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新提法”与“新信号”

万敏2023-11-01 01:30

记者 万敏 胡群  2023年10月30日至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此次会议从全局高度对中国下一步的金融工作、金融监管和金融改革等重大问题和方向“定调”,并作出部署。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

由此可见,这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规格高于过往的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足见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重视程度。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组建后,首次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凸显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记者注意到,这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出现了很多新提法。这些新提法释放了金融工作的新信号。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会议首次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

上海新金融副院长刘晓春对记者表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金融强国”概念的提出,表明金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愈发重要。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二是金融安全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必须要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从美欧等发达国家“金融强国”的特征来看,既包括开放的金融市场、丰富的金融产品、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等要素,也有所谓的国际金融规则制定权,以及通过国际结算体系实施长臂管辖等货币霸权。

温彬表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实现不同于欧美定义的金融强国,则需要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服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国际金融产品,数字化的金融基础设施,为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促进各国实体经济发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提供高质量服务

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刘晓春认为,做好五篇大文章是建设金融强国,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不断开创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局面的具体方向和内容。科技金融主要是金融要支持科创企业,支持科技创新,与此前的“科创金融”相比,科技金融的不仅支持科创企业,也包括大的技术改造和创新。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连平分析指出,就“如何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这一问题,本次会议重点部署了三个方面:首先,“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明确了今后几年我国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各项政策措施不会大起大落,不会搞大水漫灌,将继续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稳定性;通过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精准施策以应对国内外多重冲击与经济波动。其次,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这意味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继续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未来仍将继续加大对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再次,金融要支持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尤其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领域,对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中西部基建、新能源产业链、农业现代化等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此外,金融业自身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五个领域。

10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合计余额为7.018万亿元人民币。目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三类长期性工具,以及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抵押补充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等14类阶段性工具。

10月20日,在2023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数据信息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工作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3年9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9.2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8.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8万亿元。

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会议指出,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温彬认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与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要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一脉相承,强调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我国实现了股票发行的全面注册制,形成了以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新三板精选层)为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分别服务于成熟期大型企业、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硬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等不同发展阶段的实体企业。未来应以进一步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效为目的,从提升发行审核效率、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为重点支持领域开通“绿色通道”等方面继续优化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

其次,“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均为“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和“活跃资本市场”的内在要求。温彬说,相比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积极有序发展股权融资”,本次会议增加了多元化的要求,VC、PE、IPO、并购重组等融资方式需根据当前不同层次资本市场找准定位,为实体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一方面要引入更多优质公司上市,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退市新规,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逐步构建出“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资本市场新生态。

在温彬看来,“培育一流投资银行”要求投资银行在业务体系、综合服务能力、国际化水平和风险对冲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以提升注册制下企业上市效率和质量。“培育一流投资机构”是活跃资本市场、优化估值水平的重要方式,要在扩大全国社保、基本养老保险、年金等基金投资范围,支持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便利专业机构投资运作等方面提供培育机构投资者的环境。

会议指出,完善机构定位,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刘晓春认为,现代金融是一个规模为主的金融体系,这和传统的金融体系不太一样,这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要大力发展国有金融,做优做强国有金融机构。这并非表示当前不再需要大量的中小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当中,无论是支持力度上,还有风险的防范上面,大型金融机构起到压舱石的作用。中小金融机构应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总体上不太主张中小金融机构开展大而全的经营模式,更多的还是要立足于当地经济,支持一些特殊群体。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历年以来也是金融工作会议的重点建设方向。此次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连平认为,未来几年,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将成为我国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来看,就是要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尤其是跨业、跨市场的金融业务,不同类型机构间的交叉业务,非法集资、欺诈销售、操纵市场、信息泄露等违法违规行为,多层嵌套的复杂运行结构或金融产品,各类金融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以及对中小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市场等重点风险领域的监管。

连平称,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将有助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金融环境。

会议指出,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好中央金融委员会的作用,做好统筹协调把关。发挥好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切实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发挥好地方党委金融委员会和金融工委的作用,落实属地责任。

这意味着地方也要成立党委金融委员会和金融工委,强化地方党委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压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属地责任。

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

对地方债问题,会议强调,“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主要强调遏制增量,即“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而本次会议强调的“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长效机制”则既包括遏制增量,也包括化解存量。

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王青认为,主要是指要切实防范“一边儿化债一边儿新增”,同时推动平台企业转型,从根本上控制地方债务增长。这意味着尽管当前平台债务风险缓和,融资成本下降,但未来平台企业新增债务将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从根本上说,地方债务源于平台企业承担基建投资职能,在地方政府法定债务限额之外大规模举债融资。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推动平台企业转型,这既包括主体业务转型,也包括彻底剥离平台融资职能。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对房地产领域,会议提出,“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温彬认为,此轮房地产下行周期从2021年7月份开始,房地产投资与销售均表现低迷,对产业链上下游带来较大冲击,部分房企现金流风险逐步显现,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甚至已波及金融体系,引发坏账风险。针对此,一方面,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后续房企的中短期债务重组或将是缓解企业偿债燃眉之急、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的一个关键突破口,也有助于完成“保交楼”任务;另一方面,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地产调控需“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未来部分城市需求端政策有望进一步放松,土地供应也有望进一步增加,从而带动市场预期改善。

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

会议指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

连平认为,下一步,可能从三个方面发力,持续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形成系统性、制度性的开放局面,逐渐与国际规则相融合。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在扩大市场准入的基础上,特别重视优化准入后的政策安排与便利。三是提升金融管理能力,使之与开放水平相匹配。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瞬息万变,全球金融风险频发,要防止外部金融风险对国内产生冲击,形成“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金融管理体系

会议强调,要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刘晓春认为,这其中要特别重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应将其打造为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中心,全球人民币资产交易中心以及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中心。

“未来,我国要进一步融入全球化、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势必就要有一个本土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刘晓春进一步解释道,在这一过程中,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事实上也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的“引进来”向“双向通”发展,连接中国与世界,真正发挥“桥梁”的作用。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记者 关注包括但不限于金融、互联网、财富管理、理财相关领域。探索金融新闻新的写作方式。 新闻线索可联系邮箱:wanmin@eeo.com.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