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北宋时期济州巨野晁路口村人(今巨野县刘围子村),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等职。晁补之年轻时师从苏轼,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
晁氏家族从五代末迁居济州(今济宁一带),晁补之是济州一脉六世后裔。此时,晁氏家族已经发展成知名的官宦书香世家,在两百年的时间里,家族内有20多人载于史书。其父晁端友(1029年—1075年),进士及第,历任上虞、新城知县,其人品高尚,对晁补之影响很大。
晁补之少年时才气过人、卓尔不群,7岁时能文。他聪敏强记、嗜学不倦、广览博取,自幼攻读儒家经典。从少年时代起,晁补之就随父亲游历四方,曾寓居洛阳。北宋治平元年,晁补之12岁时,又随父亲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此后晁补之长期在江南生活,他遍览名胜,拓展了视野。
晁补之
晁补之13岁时,在常州跟从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学习。王安国专注经学,是当时名重一时的硕儒,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很少夸学生,但是他对晁补之非常赞赏。
晁补之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师从苏轼,时称“苏门四学士”。在“苏门四学士”中,晁补之是最早拜于苏轼门下的。北宋熙宁四年,苏轼被朝廷派往杭州任通判。当时苏轼已名满天下,士大夫争相与他交往,作为一个未及第的青年人,晁补之梦寐以求拜于苏轼门下。
北宋熙宁五年春,晁补之精心撰写了一封《上苏公书》,表达了希望拜在苏轼门下的恳切心情。第一次上书未能如愿,晁补之又写了第二封《上苏公书》,苏轼看到晁补之的文笔不错,又觉得晁补之态度十分诚恳,就同意接纳他为门生。
成为“苏门四学士”后,晁补之虚心请教、勤奋学习,在苏轼的悉心指导下大有长进,晁补之创作《七述》,该文对钱塘潮的描绘极为生动。苏轼原来也想写感赋,看了晁补之的文章后,他大加称赞,说:“我可以搁笔了!”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宋史·晁补之传》)。在苏轼的赞誉和推扬下,晁补之才名广为传播,加之苏轼的影响,形成了晁补之性格中豪迈的气质。
熙宁八年,晁补之父亲晁端友病卒于京师昭德坊,他生前为官清廉家贫,死后不能按时埋葬。晁补之那年23岁,奉母归巨野故里,耕读度日。父亲去世后,晁补之失去了经济来源,加之遇到水患,生活陷入困境。
北宋元丰二年,晁补之考取进士,时年27岁,在开封府和礼部考试中均名列第一。主考官认为他的文章“近世未有”,便进呈宋神宗御览,宋神宗看了以后也称赞说:“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于是,晁补之被任命为澶州(今濮阳一带)司户参军。当时他的叔叔晁端仁与黄庭坚同在大名府任职,晁补之在中进士返乡途中,专程到大名府拜望叔叔和黄庭坚,从此晁补之与黄庭坚开始结交。
元丰五年,晁补之在澶州司户任职三年后,朝廷召试学官,他参加了考试。这次应试者有数百人,最后只取五人,晁补之有幸被考取,并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后又迁为校书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也担任秘书省正字一职,后任著作佐郎,黄庭坚被任命为集贤校理、著作佐郎。
苏轼
北宋元祐年间,苏轼弟子在京师会聚,他们在苏轼周围诗词唱和。元祐六年春,晁补之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次年三月,苏轼任扬州知州,晁补之以诗相迎,苏轼以诗答曰:“少年独识晁新城,闭门却扫卷旆旌。胸中自有谈天口,坐却秦军发墨守。”晁补之的母亲杨氏生日时,苏轼也以诗酒相贺,苏轼在扬州写的《和陶饮酒二十首》第十九首,就说到晁补之:“晁子天麒麟,结交未及仕。高才固难及,雅志或类已,各怀伯业能,共有丘明耻”。
元祐七年十一月,晁补之被召进京,以秘书丞、著作郎任国史编修。元祐九年四月,苏轼遭贬谪,晁补之也于是年六月出任齐州知州。
到齐州后,晁补之没有消沉,而是尽力济民。在齐州任上,晁补之赈济灾民,救治数千人。当时齐州群盗在大白天抢劫,“补之默得其姓名、囊橐皆审,一日宴客,召贼曹以方略授之,酒行未竟,悉擒以来,一府为彻警。”晁补之查访得知齐州群盗姓名,以智擒之,为齐州百姓除了害。
北宋绍圣二年正月,晁补之被降为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通判,因为他的岳父杜纯弟是应天府知州,又兼南京留守司公事,晁补之为避亲嫌,改任亳州(今安徽亳县)通判。绍圣四年,晁补之再被贬为监处州(今浙江丽水)盐酒税。他匆匆赶赴被贬之地,不料行到丹阳途中,母杨氏夫人病亡,晁补之与弟弟晁将之奉灵柩还乡,在巨野服丧。
北宋元符元年,由于老家巨野地势低洼,晁补之便移居在缗城(今金乡)。元符二年闰九月,母忧刚除,晁补之又改任监信州(今江西上饶)盐酒税。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晁补之授尚书礼部员外郎、哲宗实录院检讨官、神宗国史编修官。他再三上表辞谢而求外任,不许,只得改任吏部郎中。七月,恩师苏轼病逝,晁补之悲痛万分,撰写《祭端明苏公文》,倾诉深情。
晁补之虽然屡屡遭贬、流徙不定,但他始终关心民生疾苦,没有因为自己的潦倒、失意而罔顾民意。崇宁元年九月,年过半百的晁补之再次被罢黜,返回老家闲居八年。
大观三年,晁补之被重新起用,不久授任达州知州,未赴任,就改任泗州知州。晁补之刚到任,就卒于泗州官舍,时年58岁,后来葬于巨野晁氏祖茔,同是“苏门四学士”的张耒为其撰写了铭文。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