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需多方合力

言咏2023-11-17 11:07

言咏/文 教育部11月15日印发通知决定,组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实行“一体+片区”组织机制,根据地理区域分为5个片区。通知要求每学年对片区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一次评估。

今年4月,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标志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咨询委员会的组建,可以看作是对专项行动计划的落实。

这是对现实问题的回应。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频亮红灯,“儿童抑郁症”不再陌生。在北京一家顶级精神专科医院,儿童抑郁症门诊零点过后依然嘈杂,医生看完当天最后一个患者已凌晨两点。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等共同发布的《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整体比例的30%。

何以至此?按说,相比过去,这是在富足和安逸中成长的一代,但物质的丰沛并未带来精神的安定。

简单粗暴、一元视角的归因是片面的,毫无疑问,青少年心理健康困境背后是多重因素所致。除了环境因素,还有个体基因特质,否者无法解释,同样内卷的环境下,或者同样不良的家庭关系中,有的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却不会。还有研究表明,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双胞胎,如果一个得了抑郁症,另一个生病的风险也很高。

但讨论共性的环境因素仍然有助于我们拨开迷雾,找到有可能解决问题的那把钥匙。

首当其冲要反思的是教育。即便是最佛系的家庭,在家有读书郎之后,也能感受到教育的内卷和压力。一个必须承认的现实是,现在的孩子,负担比上一辈要沉重太多。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校内学习不再能满足家庭对教育的需求,课外班是“标配”。但课外班是一把双刃剑,它开阔了孩子的视野,也让他们失去很多放空的闲暇时光,现在的小学生,周末腾出完整的一天出去玩都是奢侈。但在心理治疗师看来,这种放空或者纯粹的玩耍对心理健康十分重要,一个孩子不能总是被推着往前走。

有人说,以前家长对孩子没这么关注,也不懂儿童心理学,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反而比现在少,这是为什么?是现在的孩子太玻璃心了吗?不是这样。一方面过去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没被看见,另一方面,我们的童年曾经拥有多得多的“留白”,消失的课间十分钟是个表象,背后是现在的孩子一直处于被盯着、被推着的状态。

那么,家长可否多一些定力,在课外班上做减法,不把孩子的时间排得那么满?学校可否多一些担当、家长可否对孩子间的打闹玩闹小磕碰多一些宽容,当发生校园磕碰摩擦时,有关部门能否执中公允而不是和稀泥,让我们合力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有人说,根子在教育制度。但很多时候,教育的问题不全在教育本身,它是折射社会状态的一面镜子,教育“卷”是因为整个社会都在“卷”,很多成年人生活中也没有“留白”。一个总在疲惫奔跑的成年人,是很难倾听和共情孩子情绪的,更谈不上心理支持,他们甚至自己的心理状态都暗礁连连。所以,在一些精神卫生专科医生看来,表象是孩子病了,背后可能是成年人“病”了。而撑不住的成年人身后,是紧绷的、飞速的、不得喘息、推崇功利不允许“无用”的社会。

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议题,实际上是整个社会面临问题的折射。我们不能单纯地苛责父母,说他们太焦虑、太严格、不懂爱,他们本身或许也需要帮助和支持。呵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多方合力。改变制度和改变社会状态是一个慢过程,但孩子的成长不能等,每一个个体不妨从自己能掌控的做起,从帮助自己的、身边的孩子做起。一个儿童心理治疗师给出了三个可行的建议:第一,每天让孩子拥有不少于20分钟的自由支配时间;第二,每周与孩子进行至少一次不少于20分钟的聊天,不是说教和打探,而是让孩子的喜怒哀乐来引领聊天,与他们悲喜相通;第三,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每天留给自己20分钟自我照顾时间,一个有自己心理空间的成年人,才能更好地引领和照护孩子。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评论版主编
武汉大学法文系毕业。08年入职机动记者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