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tiva发布《2023年全球生物制药弹性指数》 以本土化助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弯道超车

沈建缘2023-11-11 21:32

沈建缘/文

刚刚结束的第六届进博会期间,丹纳赫集团旗下生命科学技术服务提供商Cytiva(思拓凡)发布了《2023年全球生物制药弹性指数》,从供应链弹性、制造敏捷性、研发生态、人才储备以及政策法规五个维度,评估全球生物制药产业的趋势与挑战。

调查显示,2023年全球生物制药弹性总体上有所减弱,从2021年的6.6分降至6.08分。在综合指数表现中,中国是参与调研的非发达国家中得分最高的国家,其中供应链弹性和生产敏捷性表现尤为亮眼,分别超过北美和欧洲,但在人才储备、研发生态系统等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中国生物制药供应链弹性超过北美,在新型疗法领域展现出很强的适应性;生物制药生产敏捷性超过欧洲,过半受访者正在加大对数智化技术的投资。

与此同时,受益于数字化基建与工业4.0,83%的中国受访生物制药高管认为,中国在使用先进数字化技术方面相当或非常高效;强大的本土生物制药供应链也使79%的中国受访者相信,在推出细胞与基因疗法方面,中国具备很强的适应性;与此同时,行业的转型与发展对人才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找到满足GMP标准的制造人才、供应链人才和研发人才,是中国生物制药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Cytiva前身是GE医疗生命科学事业部。2020年,丹纳赫完成对GE生命科学业务收购,将新业务部门单独成立运营公司,取名为Cytiva(思拓凡)。

作为生物技术开发者和制造商,Cytiva专注于生物药物、细胞和基因疗法以及以mRNA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技术的研究,提升药物研发和生物工艺的能力、速度、效率和灵活性,为惠及全球患者开发和生产变革性药物和疗法。

加速中国市场本土化进程是Cytiva全球的战略重点之一。Cytiva中国总裁周敏涛表示,“无论中国还是世界,未来十年一定是创新药的大发展的十年,创新药研发时间很长、风险大,需要行业各界努力形成生态,支持创新药从实验室最后走到商业化。中国在研发生态方面,无论是人才、基础设施、投入、生态等方面跟全球相比仍有差距,也意味着我们仍有更多的路要走。”

面对中国市场对个性化和先进的生物治疗药物需求的不断增长。2006年,Cytiva 首次将 Fast Trak 生物工艺开发与人才培训业务引入中国。2022年第五届进博会期间,Cytiva宣布在华增资6000万元人民币,在上海生物工艺中心的基础上打造中国科创中心。今年9月,中国科创中心已在浦东张江落成,聚合了八大功能,其中亚洲最大生物医药人才培训基地与思拓凡(Cytiva)全球领先水平保持一致,每年为行业输送2000人次的专业培训,覆盖生物制药的全流程。

据了解,刚刚落地的Cytiva中国科创中心已经加入浦东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未来可以从生物工艺的研发和生产各环节赋能更多中国小企业。中国科创中心专门成立了新型疗法的孵化中心,针对病毒载体、mRNA、小核酸、质粒、细胞治疗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还设置了Cytiva全球的第一个数字化远程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稳定生产、减少宕机。目前,通过数字化远程服务,客户只需要戴上AR/VR眼镜,即可获得远程指导解决现场问题,减少宕机时间,实现降本增效。

本届进博会期间,Cytiva展示了两款基因治疗相关创新产品:基因药物递送系统生产平台NanoAssemblr和针对病毒载体的一次性层析系统ÄKTA ready 450。“我们的使命是推动未见技术,加速非凡疗法,我们希望能够让新疗法更快地进入市场。这两款产品加大了自动化,加大了安全性,可以大大加快生产制造速度。” 周敏涛说。

基于Cytiva发布的《2023年全球生物制药弹性指数》调查报告,接下来,Cytiva将进一步加强在中国的本土化。周敏涛表示,“虽然Cytiva在中国已经有了两个生产制造基地,但目前大量产品仍依赖进口,未来,我们希望推出更多关键产品在中国进行本土制造。实现本土制造、本土供应链、本土创新和本土商业化的商业闭环,真正作为本土化企业融入创新生态。”

他指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新疗法上完全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Cytiva要做的就是提供新疗法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专注于打通产品技术与产业化落地之间的壁垒,解决本土化新产品设计中的痛点,实现客户需求、研发、生产的本土化闭环,助力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创新发展。 


商业观察研究部主编
关注科技、商业、互联网及跨国公司在华业务。擅长高端人物访谈,跨国企业深度报道和独家采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