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陈玮关于在全国尽快实施中小学午休“舒心躺睡”工程的建议受到广泛关注,相关消息一度冲上热搜。11月20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对相关建议的答复。教育部答复中表示,目前,不少地方已经结合具体实际,开始了校内午休的探索实践。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引导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统筹现有办学条件和设施设备,因地制宜创造学生午休条件,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事实上,2017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一再要求确保中小学生充足睡眠时间,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下午上课时间,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这说明,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实现必要的午休,在制度层面其实早就有提倡和要求。但落到现实中,把这件好事真正办好,依然还需要克服诸多困难。
首先,这直接涉及相关投入的问题。一些学校本就缺乏足够的配套设施,要保障非寄宿的学生也能够躺着午休,这背后就牵涉到新的空间和设施的打造与配备。这部分成本到底由谁来承担,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
其次,在午休安排上,也要在学校、教师、家庭之间形成共识,灵活处理好一些争议性问题。比如,对于具备条件的孩子,学校是否应允许学生回家午休?如果允许的话,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看似很“细节”,但却关系到能否打消学校、家长的顾虑,能否实现最佳午休方案。甚至,统一午休后,有可能增加教师的负担,这背后又如何保障好教师的权益与休息时间,同样需要有合理的解决方案。
由此可见,要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享有“舒心躺睡”的权利,仅仅是有倡导和呼吁是不够的,不能低估其落地的复杂性。归根结底,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还是,从学校到各级地方政府,需要真正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当作大事来抓,从而在资源、政策等各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
应该看到,我们说的“舒心躺睡”,不再是指过去那种趴在课桌上的“小憩”——这种方式并不利于孩子健康,因此这背后势必需要在观念和物质条件上都有更多的改善。
要让“舒心躺睡”真正成为多数学校的标配,最妥当的办法,就是将它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畴。这方面其实并不缺乏制度指引。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就明确提出,各地区在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的同时,可结合实际支持学校适当扩大教室学习活动空间和体育运动场地,为非寄宿制学校提供学生就餐和午休条件。
只要“有心”,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有的学校在教室四周安装靠墙式折叠收纳床柜,折叠为柜、拉开为床,改善学生睡眠条件;有的学校将多功能室、阅览室、体育馆等场所在午休时间向学生开放,配备午休设施,加强午休管理。诸如此类的实践探索,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在更多地方加以推广。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