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铃 11月3日,在经济观察报联合蔻德罕见病中心举办的【国药维新】系列沙龙之“追问罕见病”主题沙龙上,赛诺菲(中国)公共事务负责人郭晓丹谈到,要考虑给企业合理的回报,企业才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更多罕见病药物的研发中。
郭晓丹表示,希望能有一个从中央层面的罕见病专项保障基金,再加上患者援助、社会保障和慈善力量,大家坐在一起,共同把机制建立起来,形成多层次医疗保障。
以下为郭晓丹发言内容节选:
企业去开发或引入一个药品,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罕见病目录》带给产业界最大的感受和鼓励是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的建立,一方面给患者的就医渠道带来了新选择,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积累流行病学数据、了解罕见病临床诊疗和医疗保障现状,为未来对罕见病人群进行选择性干预、临床诊疗、医疗保障、用药可及性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录发布后,国家药监局从审评审批、临床研发的角度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罕见病的支持政策和指南,还发布了三批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一半以上是罕见病药物,有37个是目录内药品,20多个已经在中国上市。很多地方医保部门也开始对罕见病的支付进行创新探索,部分地方已经把一些罕见病药物纳入保障。另外,国家还出台了系列鼓励罕见病药物研发和使用的税收鼓励政策,如税务总局、财政部、海关和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了三批罕见病和抗癌药减税清单,减少罕见病药物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关于《罕见病目录》的出台会不会意味着国家更鼓励研发目录内的药品,对目录外药品的创新激励会少一些,关注度会低一些,我觉得这些都是存在的。但毕竟在目前的条件下,目录的出台还是有很大进步,是有里程碑意义的。未来,我们也期待通过两批目录的实践,积累更多的流行病学数据,能够给罕见病官方定义,也期待罕见病立法,建立一个国家层面的系统化解决机制,高水平立法护航罕见病事业高质量发展。
我特别赞同王震主任提到的个人自付封顶。现在中国很多罕见病患者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个人自付比例。解决个人自付的上限问题,对于解决罕见病的用药可及非常重要。
目前,中国大概有90%的罕见病是无法治疗的。这些患者可能面临诊断困难,或虽确诊,但全球无药可治。抑或是国外有药,但国内无药,或国内有药,但绝大部分患者人数极少的高值罕见病药品尚未纳入国家医保,有药而不可及。或者即使进入医保,也可能难以快速落地。
70%以上罕见病跟基因有关,其中接近70%在儿童期发病,所以大部分罕见病患者可能需要终身用药。即使医保给了报销额度,但如果终身用药,个人的医疗负担也很重。
对于罕见病尤其是超罕病来说,企业开发药品的成本非常高,而且还要投入大量的成本用于把这些病诊断、筛查出来。药品定价时,分子很大,分母极小,自然价格就会非常高,单独用市场定价机制企业很难收回成本。
我们要考虑给企业合理的回报,它才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更多罕见病药物的研发中。针对超罕药物,需要探索创新支付机制。我们希望聚焦大家的智慧,能有一个从中央层面的罕见病专项保障基金,再加上患者援助、社会保障和慈善力量,大家坐在一起,共同把机制建立起来,形成多层次医疗保障。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