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消费与外贸增速回升 国家统计局重申“不会出现通货紧缩”

田进2023-11-15 14:56

记者 田进 1-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9%,相比1-9月增速下滑0.2个百分点;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6%,相比9月提升了2.1个百分点;10月进出口3.54万亿元,月度增速由6月起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转为增长0.9%。

11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述1-10月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刘爱华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需求变化来看,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都是在持续恢复的。从货币条件看,广义货币保持较快增长,市场流动性总体合理充裕。基于这些因素判断,下阶段价格低位运行的状况将会逐步缓解,不会出现通货紧缩。

此前,在中国经济一季报、半年报以及8月宏观数据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均提出“中国经济不存在通缩现象,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

近期,多家机构提升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11月7日,IMF在对中国经济评估发布会上对2023年中国GDP增速预测从5%上调至5.4%,2024年的预测为4.6%;11月8日,中金展望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时提到,2024年名义GDP增速可能为6.3%左右,快于实际GDP增速(5%左右),也明显高于2023年的名义GDP增速(可能为4.7%左右)。

11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也表示,后几个月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持续显效、转型升级潜力持续释放、经营主体动力持续增强,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推动四季度经济持续稳定回升向好,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

刘爱华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从统计角度来讲,上年四季度的基数还比较低,有利于主要经济指标的同比增速的回升。也要看到,经济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国际上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因素仍然比较多,国内也面临有效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等挑战,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还要付出更多努力。

投资增长承压

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整体呈缓慢下滑趋势。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速为5.1%,上半年同比增速为3.8%,而1-10月下滑至2.9%。

从31省(区、市)的情况来看,前三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出现分化。其中,广东、江苏、山东、浙江这四大经济省份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数据。多个经济省份在发布投资数据时,都提到了重大项目在拉动投资增长方面发挥的作用。

与此同时,多个经济规模位于中后位置的省(区、市)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方面出现了负增长。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大幅度负增长的省(区、市)包括天津(-20.8%)、黑龙江(-16.6%)、广西(-13.2%)、云南(-8.8%)。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固定资产投资在中国经济中占据重要份额,也在近几年推动经济增长中被寄予厚望。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成为稳经济的重要抓手,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1%。

分领域看,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大幅度下降成为拖累固定资产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2022年,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25%,其中民间投资又占其约80%。而在2023年1-10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9%,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3%;1-10月,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5%,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1%。

2023年,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多项运行数据呈现大幅度、持续下滑的态势——自4月以来,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持续下跌;1-10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8%,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4.9%,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13.8%。

并且,绝大多数省(区、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前三季度仍处在负增长状态,降幅明显的有天津(-48.5%)、青海(-36.0%)、辽宁(-28.2%)等。只有个别省(区、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由负转正,在已公布数据的省份中,北京、上海、浙江在前三季度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正增长。

10月19日,四川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曾俊林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四川房地产与全国大势基本一致,处于调整阶段,政策效应仍需观察,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压力仍不容忽视。前三季度,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较上月扩大1.0个百分点,自年初以来连续8个月下降。从开发前置指标看,全省房地产施工面积降幅较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下阶段,随着经济不断恢复向好,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房地产市场表现值得期待。

10月18日,野村中国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多个与房地产相关的指标表明,尽管有所改善,但中国房地产行业仍处于深度收缩状态。8月中旬以来,在房地产信贷激增的背景下,政府层面在8月下旬启动了新一轮房地产宽松政策。然而,我们认为,仅靠降低抵押贷款利率、降低首付款比例和放松住房交易限制可能还不够。一线城市住房交易的温和增长可能会进一步挤压低线城市,许多私人开发商已经在这些城市陷入困境。

消费增速连续三月增长

2023年前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经历了“N”型增长,同比增速最高在4月达到了18.4%,此后快速滑落。从8月开始,同比增速再次缓慢提升,10月为同比增长7.6%。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8%,而2013—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50%。

而在2023年前三个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前三季度达8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成为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因素,比去年全年贡献率明显提升。而另外两大需求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29.8%、-13.0%。

年初,商务部将2023年定为“消费提振年”。在10月26日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今年以来,商务部组织开展“消费提振年”系列活动,出台促进汽车、家居消费等政策措施,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实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和县域商业三年行动,着力提振大宗消费,促进服务消费,拓展新型消费。未来消费的可持续恢复和增长有赖于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和消费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反映消费需求的一项重要指标,2023年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由上月同比持平转为同比下降0.2%,为年内第二次出现同比负增长。

11月9日,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发文解读称,10月份,受天气晴好农产品供应充足、节后消费需求回落等因素影响,CPI略有下降。从同比看,CPI下降0.2%,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降幅扩大。

刘爱华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CPI在当月回落,是有其季节性特征,还有结构性因素,核心CPI是保持平稳的。综合来看,目前物价总体还是比较平稳的。

11月9日,野村中国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与季节性因素相比,服务价格增长在9月份已经降至负值,10月份环比指数为-0.1%,这表明该行业被压抑的需求的释放继续放缓。总体而言,最新的通胀数据表明,尽管在夏季有企稳迹象,但10月份的增长势头依然疲软。展望未来,预计11月CPI同比涨幅仍为负0.1%,仅略高于10月。

展望接下来的消费趋势,刘爱华表示,一方面要看到目前居民消费潜力仍然受到一些制约,主要是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持续恢复,就业形势的不断改善,市场供给的稳步提升和优化,加上促消费政策的发力显效,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基础将不断巩固。

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共享与发展院长李实表示:“过去二十余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更多依赖于经济增长。而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确实面临诸多压力,提高居民收入存在很多阻碍。在不提高收入的情况下,很难去刺激消费。因此,提升居民收入还是要回到源头: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

从居民就业和收入预期来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未来消费的恢复增长也有隐忧。“现在,需求进一步恢复的基础亟待加强,或者说,需求收缩的问题仍然比较明显。需求收缩会使企业生产、信心受到持续的制约。需求收缩也是中国经济增速近些年来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为此,张立群建议要抓住需求收缩的突出矛盾,综合施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着力加大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特别是要发挥好政府投资对企业投资、全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

进出口增速时隔四月转正

今年以来,全球贸易的弱复苏已成为多个经济体面临的共同挑战。

4月5日,世界贸易组织还预计2023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增长率为1.7%,但在10月5日,世界贸易组织将此预测直接下调至0.8%,明显低于过去12年2.6%的平均水平。总体上,上半年全球出口额下降4.6%,其中,一季度下降1.3%、二季度下降7.8%。

10月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也发表讲话称,尽管全球经济从过去几年的严重冲击中持续复苏,但复苏进程缓慢而不均衡。当前全球增长的步伐仍然十分缓慢,远低于疫情暴发前20年3.8%的平均水平,中期增长前景也已进一步减弱。

世界贸易的低迷也让中国的出口在近几月面临较大压力,5-9月,中国出口增速经历了连续的同比负增长。

但在10月,外贸月度、累计增速双双转正——2023年前10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4.32万亿元,累计增速由前三季度同比微降0.2%转为增长0.03%;其中,10月当月,进出口3.54万亿元,月度增速由6月起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转为增长0.9%。

对于增速转正的原因,11月7日,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在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的大环境下,中国外贸运行稳中有进,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带动10月当月进出口同比增长。

除此之外,四季度外贸的持续增长仍有诸多积极信号。中国海关贸易景气统计调查最新结果显示,对未来进口、出口表示乐观的企业占比提升,中国外贸向好发展态势进一步显现。

在国际市场方面,中国自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进口增长。前10个月,中国对欧盟、美国和日本进出口分别同比下降1.6%、下降7.6%和下降6.5%。其中,自欧盟和美国进口分别增长5.1%和0.2%。

11月2日,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束珏婷表示,今年前9个月,中国吸引外资规模同比下降,但仍处于近10年同期较高水平。特别是新设外资企业数量较快增长,印证了外商长期在华投资热度不减,我们对吸收外资长期向好发展有信心。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国资新闻部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以及人社部相关产业政策。擅长细节深度写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