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老盈盈 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世界经济正越来越趋于向东或者向南寻找未来的机会和增长的故事。世界的东方与南方,拥有多元文化,以及50亿人口,在过去的西方叙事角度下,这些地区和文明的创新故事、技术发展、人文关切、发展机遇并没有被充分地表达和展现。
11月6日,维世资管执行董事长、“超级桥”理事会联合创始人徐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欧美市场之外,一些地区有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和发展前景,比如中东地区,国内企业可以运用多年构建和沉淀的技术能力赋能这些地区的产业能力。
徐莹认为,在新的全球政经情势下,国内企业应该思考一些突围的新路径,寻求新的增长点,虽然中东地区目前存在军事冲突,但中东要进行经济转型和成为世界桥梁的决心是不变的,这能给中国企业带来很多机会。
在徐莹看来,未来几十年里,作为一个以传统能源为支柱产业的地区,中东最大的行业就是上游的能源行业,他们有相当强的意愿和动力实现能源转型,也包括产业多元化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中东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的很多产业例如数据基础设施、新能源技术、储能转换、物流供应链、新材料等产业都有相当大的需求。相关的中国企业都是工业制造里的龙头企业,它们的能力正是中东市场所需要的。
她认为,用中国能力赋能中东地区工业化的发展,从而承接全球产业链转移过程中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是数字基础设施,包括电信基础设施、云数据中心、设备和云之间的边缘计算环节,及智慧政务等。比如,阿联酋的出入境通关、海关检验、旅游设施的身份检验数字化程度非常高,它们的前端是应用、硬件,背后都需要数字技术设施和算力的支持。
其次则是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比如,中东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节能减排。由于中东的地域特点,光照非常强烈,如果全天都大规模开空调,能耗相当大,那么,能不能通过一些感光涂料的技术,使得楼宇大幅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呢?因此高环保性能的新材料企业在那里会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另外还有储能,中东地区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如果不储能的话,能源就会浪费掉,一些储能的企业也适合在中东落地和发展。
徐莹认为,中国企业出海中东目前还处在比较早期的阶段,对企业来说,要么适应当地的需求,要么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阶段。一些对能源成本比较敏感,对劳工的技术能力要求不太高,自动化程度比较高,供应链不太长的制造业,就适合在中东落地。
那么,中国企业出海中东,又会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呢?徐莹表示,首先在文化方面,要尊重和理解伊斯兰文明,比如对酒的态度。其次,中东有不少印度和巴基斯坦人,文化比较多元,对此也要给予充分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另外对市场准入的理解,因为它有很多不同的自贸区,不同的自贸区有不同的功能,比如金融自贸区、港口自贸区、物流自贸区,企业要根据自己业态和需求,去对不同自贸区所提供的便利政策和限制有充分的调研。
徐莹建议称,虽然中东的经济体量不太大,但中国企业可以抱着一个开放的态度,把它作为一个进入印度、南亚、非洲和欧洲市场的中转地。由于非洲对数字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设施的需求也非常大,另外阿联酋和印度、越南、欧洲很多国家都有自贸协定,所以她认为,一些想要进入印度、南亚或者欧洲市场的企业,在综合成本结构相匹配的情况下可以先考虑进入中东市场。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