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特殊的机缘,我没有养成使用公共图书馆的习惯。这个“特殊的机缘”就是:在需要养成借阅习惯的关键时段,我身边根本没有公共图书馆。
自己需要的书,自己喜欢的书,一定需要自己买回来,成为自己的藏书。这是我自十五六岁就明白且开始去做的事,迄无间断,已经四十多年。
近来在夜书房巡阅时,我常常心生懊悔,觉得家里实在不应该存有如此巨量之书;大部分仅有“工具书”之用的书,其实可以随时去公共图书馆借阅。
当然,紧接着我就想出自我安慰的理由:这些书,图书馆未必有啊!还是聚拢在自己身边,用着方便呢!
这么想的时候,我屏蔽了另外一个事实:即使这些书聚拢在身边,此生我也未必用得着。“假如……”而已。
因为这“假如”的存在,我买了许多成套的“大书”。将来万一用得着呢?
也许将来某一天,我在做了一件重大事情之后,就不再考虑“假如”的事了。
这件事情是:编制一份拟著书目。将所有搜集过相关资料、准备“将来”著书立说的题目一一记下,想好书名、目录、内容提要、图片说明,写好导言、自序、引子、后记、跋尾、注释条目等等,甚至把书籍设计方案也设想完备,包括封面图案、勒口文字、用纸类型、精装材料、图文编配、封底推荐、毛边光边、书口印图、正文排版、字体字号、书名题写等。
这项工作真令人激动。这是一项什么性质的工作呢?是学术研究,还是虚构写作?是文献参考,还是文学作品?
而且,这样的书写起来,也并不比真去写一本书容易。它考验的不仅是研究能力,还有想象能力与策划能力。
这样的一部《夜书房之书》同时也是一部创意之书,它填补了私人著述的一项空白,开创了一本目录只有书名行世而现实中一本不存的先例。
这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非虚构类;下卷:虚构类。首批可以确定的书目包括:
《<随想录> 传播史》
《<围城>传》
《钱杨书话》
《鲁迅书籍观考察》
《书之为物》
《美不胜书》
《<知堂回想录>的成书与传播》
《香港猎书记》
《台北访书记》
《深圳书店小史》
《“深圳落叶”》
《夜书房 四—二十集》
《<1984>全球版本录》
《记者奥威尔》
《奥威尔的1949》
《<1984>文献注释版》
《犊皮志》
《黄裳之书》
《陈子善藏书日历》
《文化广场手稿选萃》
《文化广场版面集成》
《片纸留影录》
《欧洲书影录》
《非日记》
《夜书房故事》
《夜书话》
《夜书房藏书目》
《“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始末》
《“设计之都”的诞生》
《“深圳十大观念”知识考古》
《“元故事”春秋》
《写给孩子的书籍史》
《写给女性的书籍史》
《大侠小历史》
《大侠小书》
《容闳编年纪事》
《1966年8月》
《色香味居集外文》
《“书话”之书话》
《华人走向世界全记录》
《1980年代公共阅读史》
《深圳阅读史》
《深港文献编目》
《鲁拜集与书籍印本黄金时代》
《一本英国传奇的传奇》
《贾宝玉的生平与时代》
《风月宝鉴考》
《大观园编年史》
《董桥的世界》
《董桥八十》
《董桥九十》
《董桥英伦旧书店指南》
《英伦“书之书”》
《现代深圳的诞生》(三卷本)
《深圳文献初编 二编 …N编》
《诗选》
《日记》
《旧稿笺注》
《考都》
《琉璃厂的故乡》
《故城贺家编年纪事》
《海西草堂藏书目》
《贺孔才传》
《半红轩往事》
《胡官大屯》
《“深海”三部曲》
《语录传奇》
《一位政工女干部的检举与检讨》
《<金刚经>传播史》
《<艺术的故事>的故事》…………
许多书并不存在,但是收集“不存在之书”的书应该存在。
就叫《夜书房之书》?目前只好如此。
是为序。
胡洪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