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等教育升学与就业探索峰会观察:留学生如何选择学校 如何就业

李静2023-11-08 22:15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记者 李静 面对国内的应届生逐年增长趋势,以及新经济环境下的就业情况,学生的未来升学与就业方向是否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和出路?

11月7日,在U.S. News Global Education和英国文化教育协会雅思考试主办方联合举办的 “2024新起点新旅程——开启从升学到就业成功的全新旅程”的国际高等教育升学与就业探索峰会上,来自英美高等教育学府、国内外高等教育行业专家、跨国企业品牌方代表等近500位业界人士进行了探讨。

雅思考试(IELTS)官方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考试业务发展总监余菁维表示,中国学生在选择国际教育方面有几点关键因素,教学质量和学术质量是他们在选择国际教育时首要考虑的因素。“中国学生非常注重海外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品牌,他们希望在海外获得更高质量的学术体验,从而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未来科研能力。”

其次,中国学生希望通过求学经历获得不同的文化体验,为未来的国际化职业发展打下基础。他们也认识到跨文化适应能力对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会在准备国际教育的过程中提前做好学术准备和适应当地文化的准备。

余菁维表示,所以,通过调研和跟踪发现,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国际教育的初衷及其背后的原因方面没有发生变化,国内家长依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国际化人才。

在峰会上,实习僧首次联合U.S. News Global Education发布的《美国留学白皮书》(以下简称“报告”)也印证了上述观点。该报告显示,疫情前,中国赴美本科生总量基本稳定在37,000左右,而20/21疫情年份,受到各种限制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总体入读的新生本科生体量大幅下降。不过,21/22年开始,新生本科生数量逐步回升。

在留学目的地选择上,中国仍然是美国最大生源地。2021-2022学年留美国际学生人数达948,519人,其中中国内地留学生为290,086人,占留美国际生总数的30.6%,这是中国内地连续第13年成为美国国际生最大生源地。从学位构成来看,根据《2022美国门户开放报告》(Open  Doors 2022),中国内地留学生赴美读本科学位的人数为109,492,占中国内地赴美留学生总数的37.7%。

在留学生对美国大学的专业选择上,商业/经济类(80,334人)和以计算机(74,754人)为代表的工程类专业依然是海外留学生选择最多的两大类专业。

随着不同学习阶段就读人数的上升,一些美国名校也在提高它们的录取标准。针对此现象,报告建议,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非常多样化,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色和优势。单纯地根据综合排名来选择学校,可能会错过了一些在专业领域有卓越表现的学校。专业排名更能反映出学校在某一学科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和就业前景等方面的优势。对于部分综合排名位于腰部的学校来说,其某些专业领域的学科排名可能拥有在全美更高的地位,甚至超过名校。这样的学校更值得学生和家长的选择,因为它们能够提供更专业、更适合、更有前途的教育。

与此同时,对于近期社交媒体频频提及“海归光环”正在失效等言论,实习僧CEO曾舒煜(Rocky Zeng)认为,海外留学生仍然具备一些明显的优势。“首先,他们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无论是出国旅行还是学习,他们能够更快地融入新的环境。其次,从学习能力的角度看,海外留学生在经历了不同的学习压力后,通常会具备较好的学习能力。”

“当然,海外留学生也有一定的短板。例如就业意识虽然存在,但由于在海外的学习压力更大,留学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积累实践经验。很多留学生可能只有理论上的知识,而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对此,曾舒煜建议,留学生在海外学习期间应该尽可能地寻找实习机会,或者利用假期时间在国内或海外进行实习。

曾舒煜也观察到,不同的企业在招聘时对海外留学生的偏好也不同。“目前,外企和一些出海的民营企业比较倾向于招聘海外留学生。从留学生的就业倾向来看,近年来,外企和国央企受到了更多海外留学生的青睐,而留学生对民营企业和互联网大厂则有所降温,这可能受到当前经济环境和就业稳定性需求的影响。”

曾舒煜称,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每隔三到五年就会出现一波新的趋势。2000年至2005年左右,电信运营商成为了当时的热门行业。随后,从2005年至2015年,快销品类中宝洁等外企开始崛起。到了2012-2013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兴起又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而最近三年,在互联网大厂缩减规模的同时,新能源行业开始崭露头角,特别是今年智能制造领域如芯片等国家重点产业成为了焦点。

因此,他建议,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选择一个未来十年内有发展前景的行业至关重要。同时,也要努力进入这个行业内的第一梯队公司,并争取成为公司的核心岗位员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实现个人职业成长。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教育、财经领域。新闻线索请联系lijing@eeo.com.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