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田进 作为一家总部位于德国的聚合物材料制造商, 科思创即将迎来第三次进博会之旅。
在11月1日的媒体沟通会上,科思创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雷焕丽说,在商言商,哪个市场给企业更多机会,企业就选择哪个市场。从全球层面来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仍较为可观,这意味着中国市场具有很大潜力,科思创也视中国市场为本土市场。
当前,中国已是科思创最大市场之一,2022年在中国的销售额为36.4亿欧元,约占集团销售额的五分之一。截至2022年底,科思创在中国投资总额已超过39亿欧元。并且,科思创在大中华区共拥有10个生产基地。
今年以来,科思创也宣布了在国内多个生产基地的投产或新建计划。10月,科思创全球首条物理回收聚碳酸酯专用生产线(最高产能为2.5万吨)在上海正式投产;9月,在珠海投资的其全球最大热塑性聚氨酯生产基地破土动工;8月,位于上海的水性聚氨酯分散体工厂竣工。
对于企业今年的商业决策,雷焕丽再次强调“在商言商”。2011年,科思创便将当时的聚碳酸酯业务全球总部迁至上海。她说,此举背后的考量之一是由于中国是聚碳酸酯全球最大的使用市场,把全球总部放在上海,就是为了要让企业更贴近市场,提升企业决策的质量和速度。因此不管外围市场如何变化,科思创坚定把聚碳酸酯业务全球总部放在上海。
不过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仍给科思创带来了不少困扰。雷焕丽说,对于总部在欧洲的企业,科思创面临的挑战是最近全球经济环境导致欧洲经济不理想,同时能源价格也是很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演变成哪个市场能给企业更多回报,企业就一定在那个市场来进行商业安排。”
与此同时,雷焕丽说,对于外企而言,中国的营商环境也在越来越好。创新方面,外资企业已经被称为“第四支力量”,企业也因此倍受鼓舞。“我自己的体会是,此前跟政府部门的沟通做的不够多,导致在政策理解方面比较有限。根据我们这几年的经验,沟通越多双方诉求就越清楚,企业也能对政策理解得更准确。”
在今年的进博会之旅,科思创将自己的主题定为“开创净零新境”。此前,科思创宣布了系列减排目标。包括到2030年,承诺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60%至220万吨。到2035年实现范围1和范围2的净零排放(范围1和范围2即自身生产的直接排放和外购能源产生的排放)。
雷焕丽说,几年前,人们对于碳循环以及绿色发展等概念感觉还没有那么强烈,因此在2021年进博会首秀时,更多是科思创邀请合作伙伴一起参加进博会讨论绿色发展。但在2022年参加进博会时,可以看到很多价值链上的伙伴都主动行动起来,加入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中。“作为材料制造商以及进博会老友,从供应商到下游客户再到政策制定者,可以明显看到绿色发展的大潮。为此,我们也是积极把产业链条联系起来,推动减碳发展。”
雷焕丽表示:“对科思创而言,进博会是加速合作与循环经济进程的绝佳舞台。借助进博会,科思创得以不断深化其在价值链关键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各行业带来更多定制化解决方案,更好赋能国家绿色转型。”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