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名人·名画,中国士大夫的心灵栖居地|园林之美

文博时空2023-11-22 08:24

文博时空 作者 吴昊 中国古典园林源远流长,自商周时代“囿”的出现,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溯源于北方,承续于南方,至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期,园林规模和艺术造诣达到顶峰。帝王南巡北狩,从塞外到江南,造园名家辈出,园林遍布都邑。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作为最具代表的两个类型,独具特色、个性鲜明,同时又相互影响、融合发展,在传承中更迭、在摹仿中创新,造就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之趣和“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意境之韵,蕴含着“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的哲学智慧

最近,颐和园博物馆以“南北名园”为主题,甄选展品 147 件/套展品,通过对江南私家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在地域环境、整体特征、造园理念、陈设工艺、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解读,展示古人对理想生活空间和丰富精神世界的向往与追寻。

江南画境 诗意栖居

山水有灵,居而有境。江南园林缘于山水,胜于营造。明、清时期的江南园林,有着“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咫尺之地、再造乾坤”的美誉。“江南”由此成为中国人心中“诗意栖居”的理想之境。

虎丘,位于今苏州市阊门外山塘街。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葬于此。从东晋咸安年间,王珣、王珉兄弟舍宅为寺起,到北宋初年虎丘塔建成,其人文历史可追溯至两千余年前。明代中叶,文徵明之孙文肇祉在虎丘便山桥南建别墅,初名“海涌山庄”,凿池及泉,池成而虎丘塔影见,更名为“塔影园”,有池泉之胜,以水景见长。

明 钱穀《虎丘图》轴 天津博物馆藏

钱穀(1508-1582),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弟子,擅画山水、兰竹。此图浅绛绘虎丘景致,笔墨松动流畅,潇洒自然,颇具人文趣味。虎丘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赞誉,是吴门画家图咏不衰的绘画题材。

虎丘图 局部图

惠山,现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梁溪区境内。南北朝时被称为历山。因山有九陇,所以又被称为九龙山。晋代,开山禅师、西域僧人慧照常来此山,故称此山为慧山,又因“慧”同“惠”,所以改叫惠山。惠山自古便有佛教、道教信众、各方居士、以及陆羽、苏轼等文人墨客登山礼佛、隐居、游玩。惠山各坞均有通往山顶的古蹬道,其中以“七十二个摇车弯”“红云洞蹬道”“仙云洞蹬道”“山顶游道”等最为著名。

清 青白玉“惠山图”山子 天津博物馆藏

青白玉,间杂褐色沁。玉匠通过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利用玉材的天然色差及纵横起伏的绺纹,以江苏无锡惠山的景致为模型,雕琢出一副景色怡人的立体图画。

浮云环绕山巅,瀑布湍流,松柏高塔及亭台殿阁,远近景物曲折有序,层次分明,将玉料的特点与雕琢的题材自然地融为一体。玉山正面石塔右侧刻御制诗一首:“川路遥看见惠山,轻云淡日蔚孱颜。遄飞吟兴于何是,只在泉流峰峙间。”

青白玉“惠山图”山子 局部图

寄畅园,位于今无锡市惠山寺北。明正德、嘉靖年间,南京兵部尚书秦金购寺舍辟为别墅,名“凤谷行窝”。明万历十九年(1591),湖广巡抚秦燿拓建祖园,更名“寄畅园”。清康熙年间,秦氏后人秦德藻偕其子秦松龄延请华亭叠石名家张南垣及侄张鉽,延山引水,平冈小陂,筑“八音涧”,奠定寄畅园今日之景观格局。

清 《寄畅园法帖》 无锡博物院藏

《寄畅园法帖》为历代丛帖,共六册。该帖由无锡秦震钧(1735-1807)编辑,宣州汤铭摹刻,刻成于清嘉庆辛酉年(1801)。其中三册为宋、元、明人书,以无锡秦氏先祖秦观之书冠于首,另外三册为清初至乾隆年间名人书。此帖收辑秦氏先人及无锡先贤之书颇富,摹拓亦精美。

虞山,位于今常熟市西北部。“虞山十八景”之说,形成于明、清,正式得名在光绪年间,包括湖田烟雨、湖桥夜月、拂水晴岩、维摩旭日、方塔夕照、破山晚钟、西城楼阁、剑门奇石等。景致依山而建,傍水而居,集自然景色和人工巧异融汇一体。

清 吴大澂《静溪图》卷 常熟博物馆藏

此图是清代画家、金石学家吴大澂(1835-1902)为赵烈文所作,由跋文可知:光绪四年(1878)二月,吴大澂游虞山,访友人杨沂孙、曾伯伟,逗留十日,时正值赵烈文的“静圃”落成,邀请吴大澂游园宴饮,吴大澂绘制《静溪图》以表酬谢。

赵烈文(1832-1893),晚号能静居士,是清代大藏书家,藏书数万卷,辑有《天放楼书目》;又喜金石文字,所藏碑版多考订识跋。他曾先后三入曾国藩幕府,颇受礼敬,同治六年(1867 年)与曾国藩论及中兴假象后之朝野乱源,断定清祚不出五十年,果然应验。

难能可贵的是,赵烈文留下 200 余万字的《能静居日记》,其中也记述了赵园长达 22 年的营造过程。而吴大澂的《静溪图》又是对赵园的高度写真。

此图描绘园中主景,以水景取胜,景点皆环池而构,亭台楼阁,参差错落。一座三进院落“能静居”南向,楼前假山树木掩映,西面建单孔石拱桥名“柳风”,城河之水自柳风桥引入,名“静溪”。水面之中有九曲石板桥横跨,墙外老柳盈堤,偃卧波上;溪之北,南向有楼名“天放楼”,即为赵烈文藏书之处。

留园,位于今苏州市留园路,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为徐泰时“东园”。乾隆五十九年(1794),书画家、收藏家刘恕(号寒碧主人),以“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将其更名为“寒碧庄”,俗称刘园。刘恕爱石,同治年间收集太湖石12峰置于院内,请著名画家王学浩为十二峰石作图;请潘奕隽题诗,命名为“寒碧庄十二峰”。同治十二年(1873),刘园又被湖北布政使盛康(盛宣怀之父)购得,更名“留园”。全园兼具“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被誉为“吴下名园之冠”。

清 陆远《寒碧山庄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明末清初画家陆远为慈舟道人所绘其居所寒碧山庄之景,根据题跋可知“寒碧山庄”之名取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意。画面中远山耸立,草堂临溪而建,周围虬松参天,修竹掩映,院中有一白鹤。一文士坐于堂屋中,望向前景处的溪水,似在目送乘舟离去的友人。该画轴借松、竹、鹤等来展现山庄的幽静、脱俗,近景山石以墨线勾皴,青绿点染,墨、色清趣。钤印“陆远之印”朱白文方印。

寒碧山庄图 局部图

瘦西湖,原名保障河,位于今扬州市西北郊。明清两代在此营建私家园林集群,乾隆年间建成二十四景,形成“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上园林风光。两岸的私家园林以湖面为中心,空间错落有致,不同风格融于一体,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秀色如锦的园林长卷,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独树一帜。

图片清 《江南园林胜景图》册 扬州博物馆藏

此图册绘于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前后,共二十四幅,描绘了瘦西湖四十二处景点,每幅图旁边都配有题跋。作品整体清雅秀丽,笔墨细腻,情趣盎然。本次展出了图册中的“御题趣园”、“白塔晴云”、“天宁寺”、“高旻寺”四幅作品。而其中“白塔晴云”图中所画白塔被认为是仿照北京北海白塔,而这也成为了南北园林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重要案例。

图片江南园林胜景图 白塔晴云

南北园林相互学习的案例不止于此。1774 年,乾隆皇帝修纂《四库全书》的事业面临着大量书册无法妥善保管的问题。而使用二百多年却“并无损坏,其法甚精”的宁波天一阁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注意。

宁波天一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当年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私人藏书楼,坐北朝南,阁前凿池,阁用六间,前后通风,在江南民居的基础上为庋藏海量图书做了专门设计。

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圆明园北部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清故宫的文溯阁均仿照天一阁建造,史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江浙二省也仿照天一阁建成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和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史称“南三阁”。《四库全书》修成后共抄缮七份,分别存放在这七座皇家藏书楼中,合称“四库七阁”。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濒江近海,为六朝古都,亦为江南政治文化中心,是江南私家园林的重要发祥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南京已经出现私家园林;唐宋年间,文人园林成为造园主流。至明初定都金陵,私家园林迎来发展高峰,园林造景呈现清幽朴素、风雅蕴藉的特点。

图片图片清 《金陵名胜图》册 首都博物馆藏

此图册共两册。每册各二十开,以写意笔法共绘金陵名胜四十景,包括“莫愁渔唱”“冶城仙观”“三宿灵岩”“乌衣归燕”“幕府登高”“燕矶晓望”“风台步月”“狮子雄风”等,多采用一诗一画的形式。由封面题签可知,此图册出自“长白山耆寿”,图中多见其署款,另有钤印“绍彭”及“孟茀”,作于光绪乙未年(1895)夏日。画面着意对各名胜特点和细节进行描绘,构图饱满,设色清雅。题诗与笔记,笔意潇洒流畅,与图中的景致和谐统一。

北国天地 皇家气象

清代皇家园林继承延绵数千年的中国园林文化传承,叠山理水、筑景问名等技艺高度纯熟。皇家对江南园林全方位、多层次的写仿,促成南北造园艺术的大融合。京师、承德、蓟州等地营建三山五园、避暑山庄、静寄山庄,融南北造园艺术精华于一身,堪称中国园林史上的里程碑。

北京自辽金时起,历代帝王就在此营建都城、兴造园林。古都承西山、永定河伟岸之势,导流入城,东接运河,内城御苑,长河相通,名园相衔,其壮丽与包容,奠定了皇家园林聚合南北造园艺术精华的基调。北海、三山五园,传承悠久,规模庞大,集中国造园艺术之大成,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巅峰之作。

图片清 “御园图”墨 天津博物馆藏

此套墨共计六十四件,内容选材于故宫、西苑和圆明园三园景色。每锭墨一面绘制景观,一面书写景致名称。一图一景,画面雕刻细腻典雅

图片“御园图”墨 细节图

承德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气候凉爽宜人,物种资源丰富,亦可作为避暑豫游、行围狩猎之地。作为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交界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经康雍乾三朝,历时 89 年,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建成。清帝在此修筑皇家园林,便于巩固北部边防,处理边疆政务。

图片清 碧玉雕交龙纽“避暑山庄”玺 故宫博物院藏

碧玉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纽上二龙相交,脊背呈串珠状,方口露齿、卷须,头上两角均向后,两龙中间有孔,附黄色绶带。印身四周刻有《避暑山庄百韵诗》,落款为“乾隆丁卯仲秋月上澣御制”。

山水之间 真趣为师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身处山水之间,可见天地之广大,见人生之无穷。明清时期,帝王和文人将这份山水情怀寄托于园林之中,在一石一水间寻得内心的安宁。涉园狮子林、寒山千尺雪,以其巧夺天工的技法和奥妙悠然的意境备受帝王青睐,被写仿于北方皇家园林之中,再现自然朴质、诗情画意的江南园林意象。

1、狮林奇石 真趣为师

《狮子林图》描绘了清新恬淡而又颇具禅意的山水意境,是古典山水绘画与园林艺术结合的佳作。“图上狮林”返璞归真之意趣,得清代帝王青睐,并在现实世界不断追寻和塑造与之相通的“园中狮林”,充分体现了南北造园真趣为师、画意入园的审美追求。

图片明 董其昌《狮子林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狮子林位于苏州城东北部,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由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为其所造。因园内石峰林立,其中一块奇石形似狮子而著称。此外“狮子”、“林”都与佛教相关,佛祖被称为“人中狮子”,寺庙常被称作“禅林”,且天如禅师惟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

元末明初画家倪瓒曾以五代画家荆浩、关仝风格绘《狮子林图》卷,后世多仿效而绘,明代大画家董其昌(1555-1636)的这幅《狮子林图》也为仿绘,但见远山起伏,状似狮子,画面气象苍古,雄奇浑厚。作者款署“云林狮子林图为得荆关遗意,此仿之。玄宰”(董其昌号玄宰)。

2、寒山佳泉 临雪传神

千尺雪景观凿石为涧,饮泉为池,以喷涌磅礴的瀑布水景而得名,是中国传统园林理水艺术的体现。清代帝王出于对“千尺雪”神韵的深刻理解,在不同立地条件的园林中对这一母题进行仿写,通过不同形态的水流,配以山景、水声、雪色、梅香等造景要素,营造出高洁深远文化意境,体现出南北园林共有的“因山就势”、“随曲合方”的园林写意的特征。

清 钱维城《弘历避暑山庄后三十六景诗意册》·千尺雪 故宫博物院藏


避暑山庄始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之一。康熙帝以四字为名题写前三十六景,乾隆帝以三字为名题写后三十六景,合成“避暑山庄七十二景”。该册为乾隆朝著名词臣画家钱维城(1720-1772,乾隆十年状元,官至刑部侍郎)根据乾隆帝御制避暑山庄诗意所绘其中之十八景:萍香泮、凌太虚、千尺雪、宁香斋、玉琴轩、临芳墅、知鱼矶、涌翠岩、素尚斋、乐成阁、宿云檐、澄观斋、翠云岩、罨画窗、嘉树轩、试马埭、万树园、永恬居。

画中各开笔墨苍润细密,具有文人趣味,画上有钱维成书相应景点的御制诗文,诗画相得益彰。末页有款识:“御制避暑山庄后三十六景诗意,臣钱维城敬书并恭绘。”

清 董邦达、汪由敦《千尺雪诗画成扇》 墨纸 泥金 故宫博物院馆藏

乾隆帝首次南巡(1751)见此“千尺雪”作诗称“独爱吴之千尺雪”,后于京城西苑、热河避暑山庄、盘山静寄山庄仿建此景。除仿建外,乾隆帝还多次命词臣画家依照诗意创作千尺雪图等,董邦达(1699-1769,官至礼部尚书)所绘《千尺雪诗画成扇》即为其一。

画中水榭、石桥依水而建,林木葱郁,叠石起伏,水波荡漾。款署“臣董邦达恭画”,扇背面有汪由敦书乾隆帝所作千尺雪诗,款署“臣汪由敦敬书”。

南北合鸣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与古典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建筑、园艺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明清南北园林在功能上承续中国古典园林可赏、可游、可居的共性,寄寓着“主人无俗态,筑圃见文心”的生活品味和人格追求,见证着南北园林在审美、情感、价值观上的共识与融合发展,是中国人几千年来钟情自然、热爱生活、崇尚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1、汇览典籍 博古集珍

诗文兴情以造园,园成则必有书斋、吟馆。于园林中辟一处属于文人自己的天地,或藏书研读,求学问道;或博古赏珍,追慕古人。园林清幽超脱的自然环境和书斋隐逸雅致的布局陈设,以及与之相应的文事活动,是中国哲学智慧和审美思想在文人生活中的独特呈现。

图片西周 粣方鼎 颐和园藏

此鼎浅腹方体鸟足式,两方耳直立微外撇,方口折沿,浅腹下敛,圜底,腹部外壁饰两两对称的弯角鸟纹,鸟纹被扉棱相隔;腹内有“粣作保尊彝”五字铭文;四足扁平,为长尾鸟形,头朝上,尾在下,尾部外撇并向上卷起。

图片清 紫檀雕龙带花篮书卷宝匣 颐和园藏

匣主体为紫檀制,由几部分组合而成,可以拆分;上部分仿古籍摆件,实际为双层小柜,上下双侧为抽屉可以拉开;花篮由各式玉石通过金属丝线组合而成,可以整体取下;匣式主体双门对开,浮雕海水龙纹,龙头相向,下方仿书籍部分为抽屉;左右两侧一面为“洞石牡丹”寓意长寿、富贵,另一面为梅花和兰花,有高洁之意;此件宝匣制作巧妙,颇有意趣。

图片明 《素园石谱》 中国园林博物馆藏

《素园石谱》为林有麟辑,一函四册,日本大正十三年(1924)《图本从刊》刻本。收录名石一百零二种,计二百四十九幅大小版画,图文并茂,为迄今传世最早、篇幅最宏的画石谱录,是明代赏石理论与实践全面、高度的概括。该书为日本著名美术史学家大村西崖 1923 年发起校勘、刻印的《图书丛刊》中的一部,前刊吴昌硕八十岁时题语。全书刊印精良,为当时业界所称颂,是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的重要文献。

2、展诗应律 观风娱情

园林与戏曲同为士人阶层雅文化的具体形式,细腻绵邈、婉转悠扬的昆曲从江南园林山水中孕育而出,成为最契合原理的幽雅意境。京剧形成于北方,集昆曲及各地剧种精华而成,与昆曲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帝王、文人借助戏曲抒发理想情怀,影响着戏曲的内在意蕴和形式体系,促成了园林与戏曲的美妙之缘

清 月白妆花纱彩云金龙纹女蟒 故宫博物院藏

蟒,戏曲舞台帝王将相及其眷属等身份高贵者通用的礼服。此蟒齐肩圆领,大襟右衽,宽身阔袖,长至膝下。衬粉红色连云纹暗花纱里。领前后饰过肩大龙各一,两袖后饰行龙各一,下幅前后饰升龙各二,下为海水江崖纹。八宝、四合如意云等辅衬纹样布满周身。衬里墨印“南府外头学同乐园”、“长春”、“吉祥”等。据清宫《穿戴题纲》记载,开场戏《佛国赞扬》中观音即穿用白月蟒。

月白妆花纱彩云金龙纹女蟒纹样

图片清 “泥人张”塑宝黛读西厢像 颐和园藏

此泥塑主题为宝黛读西厢,取材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宝玉在桥边石头上看书时,黛玉正巧来此,好奇宝玉读书的内容接过来看的片段。原文两人所读之书为《会真记》,而泥塑中黛玉手持书籍封面为《第六才子书》,是清金圣叹“第六才子书”中的第六卷《西厢记》。

3、试泉煮茗 道性禅心

明清时期,文人雅士品茗是强调意境之美,尤为注重品茗修道环境的选择。或会于曲水瀑布之旁,或处于松竹之下、奇石假山之前。于园中烹茶论道,皓月清风,与天地共饮,别有一番意境。

图片清 青金石“御题翠云岩”山景 颐和园藏

青金石质,色泽鲜艳,颜色湛蓝。此件山景根据石料纹理走向雕琢成山形,山景之上浮雕山石、松柏。正面刻有乾隆为避暑山庄翠云岩所作御题诗《御题翠云岩》,诗文曰:“叶姿枝态锁层峰,织翠流青色正浓。习习天风拂岩落,人间烦署觅何从。”

图片清 青玉“御题碧峰馆”山子 常熟博物馆藏

青玉质,整块籽料随山子形雕琢而成。正面通体浮雕重山叠峦、古木苍松、亭台楼阁及流泉飞瀑,山间雕设人物三组五人,下端右方一童子探路在前,左方有持杖老者和抱琴童子相随于后,远处二位高士于阁前侃侃而谈。背向雕山崖险峻,峭壁上端设有松亭,上方有鹤俯翔于空中,另一只鹤单腿兀立于岩上,作回首状。其下端雕刻左羊右鹿二动物,间饰灵芝、平板小桥等图案。

山子正上面题乾隆为避暑山庄碧峰馆所作《碧峰馆》诗一首,为阴刻馆阁体,极为工整,诗为:“芸馆崔巍依碧峰,分明树背玉芙蓉,只疑阿那芸身处,应有佺乔炼药踪”。山水随形巧雕,设计巧妙,集绘画与雕刻为一体,体现了极高的技艺水平。

清 杨芝山款西园雅集图核雕 无锡博物院藏

杨芝山为清代晚期无锡著名核雕艺术家,此件核雕为杨芝山给友人“星槎四兄”所刻。胡桃果核质,外形呈椭圆球形,通体赭红色,中间有一纵贯孔,便于系挂。所刻画面随桃核外形起伏进行布局:两侧皱脊雕成树木花叶,取材“西园雅集”典故。在方寸之地共雕刻文人、侍女、书童等十九人,神态各异,堪称绝技。作者用刀洗练流畅,运用圆雕、镂雕等多种技法,将古树的盘结虬曲、松针的细密茂盛、人物的神情须眉刻画得惟妙惟肖,将西园盛景与人物活动交融在一起,充分表现了宋代文人向往的清幽仙境。

观展攻略

展览名称:园说Ⅴ——南北名园 和合竞秀

展览地点:颐和园博物馆、德和园扮戏楼展厅

展览时间:2023 年 9 月 26 日至 2024 年 1 月 7 日

展览梗概:此展览作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系列活动的子项目,以“南北名园”为选题,聚焦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和北京周边地区的古典名园,通过对江南私家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在地域环境、整体特征、造园理念、陈设工艺、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解读,展示古人对理想生活空间和丰富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追寻。

展览甄选展品 147 件/套,汇集了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等 20 家文博单位的精品。文物品类丰富,涵盖书画、玉器、瓷器、古籍、服饰、杂项等。

购票渠道:“颐和园官方在线购票”微信公众号(需购买联票)

图片 | 吴昊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