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主任
姚奕,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银行研究中心主任
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公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资本新规”),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规则,推动银行强化风险管理水平,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与2月18日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吸收采纳了业界提出的各种建议,结合相关业务风险特征,进一步校准部分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优化个别表外业务适用的信用转换系数,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充分体现“脱虚向实,择优弃劣”的监管导向。同时细化完善规则表述,使规则更易于理解和执行。另外,总局还制定了配套政策文件,明确过渡期安排,确保实施工作稳妥有序。
“资本新规”的落地,是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指示的重要举措,也是引导银行业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预计将经济、金融的长期稳健发展以及银行业务发展理念和结构优化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
此次正式发布的“资本新规”以国际监管改革成果(《巴塞尔III:后危机改革的最终方案》)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全面完善了资本监管制度。在第一支柱资本计量规则方面进行了重大改动,增强了标准法的风险敏感度,提升了银行间资本比率的可比性。
“资本新规”相比现行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对银行进行了分档,实施差异化的资本监管要求。第一档银行全面对标巴塞尔协议国际标准,严格执行高标准,并全面实施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第二档银行的资本计量规则做了部分简化,更符合中小银行的现实情况;第三档银行包括大部分小型农商行和村镇银行,“资本新规”大幅度降低针对这个档次银行的资本监管要求,极大地简化了他们的合规成本和难度,引导其聚焦县域和小微金融服务,但同时,作为金融机构需要坚守的风险底线是不能放松的,“资本新规”对所有的银行持有的资本质量标准(即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部分)是一致的,并且也要求第三档银行也执行简化的风险评估、资本规划、压力测试和监测报告程序,这也从根本上避免了类似硅谷银行这样的案例在国内发生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计量方面,权重法的分类维度得到极大丰富,正文中出现的风险权重多达24个,几乎涵盖了从0%到1250%的主要整数权重值,方法的精细度、风险区分度大大提高。如,针对房地产风险暴露中的抵押贷款,依据房产类型、还款来源、贷款价值比(LTV),设置多档风险权重。与之相反的是,内部评级法的适用范围反而受到限制,比如规定股权投资不得采用内部评级法,金融机构和大企业风险暴露不得采用内部评级高级法等。另外,对一些风险参数的监管值进行了调整,违约概率PD调高,违约损失率LGD调低,而资本底线得到放宽,设定永久的资本底线72.5%,替代现行80%的并行资本底线,预计会起到节省资本的作用。总体来说,信用风险资本计量规则的调整体现出提高可比性的核心原则,两种方法在暴露分类、违约定义、缓释管理等多个维度上得到统一,两者计量结果的可比性显著提高。
市场风险计量方面,相关规则改动幅度较大。其中,市场风险设计了全新的标准法,风险敏感度大大提高,但实施难度也同步增加,对银行的实施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时保留现行标准法,以满足小银行简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需要,但方法中引入惩罚系数,使得资本要求相比现行方法至少提高20%-30%。市场风险模块还引入全新的内部模型法,放弃基于VaR计量资本要求的规则,而引入预期尾部损失(ES)的概念,更加关注尾部风险,使得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更为审慎。
操作风险计量方面,除了仅保留基本指标法供第二、第三档银行简单计算操作风险资本要求以外,现行办法中的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都被废除,“资本新规”中重新设计了全新的操作风险标准法,该方法下的资本要求不仅和银行的业务收入规模有关,还和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高低密切相关(以过去十年操作风险年均历史损失金额作为标准)。新的标准法对于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计量更合理更敏感。
作为行业监管的基础性制度,“资本新规”的实施对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首先,“资本新规”实施,是引导银行业“脱虚向实,择优弃劣”的重要指挥棒。在我国实体经济依然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背景下,银行承担着传导货币政策和宏观财政政策的重要作用,对扶持实体经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资本新规”通过调节一些重要的监管资本参数进一步引导银行脱虚向实,将资金投放向支持实体经济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银行要坚持自主经营、自主风控的原则,不仅要能把“坏客户”抓出来,也要具备客户分层分级的能力,将自身承担的风险和所获收益相匹配,平衡好支持实体经济和满足股东回报要求之间的关系。“资本新规”通过对不同维度属性客户的差异化风险权重设置起到择优弃劣的导向作用。
其次,“资本新规”实施是银行业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的契机。巴塞尔委员会2023年10月份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对近期的银行危机进行了原因总结,分析结论表明,银行的风险成因多种多样,银行的稳健经营绝非仅仅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即可,而是需要一套相互配合的系统化监管体系来满足,在一次次的银行危机教训下,监管体系得到持续完善,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得到持续提升,从而达到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的监管目标。此次“资本新规”的发布正当其时,新规中对于压力测试的强化要求和第三支柱的详尽披露规定将会积极推动国内银行业新一轮风险管理能力升级,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总体上看,鉴于“资本新规”的实施是一项牵动整个银行业的大工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此进行了慎重的测算和参数调节,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确保”资本新规“的平稳实施,尽可能减小对银行业的影响冲击,从整体来看,不会对目前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造成大的影响。但具体到各家银行,影响的差异还是客观存在。从长期来看,“资本新规“的实施将使银行更注重资本约束,调整和优化资产结构,重塑业务发展模式,走轻资产经营轻资本消耗的路线将会成为银行业发展的主流。
一是在业务策略和风险战略层面。商业银行应前瞻性地考虑资本新规实施的主要影响,在组合管理、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中提前做出安排,推动向“轻资本、精细化”的发展模式转变。从国际银行实践看,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实施将深远影响商业银行授信和组合管理策略,提前做好准备的银行,能够占得先机,利用新资本协议实施构建市场竞争中新的“护城河”。鉴于此,金融机构应主动适应巴III信用风险零售业务监管改革的要求,在授信策略、资产定价、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中提前做好安排,前瞻优化风险和资本策略。
二是在系统和数据层面。商业银行应夯实数据基础,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由于风险暴露分类涉及业务范围广,缓释认定及拆分、计量过程较为复杂,资本新规的系统建设不仅涉及资本计量系统,还涉及众多前端系统的配套改造,包括各类业务流程系统、客户管理系统、押品系统、数据仓库/数据集市等。建议金融机构开展系统改造时,同步推进客户的统一管理、加强尽职调查和基础信息审核环节、提高数据获取的自动化水平、提升数字化风控能力,为后续资本计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伴随着资本计量方案的升级,银行也应同步重检并升级配套规则与应用方案,包括监管报表、信息披露报表、内部管理报表、资本规划配置方案等,为风险精细化经营奠定基础。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