幸的是,这一年黄河山东段出现多处决口,滔滔黄河水南侵小清河,黄河、小清河两河甚至连为一河,陈世杰也因治河不力,被连降三级。

陈世杰被免职后,张曜于1886年继任山东巡抚,兼办河务。同年,盛宣怀也来到山东,就任登莱青兵备道道台,主管现在的潍坊、青岛、烟台、威海等地的军政事务,当时小清河上游属济南府,下游属青莱登道。

小清河这个历史难题一度得到治理,就是由盛宣怀主持的,他所依靠的,是江南义赈士绅的善款和人力支持。

盛宣怀  

盛宣怀(1844年—1916年),江苏常州人,著名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盛宣怀一生创办了许多开时代先河的事业,涉及轮船、电报、铁路、钢铁、银行、纺织、教育等诸多领域,影响巨大。

清代光绪初年,盛宣怀协助李鸿章办理河北赈灾事务,与江南义赈士绅群体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数年后,他于42岁的壮年来到山东,这些关系在治理小清河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889年,小清河再度泛滥。这年6月,盛宣怀乘兵船从烟台出发,在寿光羊角沟登陆,经寿光、益都、乐安、博兴、高苑等五县,视察小清河下游的灾情。沿途,他看到“被灾各村庄,房屋坍塌、老弱骨立。村村皆有逃亡之户,人人皆以赈粮拌草而食”,家畜也已绝迹,沿途数百里他听不到鸡鸣犬吠,一片荒凉。到达博兴后,当地官员特意杀猪招待他,盛宣怀发现,这头猪也是瘦骨嶙峋,“食之皮骨而已。”

灾民的苦难,让盛宣怀深受触动,他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非疏浚小清河,使水顺流出海,方不为患。”6月底,他到达济南后,向张曜报告了自己的想法。但张曜这时关注的焦点是治理黄河水患,他正在筹划将黄河沿线灾民迁出、异地安置的“迁民”方案,再加上前任巡抚刚刚疏浚小清河,马上就被黄河泥沙淤满的前车之鉴尚存,张曜也没有资金,因此不赞成疏浚小清河。

无奈,盛宣怀只好搁置自己的想法,全力支持张曜。不过,将黄河沿线灾民迁出、异地安置,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绝非易事。事实也正是如此,张曜的这一方案中途即告失败,“初迁之户,生业未安,未迁之民,仍属被水。”

盛宣怀决定重拾治理、疏通小清河的方案,他对江南义赈士绅表示:“不迁民即办小清河,以免高、博、乐、寿之害。放赈不过一时,疏通水利不世之益。”

治理小清河的钱从哪里来?1890年夏,盛宣怀派人陪同江南士绅严作霖等人,再次对小清河进行了勘察,“劝捐筹款,以工代赈”的八字方案基本形成,盛宣怀认为“与其年年放赈,不如多筹以工代赈,为一劳永逸之计”。 劝捐筹款,就是劝导江浙等较富裕地区的乡绅、商人等捐纳善款、以工代赈,不将钱物直接发放给灾民,而是通过灾民出工挑挖河道,赈济发放工钱的方式,也就是说间接放赈,这既救济了灾民,又疏浚了小清河河道,可谓一举两得。

主意已定,盛宣怀向张曜请示:“综计工款,约需银二十余万两,拟请专指捐奖一款动用。”不需要自己出钱出人,就能完成头疼已久的小清河治理,张曜求之不得,痛快地同意了。由于工程款从民间筹集,为了避免官方管理治河工程的低效以及可能产生的腐败,盛宣怀请求工程由民间“工程局”负责,并由严作霖具体管理款项的进出。

根据盛宣怀的计划,治理小清河的工程分为两期。一期为治理小清河下游,自博兴县金家桥以下,至寿光县入海口,位于登莱青道内,二期为治理小清河上游,自博兴县金家桥以上,至济南黄台桥,位于济南府。

为了赶在开春解冻前启动治河工程,盛宣怀一面派人与上海的民间义赈组织联络、筹集善款,一面在灾区各县征募挑夫,并发布公告:“明春开挖修筑小清河、洱河等处,需用挑夫,日给工食。如各灾庄壮丁,年二十外、四十岁内,愿承当者,限十日内由庄约长报名造册送局。每夫自备锨、镢、筐、担等件听候,届时兴工。”

征募民工的告示

1891年初春,盛宣怀征募的五万名挑河农夫,在小清河下游百余里的河道上,分成13个工段,热火朝天地干起来。至农历四月,一期工程基本结束,耗银19.8万两,既开凿了新河140余里,又疏浚了既有河道30余里。山东巡抚对治河效果非常满意,在给朝廷的奏章中表扬盛宣怀:“自金家桥以下,水势归槽,畅行入海。博兴、乐安、寿光等县,秋禾均获丰收,实为多年所未有。”

仅仅治理小清河下游,并不能解决小清河的根本问题,因此盛宣怀建议对上游河道一并整治,“以期一律深通,不仅上下游州县清水之患可除,且使海口船只直达省城,似乎费省功多。”张曜同意他的建议,并答应上游由本省“司局筹款办理”,但工程还未启动,张曜即于8月去世。

新任的山东巡抚不认旧账,以“库储支绌,无从筹拨巨款”为由,要求盛宣怀改按一期工程的成熟模式,继续劝捐筹款办理。这样,二期工程不仅在时间上大为耽搁,经费也要盛宣怀自筹。1893年夏,二期工程结束,“挑旧小清河,北穿高苑之清沙泊……至省城东北八里之黄台桥止,计一百五十余里。”

自此,盛宣怀治理小清河工程全部结束,历时3年,耗银70余万两,全部来自民间捐款。小清河河道重新畅通,两岸居民安居、庄稼丰收,船舶可从济南黄台桥直航入海。历史上对小清河的诸多治理中,这是比较成功的一次。

盛宣怀一生兴办事业无数,但在山东任内治理小清河,是他最得意的成绩之一。后人在总结其生平的《行述》中说:“随事筹议,挽救良多。而其功在地方、惠留百世、彰彰人口者,尤在开浚小清河一事。”

小清河工程完工时,盛宣怀已离开山东,任职天津海关。他得知消息后,还是欣然提笔,写下了800余字的《修浚小清河记》。山东友人感念他的功绩,将文字刻于石碑,立于工程的终点——济南黄台桥码头。后来,石碑随岁月湮没于泥沙下,被重新发现后,移置于济南五柳岛公园。

2023年,小清河经扩浚后复航,位于航道起点附近的这座石碑,依然在默默述说着130年前盛宣怀治理小清河的往事。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纪习尚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纪习尚】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