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中国高科技企业增长新曲线

埃森哲2023-11-03 08:40

过去十年,一批高科技企业抓住移动互联网大潮,聚焦产品创新和体验,迅速扩大销售规模,坐享科技红利。然而随着社会整体技术创新速度的放缓,以售卖硬件产品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市场整体增长乏力、产品同质化以及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增加,使得高科技企业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即服务”模式便是可能的增长路径之一。它强调将产品作为服务的一部分,基于客户需求或订阅行为,为其提供更全面、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和价值。这不仅能够增加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还能与客户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由此实现长期、可持续的业务增长。

埃森哲测算,到2024年,“即服务”市场的总体规模预计可达300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在24%左右。

破局:万物皆服务,科技即服务

 “即服务”(Everything-as-a-service, EaaS)是指以订阅为导向,捆绑产品、服务、平台的全新商业模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中服务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即服务”模式已经从最初的软件及云领域,延伸到更多不同的领域和产品。

“即服务”涉及的不同领域及代表企业(一)
“即服务”涉及的不同领域及代表企业(二)
“即服务”涉及的领域及代表企业(三)

从业务形态来看,基于各领域中产品形态和客户需求的不同,“即服务”可以分为三种主要模式:基础服务、进阶服务以及平台生态。高科技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打造相关“即服务”形态。

基础服务:企业提供核心软硬件产品和基础服务,如设备的自动更新维护和企业业务自动化服务。通过订阅模式降低客户资本支出,优化其现金流管理。

进阶服务:企业还提供管理服务(Managed Service)、咨询和外包服务,以更好地为客户因需定制服务体验,提高客户整体效率,效益和满意度。

平台生态:企业致力于打造具有信息化技术支撑的“即服务”生态体系,降低体系内交易成本,与潜在生态伙伴协同创新、共享商机,为客户提供更多价值。同时持续感知客户需求,实现端到端自动化和资源优化。

硬件型高科技企业“即服务”转型的挑战及对策

随着云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数据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企业在提供"即服务"模式时的成本已出现大幅下降,能够更轻松地为客户构建定制化解决方案,提供更高质量和更具竞争力的服务。但是“即服务”所需的能力与传统的一次性硬件销售存在显著差异,实现转型需要进行长期而系统化的工作。

基于广泛的高科技行业数字化转型经验,埃森哲提出了“即服务”转型金字塔SOAL思维框架,建议从战略和组织设计开始,逐层推进到系统功能的落地,最终实现整体的业务变革。这一框架为企业提供了一种精确、专业且易于理解的方法,助其高效推进“即服务”转型,确保整个转型过程的成功。

“即服务”转型金字塔SOAL思维框架

挑战一:业务愿景及战略不清晰

企业的领导层和团队对“即服务”转型缺乏清晰的业务愿景和战略定义,导致目标和方向不明确。

如有些企业的目标是进行服务转型,增加销售及提供企业级服务的能力。因此企业除了通过”即服务“中的订阅模式提高用户粘性,更应关注如何提高其服务产品的吸引力及竞争力,切勿本末倒置。

对策:

目前,市场上有三种常见的“即服务”转型方式,对应不同的业务愿景和战略。企业可以选择与自身相匹配的方式予以推进。

财务及金融模式转型:通过租赁融资的方式,为客户提供IT硬件设备分期付款的交易选择来降低其财务压力。

设备“即服务”转型:在金融模式变革的基础上,提供更多与硬件相关的软件及服务,提高利润率和客户粘性。

全面的服务导向转型:提供与企业服务相关的全面管理服务及解决方案,如蓝图设计、场景落地、云升级、安全服务等,从传统的IT硬件设备制造商升级成为企业服务提供商。

挑战二:缺乏适应“即服务”能力的整体设计

与传统硬件销售模式不同,“即服务”要求企业提供持续的服务和销售,并与交付团队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整体生态系统。如何将企业在前、中、后端各职能领域的核心能力,整合为端到端的一体化运营能力,成为转型成功的关键。

例如,财务作为价值链的下游,其痛点通常源自产品或销售能力的缺失或设计缺陷,单独提升财务能力无法解决业务问题。

对策:

企业需要对新的能力进行全局性的顶层设计,保证各职能领域可以有效对接,不会各自为战。各职能领域的核心能力需要基于新的业务场景进行梳理,并通过设计新的流程及明确岗位和职责来建立。

比如在销售交易管控中,原有的一次性交易模式在价格及合同条款的设立上都相对标准化,而在“即服务”模式中,由于引入了三方产品及不同交付和付款方式,导致价格的计算及合同的条款都更加复杂,需要系统化设计才能满足业务的规模化需求。

挑战三:无法满足“即服务”业务的运营需求

传统硬件型企业在整体能力和流程方面,包括前端的产品定义与销售、供应链和生产制造,以及后端的财务管理和报告,都是围绕现有业务模式进行建立和优化的。因此,在进行“即服务”业务转型时,原有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通常无法满足新的业务需求。

例如在销售端,传统模式下的销售人员在下一次商机出现前不会频繁与客户联系。但在“即服务”销售模式下,一份合同从签署到完全履行需要多年时间,期间需要不断响应和满足客户需求。这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交叉销售和追加销售的机会,也对销售组织的运营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策:

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可以基于业务定位和发展阶段,从以下三种运作模式中进行选择,同时结合组织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调整。

企业新业务转型的三种模式

挑战四:缺乏合适的系统和工具来支持"即服务"业务的规模化

即使在新的业务流程及业务规则都清晰的情况下,企业也可能缺乏合适的IT工具和平台来实施业务流程,难以降低手工作业的比例,导致业务无法快速规模化。

对策:

既可以利用成熟的业界工具自动化业务流程,也可以根据自身即服务业务的竞争力重点,贴合业务发展,定制开发高度灵活的未来系统(Living System),提高团队作战效率并支持业务高速增长。

例如,SAP BRIM的融合开票功能(Convergent Invoicing)能够为“即服务”模式中的捆绑产品生成独立发票,满足硬件、软件和支持服务捆绑销售时的分别开票需求。该功能还能够包含每月、每季度和年度的计费,以及客户基于消费和签约成本所产生的费用。此外,授权管理(Entitlement Management)系统可以支持在整个合同周期内定义、配置和跟踪客户权利,有效管理“即服务”模式下的客户权益。

传统硬件企业可以利用企业级“即服务”商业模式更好地服务客户,提升满意度,拓宽利润空间,并积极开拓全新的增长曲线。但大型企业的全局性转型绝非易事,企业领导层需积极支持和参与,以确保顶层设计准确反映业务团队的实际需求,并确保最终的变革结果达到预期。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埃森哲】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