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 作者 刘畅等 “攒金卢橘坞,散火杨梅林。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苏东坡的这首《参寥上人初得智果院会者十六人分韵赋诗轼得》,将茶与笋并提,笋即苦笋,又名甘笋、凉笋,从名字就可以知道并非只有苦味,古人早在三千多年前便已察觉到苦笋之妙,清香微苦,回甜滑口。
无独有偶,唐代大书法家怀素的名作《苦笋帖》,全篇连同姓名只有 14 个字,却谈到两种植物,一是苦笋,二是茗茶。此帖是可考的最早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也是禅茶一味的产物。可见,茶与笋已经不只是植物,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已经上升为茶道。
中国的很多植物都有着特殊的寓意,比如人们熟悉的岁寒三友、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象征“事事如意”的柿子等等。
中国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文字出现之前的新石器时期陶器上,已经刻有植物纹。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不仅记载了许多花木的生态环境、生活用途,还以诗歌的特殊表现手法赋予了其深刻、浪漫的寓意。古人还将其作为象征符装饰在器物上。常见的如莲花图案与纹饰、“凌冬不凋”的忍冬纹、舒展的蕉叶纹、柿蒂纹及各种花瓣纹等等。植物,已经成为文物中的一部分, 表达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内涵。
丛林秘境:文物中的植物神话与传说
01
青铜神树
商代 三星堆博物馆
商青铜神树共有八棵,其中修复完整的一棵高达 396 厘米,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被命名为“一号神树”。一号神树由基座和主体两部分组成,树顶已残缺,基座仿佛三座山相连,主干三层,于山顶节节攀升,树的树枝分为三层,每层三枝,树枝上分别有两条果枝,一条向上,一条下垂,果托硕大,全树共有九只鸟,站立在向上果枝的果实上,一条龙延主干旁侧而下,蓄势待飞。关于青铜神树的内涵,在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看法,但将铜树界定为“神树”,则是共识。
一种意见认为,这株铜神树的造型与内涵应与《山海经》中记载的“建木”相关,传说建木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伏羲、黄帝等众帝都是通过这一神圣的梯子上下往来于人间天庭,那么神树就是古蜀人沟通人神、上下天地的天梯。
也有人认为,神树就是传说中的“扶桑”。传说在远古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栖息在一棵名为“扶桑”的树上,九个太阳住在下枝,一个挂在天上,此树高大到可以托举太阳,因此被认作神树。因此推测,古蜀人应该就是在对神树崇拜的精神力量下,打造了这样一棵精美绝伦的青铜大树,以此来表达他们对树木的崇拜。扶桑树两两同根,所以才叫扶桑。相传扶桑树也有果实,赤色,九千年才成熟一次,味道甘甜香美。我国的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扶桑树的记述,几乎都与太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所以扶桑树也便成了常见的东方图腾,表达人们对光明的崇拜。
02
摇钱树
汉 四川绵阳博物馆
西汉摇钱树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最大的摇钱树,造型生动优美,保存完好。这种摇钱树基本只在东汉时期的古墓中出现过,在西晋时就彻底消失了踪迹,对于它的功能、属性有不同解释。经过多年对摇钱树的研究,专家认为摇钱树的出现,缘于古人对树的崇拜。
树崇拜是一种举世习见的文化现象,而巴蜀文化区的这种现象更加独树一帜。古蜀人认为“建木”与“若木”是众神通天地的天梯和日神的栖息之所,因此很多出土稍早年代的摇钱树叶片上都有与各民族神话传说相结合,并演化为社柱、树神的透雕图案。汉代以后,随着人们人文观念的提高,宗教观念的渐渐衰退,叶片上透雕的大大小小的钱币造型取代了之前的各种神话图案。
文物的重要原料
03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博物馆
此碗由一块木头镟挖而成,外壁上涂有朱红色天然生漆,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漆器之一,也是考古学者研究中国漆器史的重要依据。生漆,俗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它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一种乳白色纯天然液体涂料,接触空气后逐步转为褐色,4 小时左右表面干涸硬化而生成漆膜。
漆树是无患子目漆树科的落叶乔木,树皮呈粗糙的灰白色,树叶呈尖端渐尖的椭圆形奇数羽状复叶,叶子背面和树枝都被有细绒毛。接触漆树汁液或被漆树叶片划伤,皮肤会呈湿疹样,即出现红肿、红斑、丘疹、水疱。但它分泌的天然树脂涂料,有着“涂料之王”的美誉。防腐、防虫,耐高温功能,密封性、耐热性、耐磨性都具有极高的价值。甚至于早期的现代化工合成的涂料都望尘莫及。
漆树种子的油可制成油墨、肥皂;果皮还可以取蜡,作蜡烛、蜡纸;漆树叶子可以提取栲胶;因为它的防虫能力,漆树叶子、根可作为土农药;漆树木质坚实,木材可供建筑用;同时,可作药用,有通经、驱虫、镇咳之效。
04
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
汉 湖南博物院
此棺椁为套棺,共有四层木棺,从里到外,分别为锦绣漆棺、黑地彩绘棺、朱地彩绘棺、黑漆素棺。四个木棺,内壁都髹以朱漆,外壁装饰则各不相同,其外层椁室为杉木,四个木棺为楸木。
中国的木材使用历史悠久。杉木因材质轻韧, 抗虫耐腐为古人所喜爱。东周时期就已有用杉木做棺椁的案例。至宋代,杉木已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房屋、船只、家具、棺椁、桥梁、火药、古琴、香品、药材等物品的制作中均有大量使用杉木的记载。在丧葬、音乐、养生、诗词等社会文化领域,杉木对宋代的影响远大于前代。在宋代,杉木文化较之前代更为多元化,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创新与发展。
05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汉 湖南省博物馆
长沙马王堆一号
该帛画同时使用了矿物和植物颜料,使得色彩绚丽丰富、浓烈多彩。其中的红色金乌尤为抓眼,据考证是使用了茜草染色。
作为天然优质红色染料,茜草根含色素,多生于沙地上。早在《周礼·地官·掌染草》当中就记载了官方委任专人对茜草等染色植物进行管理:“掌染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以权量受之,以待时而頒之。”
茜草蒨草、血见愁等,是多年生攀援植物,其根部呈红黄色,其中色素主成分是茜素和茜紫素。一般秋季可以采收,挑选根粗壮、断面深红色挖出后晒干后储藏。
06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
汉 新疆博物馆
五星出东方织锦是将白赤绿黄四色经线先进行扦经,然后以青色纬线织底进行织造的。真丝线染十分考验植物染的水平。这里的青色就是植物色青黛,即蓝草所制蓝色。
远在石器时代,人们用手搓揉蓝草的鲜叶,发觉手上起初是绿色,用水沖洗后逐渐变为耐久不褪的蓝色,因为这其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绿色的叶汁就变成蓝色。主要的蓝草品种有蓼蓝、松蓝、马蓝、木蓝等。
马蓝的根即著名中药“板蓝根”,其果为中药“蓝实”。它们皆有杀菌消炎,清热解毒之药效,可用于防治流脑、流感及肝炎等传染疾病。
07
陆机《平复帖》卷
晋 故宫博物院
(黄蘗bò)
陆机《平复帖》卷所用纸张是黄麻纸,一种用黄蘗汁染制麻纸而成的古代名纸,由东晋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281 年-341 年)发明,纸质粗厚,耐久防蛀。
纸张早期以原材料命名为“麻纸”。为了加强纸张韧性,葛洪用黄蘗汁浸染麻纸,得到“黄麻纸”(即黄色的麻纸)。黄蘗是芸香科落叶乔木,皮中有生物碱,既是染料,又是杀虫防蛀剂,这种材料极大解决纸张保护问题。
黄蘗不仅用在造纸上,它还可作药用。黄檗树皮可入蒙药及中药,饭后服用黄柏粉末具有止泻效果;或者用作止痛药,将其粉末和食醋搅拌后用冷湿布敷于外伤部。这些医药用途在《医学起源》《汤液本草》等古代医书上均有记载。
生命密码:植物元素与文化内涵
08
商大禾方鼎
商 湖南省博物馆
大禾方鼎在装饰上以人面为饰,是目前中国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青铜鼎。内壁有铭文二字,一字作“大”,一字为“禾”。
禾作为粮食作物的总称,是就全体而言;分开来讲,粮食作物的籽实称为稼,茎节称为禾。禾本科谷类植物包括现在的小麦、大麦、黍、小米、稻、高梁、玉米。古人造该鼎时刻此二字铭文,目的是寓意希望稻谷丰收,希望作物能长得与人齐高,祈祷在农业上获得更大的丰收。
09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
战国 南京博物院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为容酒器,腹部焊接纵横有致的花枝,花枝上焊接花朵,花朵上由五个花瓣和花蕊组成,花瓣纹饰细如发丝,共为五百七十六朵盛开的桃花。此外,铜丝网套由九十六条卷曲的龙和五百七十六枚梅花钉交错套扣而成。
桃红色的桃花非常艳丽,自古即为主要的观赏花种,人们也用它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诗经》有《桃夭》篇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盛赞新嫁娘的美貌。桃花有红、紫、白各种花色,也有单瓣、重瓣之分。
10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
新石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彩绘蟠龙纹陶盘中蟠龙作盘曲状,口中衔一物似“树杈状分支”或为桑树叶。桑树是一种乔木或灌木植物,树干较高,叶子较大,呈椭圆形,边缘有粗锯齿,花朵和果实较小。
“桑”名称始见南朝,收录于南朝徐陵编著的诗歌总集《玉台新咏》中。《本草纲目》中记载“桑可以祛风湿,治风寒湿痹、脚气、浮肿,肌体风痒;根皮可以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治肺热咳嗽、水肿喘息、小便不利。”先秦时期,桑树是一种重要的沟通天地的媒介。例如《尚书》所载,盘庚曾经桑林求雨。桑林作为沟通工具之媒,又栖息着会化蛾升天的神奇动物(蚕),因此,桑林便成为了巫师行术之时的极佳场所,后来也发展成了“扶桑”的概念。《定之方中》曾写道“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表达了桑树在古代就是国家安定、百姓温饱的象征。
11
太保鼎
西周 天津博物馆
太保鼎腹部四面饰蕉叶纹与饕餮纹,四角饰扉棱,鼎腹内壁铸“大保铸”三字。蕉叶纹是商周青铜器上一种常见的几何纹饰,因近似于三角形,两边呈弧形,似芭蕉的叶子而得名。
蕉叶纹在商周时期主要装饰在器物的颈部和腹部,带给人视觉上无限向上之感,可能是象征了人与天地之间的沟通和对话,是人祈求祖先与神灵保佑的媒介。
芭蕉叶可入药,性寒味甘、淡,具有清热,利尿,解毒之功效。在诗人眼里,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但同时芭蕉又直立高大,体态粗犷,挺拔潇洒。
12
齐王墓青铜方镜
汉 淄博市博物馆
齐王墓青铜方镜背部有五个环形弦纹钮,两短边又各铸二钮。每一环钮四周饰柿蒂纹,背又饰有夔龙纠结图案,卷曲交错自如。柿蒂纹是兴起于战国,流行于汉代的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装饰纹样,因其中一些花纹的形状像柿子分作四瓣的蒂而得名,亦称柿蒂形纹。
早在 2000 多年前(汉)司马相如所著的《亡林赋》(公元前 120-前 118)中,便有“枇杷燃柿”的说法。由此可见,柿在汉初已有栽培,迄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柿子极受古人喜爱,“柿”与“事”谐音,寓意“事事如意”。中国人喜爱吉祥意涵的事物,对于柿子的橙红色自然也更多了一丝偏爱,因而还诞生了与之有关的一个颜色雅称——“朱柿”。
13
汉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
汉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袍面纹样中的石榴树,枝条虫曲苍劲,树头树叶扶疏,枝间果实累累。石榴在古希腊神话中是农业女神得墨忒尔的象征,具有丰产,多子的寓意。
石榴与葡萄都是西汉张骞通西域时引回中国。石榴原产“安石国”(即今伊朗及阿富汗地区),所以称为安石榴。种子外皮肉质透明,可供食用,也用来制酒,被当成果树栽种。石榴花艳红似火,也有粉红、黄色及白色花品种,是历代重要的观赏植物。宋王安石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指的就是石榴花。
中国人同样视石榴为吉祥物,以为它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民间婚嫁之时,常于新房案头或他处置放切开果皮、露出浆果的石榴,亦有以石榴相赠祝吉者。
14
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
魏 敦煌博物院
此残片中的供养人衣着过膝的窄袖左衽长衫,衣服上装饰为桃形忍冬。
忍冬为一种蔓生植物。因花有黄白两色,俗称“金银花”、“金银藤”,通称“卷草”,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因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称。主干藤褐色至赤褐色,嫩枝绿色中空;叶子卵形对生,有柔毛;花朵初开为白色,渐变黄色,黄白相映;结球形浆果,熟时黑色有光泽。
忍冬是多年生半常绿缠绕灌木,适应性强,不择土质,既耐旱,又耐涝,而且根很深,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本草纲目》记载忍冬性甘寒,清热解毒、消炎退肿,对细菌性痢疾和各种化脓性疾病都有效;也可做凉茶,当饮料饮用。
15
常阳太尊石像
唐 山西艺术博物馆(太原纯阳宫)
石造像莲花元素非常丰富。基座第一层四周线刻莲花、忍冬和仙鹤;底座右侧线刻弟子道士站立在莲花座上;石像本身头戴莲花形冠。可见莲花在道教中的象征地位。
在六朝时期,荷花作为道教祥瑞象征的属性已经形成。中国的神仙世界里,荷花是很常见的花卉;神仙还常常以“碧藕”作为食物。道教有“八宝”,又名“暗八宝”,是八仙所持物组成的图案,其中有一“宝”就是何仙姑所持的荷花。《封神演义》中哪吒“复活”,太乙真人以荷花莲藕为材料,为哪吒重造了一具肉体。
除此之外,荷花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莲子、莲衣、莲房、莲须、莲子心、荷叶、荷梗、藕节等均可药用。荷花能活血止血、去湿消风、清心凉血、解热解毒。莲子能养心、益肾、补脾、涩肠。莲须能清心、益肾、涩精、止血、解暑除烦,生津止渴。荷叶能清暑利湿、升阳止血,减肥瘦身。
16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春秋 河南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
莲鹤方壶壶盖被铸造成莲花瓣的形状,一圈肥硕的双层花瓣向四周张开,花瓣上布满镂空的小孔。
莲花又称荷花,荷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泌人肺腑,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荷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吉祥丰兴的预兆,是佛教中神圣净洁的名物。荷花一般一节只生一朵花,偶尔基因突变会出现同一节两朵花,古人视之为吉兆,称为“并蒂芙蓉”。
17
北齐青釉仰覆莲花尊
北朝 中国国家博物馆
该尊通体有纹饰十三层,除颈部贴塑宝相花及压印团兽纹外,其它均为莲瓣纹。盖纽下双重覆莲瓣,盖沿边上翘双重仰莲瓣,上腹三层覆莲瓣,下腹双层仰莲瓣纹。莲瓣均丰满肥硕,向外微卷。造型端庄,装饰富丽,是北朝青瓷中典型的器物。整体纹饰雕塑整齐细腻,上呼下应,富丽堂皇。
莲花古称很多,包括芙蓉、菡萏、水芝、水华、水芙蓉等。起源于印度和中国,诗经《国风陈风·泽陂》曰:“彼泽之陂,有蒲有荷。”莲花的花死根不死、来年又发生的特性为人们崇拜,古人用莲寄托人死魂不灭的希冀。因此,莲花尊的纹饰内容用于随葬代表逝者的一种精神寄托。
荷是观赏植物,也是重要的水生蔬菜。作为观花品种,花色有红、粉红、白、淡绿、黄、复色、间色之分;花型有单瓣、复瓣、重瓣、重台、千瓣等,花瓣数十至两千枚以上不等;花径最大可 30 公分,最小仅 6 公分,可谓千变万化,复杂缤纷。
18
五代越窑莲花式托盏
五代 苏州博物馆
秘色瓷莲花碗器形敦厚端庄,比例适度,线条流畅,丰腴华美,通体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青釉如冰似玉,胎质细腻,“亭亭净植”的莲花造型,交相映衬。
莲花在佛教中是清净、圣洁、吉祥的象征,代表着佛陀本身。佛陀在传说中出生时,脚下就开出了一朵莲花。佛教经常将莲性比佛性。这种象征意义表明了佛教徒对佛陀的崇敬和尊重。莲花也成为了佛教中许多佛教形象和画作的主要元素之一。
19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唐 法门寺博物馆
杖身中空,呈圆柱形,通体衬以缠枝蔓草,上面錾刻圆觉十二僧,手持法铃立于莲花台之上,个个憨憨可掬;下端缀饰蔓草、云气和团花。杖首为四股双轮十二环,是佛教界最高权威的象征,属佛祖释迦牟尼。
佛座称为“莲座”或“莲台”。莲花图像常见于佛教建筑、造像和绘画之中,是佛法、佛国、佛和菩萨的象征。莲花有二义,“不染”比喻佛的品行和境界,“光明”承担度化众生的任务。莲花的光明意象源自古埃及,经由波斯传入印度。古埃及的复活观念及表现形式与佛教“莲花化生”高度相似。佛教莲花的“不染”“芳香”和“光明”的意涵丰富了中国的莲花意象。莲生于污泥之中,犹如人生在浊尘的世界,会受到许多邪恶污秽的侵扰。佛教要求人们不要受世间邪恶污秽的侵扰和影响,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开出洁美的鲜花。
植物与文物的诗意对话
20
孙位《高逸图》卷
唐 上海博物馆
又名《竹林七贤图》,这幅图所描绘的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故事,该画作刻画了魏晋士大夫“高逸风度”的共性,又刻画出了他们的个性。
竹林七贤,对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与思想,都产生过大而深刻的影响,青史留芳。无论喜悦与痛苦,无论反抗与纠结,都保有一份人格的魅力与尊严。他们逍遥着人文精神,诗意着自由,彰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他们为何以“竹林”命名?实际上,“竹林”是以嵇康为首的几个人常常聚会的地方,其地在“河内之山阳县”,有专家考证,即今天河南修武县云台山一带,是当年嵇康隐居的地方。但这个地方好像并无竹子,因为留意这“七贤”的诗文,几乎没有提到竹子,假如当时他们聚会就在竹林间,不能不对竹子产生“感情”,就是家在山阳的嵇康,我们从他的诗文中几乎找不到竹子的字眼。由之,“竹林七贤”是后来的人们赋予的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概念,和现实中自然界竹林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竹子,挺直、秀雅,坦然如豪迈的男人,潇洒如伟岸的君子。刚直不阿,不亢不卑,“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于是,后人以“竹林”喻“七贤”,象征一种风骨与倾慕。
21
王诜《渔村小雪图》卷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渔村小雪图》表现了江南小雪初霁渔夫捕鱼的情景,反映出作者向往山林隐逸的情致。画卷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画面的中间山峦跌宕,绵延起伏。前景石崖之上两颗苍松俯仰相和,崖下雅士泊舟浅酌,自得其乐。中景溪谷中策杖老者亦步亦趋,仆人携琴紧随其后。远景群峰屏立,苍润雄伟,山势直冲画外;崖间流水萦同,飞瀑流泉。
松树表现出一种孤独正直的品格。松树生长在高山的悬崖峭壁上,根系深扎在岩缝中,即使是倾斜生长,树干也会保持笔直的状态,如同一个正直的人,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松树生长的环境恶劣,没有其它植物长出,给人一种孤寂、孤独的感觉。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诗中以山上生长的挺拔的青松来比喻、烘托人世间的好男儿。人们以松象征高洁的人格、不屈的精神,历代均有这种写法。该卷绘制于王诜被贬之后,在画家结束喧嚣的官场生活重返自然山水世界后,对“隐逸社会”的退避和对牧歌式生活的追求愈加强烈。因此,“不以平阳池馆为恋,而乐荒闲之野”的情绪贯穿了整个作品。
22
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卷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芦汀密雪图》描绘的是密雪覆盖着沙清丘岸的芦塘小景,将空旷清幽景象与漫天密雪的景色形成对比,是一幅山水与花鸟融汇的湖天小景佳作。
芦苇在世界各地均有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低湿地或浅水中。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芦苇繁殖能力比较强,容易形成连片的芦苇荡。其在有水的地方生长较好,种子可以随风传播。芦苇的根状茎非常发达,在自然生境中主要以根状茎繁殖,根状茎生命力非常强,遇到适宜的条件可以迅速的长出新枝进行繁殖。
芦苇的寓意和象征是朴实、韧性、相思、顽强。芦苇在生长的过程中,只有黄、绿、白三种颜色,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的感觉,而且芦苇在每年的秋冬季节就会干枯,次年春季才能再次长叶生长,但秋冬季节干枯的芦苇仍然保持直立生长的姿态,不会变化,就像保家卫国的战士,即使生命结束也不忘自己的责任。体现出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23
赵伯骕《万松金阙图》卷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万松金阙图》是南宋画家赵伯骕创作的绢本青绿设色画,该图画江南的湖畔松岭和楼阁,松树茂密,山巅蜿蜒,上有琼楼金阙。该图属青绿山水,笔法清细繁复,格调柔丽雅洁,显示出南宋皇家贵胄的审美情趣。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志士文人,画以赞松,诗以咏松。赞松之庄重肃穆、傲骨峥嵘,咏松之历寒不衰,四季长青。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松柏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常用松柏象征坚强不屈的品格,并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松树是长绿树种,一年四季郁郁葱葱,不管是秋风瑟瑟,还是北风呼啸、冰霜侵袭,它都岿然不动、屹立在那里,不被严寒所困扰,不怕冰雪覆盖。它代表了不畏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象征着那些顽强向上、坚毅刚强、具有百折不挠精神的人。松树的寓意是积极向上,坚强不屈,不向困难屈服;另外还一种象征意义为:由于松树四季常青,也可代表万古长青,象征着长寿。所以赵伯骕其画意在于祷祝宋室江山如松林常青、似日月永年。松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树种,寿享万年,常言道:千年龟,万年松。我国民俗祝寿也常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辞。
24
米芾《苕溪诗》卷
宋 故宫博物院
米芾将要从无锡去往苕溪,戏作诗词呈给朋友们,并在卷首写下“松竹留因夏,锡山去为秋”。他因喜爱无锡夏天的美好松竹,所以在无锡停留;如今为了领略秋天的美景,米芾将前往苕溪遍赏溪山。
竹,为禾本科、竹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多为木质,也有草质,中间稍空,有节且多而密;竹叶呈狭披针形,叶面深绿色;竹子花像稻穗,主色为黄色;花期一般是 5 月,果期 10 月。竹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吸水性、耐磨性,可以制作成各种家具或工艺品;竹笋、竹米、竹鞭均可食用或入药,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竹生长周期短,四季常青,并且不畏严寒酷暑、风霜雪欺,因而得到人们的喜爱。
松、竹经冬不凋,一番傲骨,也难怪米芾因醉心美好的松竹而选择在无锡停留。松竹之好,是刚正、坚贞的个人品性映照,无畏、高洁的精神寄托。
25
林逋《自书诗》卷
宋 故宫博物院
诗人林逋满腹才华,不汲汲于功名富贵,只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林逋爱梅,多写有佳句盛赞梅的高洁、梅花清香。
梅,蔷薇科、李属木本植物。小乔木,稀灌木,高 4-10 米。梅花单生或有时 2 朵同生于 1 芽内,香味浓,先于叶开放;花萼通常呈红褐色,花瓣倒卵形,呈白色至粉红色。梅花可提取香精,花、叶、根和种仁均可入药。果实可食、盐渍或干制,或熏制成乌梅人药,有止咳、止泻、生津、止渴之效。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26
怀素《苦笋帖》卷
唐 上海博物馆
《苦笋帖》全篇连同姓名只有 14 个字,却谈到两种植物,一是苦笋,二是茗茶(优良茶叶)。《苦笋帖》是可考的最早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也是禅茶一味的产物。
苦笋又名甘笋、凉笋,古人早在三千多年前便已察觉到苦笋之妙,质地脆嫩、色白,清香微苦,回甜滑口。味道鲜美,吃后令人回味无穷。且其呈苦味的糖甙有刺激巨噬细胞生成的作用,该细胞有防癌解毒的功效。
中医认为,苦笋味甘、淡、微苦,寒,有清热利尿、活血祛风功用,可治风湿、食积、咳嗽、疮疡等症。在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记载:“苦笋味苦甘寒,主治不睡、去面目及舌上热黄,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热气、益气力、利尿、下气化氮,理风热脚气,治出汗后伤风失音。”可见,苦笋是医食俱佳的珍稀竹笋。
当茶、笋两种植物与修身养性、追求清净相结合,它们蕴藏着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也难怪一代僧人、书法大家怀素,以书法展现茶、笋与禅的种种缘分。关于僧禅与茶笋,北宋文学家苏轼更是有诗云:“攒金卢橘坞,散火杨梅林。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图片 | 刘畅等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