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 作者 宋燕
西安博物馆藏隋代菩萨像
“那些佛像有时表现坚定自信;有时表现安详幸福;有时流露愉悦;有时在眸间唇角带着微笑;有时好像浸在不可测度的沉思中,无论外部的表情如何,人们都可以看出静穆与内在的谐和。”
——这是瑞典汉学家喜仁龙在他的《五-十四世纪中国雕刻》一书中对中国石窟、佛寺中的佛造像的描述。一千多年来,中国民间的艺术家们通过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造型秩序,为雕塑赋予了精神上的价值,抚慰了每一个看到佛像的人的心。
这也是《造像之美——从犍陀罗到龙兴寺的佛造像艺术》一书今年一出版就印刷两次的社会心理背景。
以中国石窟寺佛像为主要内容的《造像之美》,用大量精美的佛造像图片带给读者视觉震撼,这些图片,来源于两位编者多年来对各大石窟、佛寺及博物馆的走访。
看过了这么多的石窟和佛像,他们会推荐哪些呢?《造像之美》的编者王凯按照佛造像艺术东传的时间线,为我们推荐了最值得看的几个石窟。
前传:中国佛造像艺术的由来
佛教最初产生的时候是没有造像的,因为原始佛教不允许偶像崇拜。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统一了希腊,占领了波斯、埃及,打到了印度,在东征西战的过程中,一直有工匠跟随,为军队做建设工作。当他们到达印度的健陀罗和马图拉等地区,也就是以新都库什山脉和白沙瓦河谷、斯瓦克河谷为核心的范围内,希腊的雕塑艺术影响了当地的佛教徒,由此催生了最早的佛造像。它结束了佛教有形无相的时代,改变了佛教传播和佛教艺术发展的路径。
由于受希腊雕塑艺术影响,健陀罗时代的佛造像有着很鲜明的欧洲人特征,高鼻深目、自来卷的卷发、穿着希腊风格的通肩式大衣。当佛造像艺术通过西域传进中国的时候,这些特征也影响了早期的石窟艺术。
释迦立像,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出土,日本美秀美术馆藏
佛教向外传播有大致三条线路,一条是从印度的南部走海路,向东南亚方向,最后发展成现在的小乘佛教。另一条是从印度的东部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入到西藏地区,最终成为现在的藏传密宗佛教。还有一条线路就是沿印度的西北部向北,经过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传到华夏中原地带,最终在华夏中原形成了汉传大乘佛教,并从中国传到日本和韩国。而中国石窟寺佛造像,就是印度佛造像艺术沿着第三条路逐渐东传,并在传播过程中与当地的文化融合,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独特风格。
第一站:克孜尔千佛洞
——最早的石窟寺
看点:对比强烈的用色
新疆拜城克兹尔镇有一处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石窟寺,叫克兹尔石窟,是古老的龟兹文化遗址,据今天有 1400 年以上的历史。克兹尔石窟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壁画,都是用菱形排列的方式描绘的,每一个菱形中间是一个小的佛祖,叫千佛图。菱形是用山形或花瓣形的曲线描绘的,用石青、石绿、赭石、黑白这种对比极强的颜色,虽已过去了一千多年,也极其震撼,有点现代设计的感觉。在这里出现了中国境内最早的中心塔柱窟的形式,即主尊佛的两侧分别开凿两个拱形的小门,两门用环形的甬道连通,甬道的上面也都是精美的壁画。这种甬道就是古印度时期环塔礼拜的佛教仪式,可见这个地方受到的印度的影响。
第二站:天梯山石窟
——中国石窟艺术的奠基者
看点:裸露上身的菩萨
公元 421 年,匈奴的一个酋长叫沮渠蒙逊占领了姑臧,也就是现在的甘肃武威,建立了北凉国。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史书记载他在凉州以南百里的地方建了一尊一丈六尺高的佛像,为他的母亲祈福,还开凿了一些石窟,成为了凉州地区很重要的一个佛教场所。
据上世纪 50 年代专家考证,沮渠蒙逊开凿的就是天梯山石窟最早的三个窟:第一窟,第四窟和第 18 窟,都是典型的中心塔柱形。这个石窟仅保留下来几平方米北凉时期的壁画,壁画里的佛像可以看到明显的健陀罗风格,比如菩萨都会裸露上身。
除了天梯山石窟,在河西走廊一带还陆续还发现了张掖的金塔寺石窟和酒泉的文殊山石窟,成为佛造像艺术从西域传到华夏的最早依据,这种被考古学家称为“凉州模式”的石窟开凿方式,影响此后上千年。
各时期飞天样式
第三站:云冈石窟
——石窟开凿的辉煌时期
看点:云冈一期,皇帝的样貌;云冈二期,褒衣博带
石窟造像艺术传入中国的时期,正是我国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一个战乱频仍,生死无定的时间段。公元 386 年,鲜卑人拓跋氏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定都平成,也就是今天的大同。他们把其他地区的人口、工匠、财富全部集中到了平城,开启一个石窟寺建造的辉煌时刻,这就是云冈石窟。
在北魏灭了北凉,把凉州的工匠和高僧大德迁往平城的队伍中,有一个重要的僧人叫昙耀,他成为了云冈石窟的谋划和设计者。在他主持期间,云冈石窟开凿了第一期,也就是现在的第 16 窟到第 20 窟,被称为昙耀五窟。其中第 20、19、18 窟中的主尊佛分别代表了之前的北魏君主拓跋圭、拓跋嗣和拓跋焘;第 17 窟中还未成佛的弥勒菩萨代表了没有继承皇位就去世的拓跋晃;第 16 窟的如来立佛代表开凿时的当朝皇帝拓跋濬。
云冈第 19 窟主尊佛
将皇帝的形象创作为主佛,是云冈石窟开创的一个新的传统,从此,中国的佛教成为封建帝王不可或缺的政治工具,与王朝的统治者们紧密的连接在了一起。
云冈石窟的第二期大约开凿于 465 年到 494 年,也就是献文帝和孝文帝的时期。这时期开凿的洞窟有皇家的权力支持,有丰厚的资金保障,又聚集了全国最高水平技术工匠,洞窟规模庞大,雕饰繁缛,装饰极其华丽精美。这时期开凿的洞窟有几个特点,一是当时临朝称治的冯太后与献文帝和之后的孝文帝共同执政,被称为二圣,所以洞窟开凿也多采用双窟的形式; 二是双窟前有一座高耸的佛塔或石雕的窟门,好像一组廊柱一样;三是大部分洞窟由前室和后室组成,中间耸立着一座四面雕有佛像的中心塔柱,信徒们可以环绕它做礼拜,这继承了龟兹和凉州的石窟建造模式,但又不是完全的复制,已经有了诸多创新;四是菩萨的衣着有了很大的改变,新疆、凉州地区的衣着大都自健陀罗风格的衣着演变而来,为通肩或袒露右肩式的大衣,但云冈时期却出现了大量双肩下垂、大袖宽袍的汉式服装,这种服饰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褒衣博带”。
云冈第 18 窟胁侍菩萨
第四站:龙门石窟
——“天下第一窟”之所在
看点:“拥挤”的石窟
公元 493 年 8 月,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的绝大部分工匠、经济和人力都随之南迁,云冈石窟逐渐没落。孝文帝决定在龙门一带再造云冈的千佛之境,他为嫡祖母冯太后修建了龙门石窟的第一个窟,叫古阳洞。
今天能看到的古阳洞,小小的洞窟里边雕凿了 1000 多龛佛像,800 多处题记,从北魏一直到满清都有雕凿,从石壁到洞顶全部雕满,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窟”。
他的儿子宣武帝开凿了北魏的第二个洞窟,宾阳洞。这个洞耗费了极大的人力和物力,花了 24 年时间,动用了 80 万民工,只完成了宾阳中洞,而宾阳南洞和宾阳北洞都是在 100 多年后隋唐时期完成的。
宾阳中洞
从龙门石窟发现的题记和敦煌石窟发现的文物都表明,开凿敦煌石窟的工匠和管理者,很有可能来自于云冈和龙门,他们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和审美,叠加上当地人和后世的文化,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面貌。
第五站:麦积山石窟
——爱情的见证
看点:东方的微笑
甘肃麦积山石窟被称为东方雕塑馆,这里有一尊造像被称为“东方的微笑”,它的背后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公元 535 年,没落的北魏被两个权臣瓜分,分为东魏和西魏。西魏的傀儡皇帝为元宝炬。元宝炬皇后叫乙弗氏,容貌俏丽,性格温柔,16 岁时嫁给了元宝炬,就深得元宝炬的喜爱。
当时的西魏不够强盛,北方游牧民族柔然屡犯边界,为了缓解边患,在宇文泰的安排下,元宝炬废掉了皇后乙弗氏,再娶了柔然公主郁久闾氏。乙弗氏被送到了秦州出家,也就是现在的天水。元宝炬对乙弗氏念念不忘,偷偷给乙弗氏传书,让她等着自己找机会把她接回来。这封信落到了柔然人手中,成为柔然发兵入侵的一个借口。为了避免战争,元宝炬只好把乙弗氏赐死,葬在了麦积山石窟,葬她的这个窟就是 43 窟。元宝炬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遵循父亲的遗愿,把乙弗氏从 43 窟迁出,迁到了元宝炬的永陵,夫妻合葬。而在 43 窟旁边的 44 窟中,主尊佛像就是按照乙弗氏的面容雕塑的,被称为东方微笑的,就是这一尊。
麦积山石窟第 44 窟主尊佛
第六站:响堂山石窟
——北齐皇家石窟
看点:曹衣出水
在元宝炬被宇文氏控制时,东魏被高氏控制,并在不久后完成了政权转让,变成了北齐。高氏家族是武人出身,但同时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在邺城(今邯郸)的鼓山建造了北响堂石窟,吸收了很多像忍冬、火焰纹这样的异族宗教元素。
北响堂石窟规模最大的一个窟的叫大象窟,据《资质通鉴》的记载,这里葬着东魏创始人高欢的灵柩。书中称高欢死后,他的长子高澄密不发丧,一边在首都邺城建了一座豪华墓葬,一边在鼓山偷偷开凿了皇家石窟,他将高欢的衣冠葬入了邺城的墓葬,而将真正的棺椁放进了大象窟。大象窟至少有六七层楼高,也是中心塔柱形的,三壁都有菩萨,后面是一个甬道。
为了保守秘密,避免后人盗墓,高澄把所有参与开凿的工匠全部杀掉。但有一个工匠事先把这个事情告诉了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就成为了唯一知道这个秘密的人。北齐建国只有 27 年,在北齐灭亡后,这个儿子就带着人到了大象窟,把高欢的陪葬品一抢而尽。现在去大象窟还可以看到,四壁顶端的小龛有三处是有菩萨坐像的,只有左数第三个是空的。
从响堂山石窟明显能看出,北齐时期的造像跟北魏、东魏时期的造像有巨大差别。它把带背屏的佛像形式改变为通体的圆雕,佛像的服饰又回到健陀罗时期的通肩大衣,却没有健陀罗的明显褶皱,而采用了当时南方画家曹仲达的“曹衣出水”艺术风格,就像佛像穿着轻薄的纱从水中而出,衣服紧贴身体。佛像开脸的雕刻更趋向于我们身边的人,看到了会很亲切,有点触动心灵的那样的一个感动。
青州博物馆藏北齐佛立像
从克孜尔到响堂山,每一个传播节点,都与当时王朝的统治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有了他们的支持,石窟寺才会不计成本、不遗余力的去开凿;有了这些不遗余力、不计成本的开凿,才有了这些眩目的风格流变。
图片 | 《造像之美》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