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老盈盈 10月29日,在广州召开的国际金融论坛(IFF)20周年全球年会上,IFF顾问、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原副主任吴晓青探讨了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
吴晓青表示,当前,面对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国内周期性问题和结构性矛盾的交织叠加等诸多挑战,一些民营企业遇到了不少发展中的问题和成长的困扰,主要包括:一是隐形壁垒多,民企发展的活力受到制约;二是产权保护不足,民企的安全感缺乏;三是融资难、融资贵、成本杂、税费高,民企经济负担加重;四是外部的干扰多、消费需求弱,民企的效率下降;五是民企的过度扩张,风险暴露,部分民企存在着相当的发展风险隐患。
他认为,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生态环境来看,首先是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待改善。比如,包括“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等准入不准营的问题依然存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仍未健全,要素流动障碍比较多,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力度需要加大;国有资本分散在广泛的竞争领域,一些国企全产业链布局对民企的挤出效应较为明显,一些地方甚至对民企来投标、参与投资给予区别对待,国有经济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
其次,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有待健全。立法上,民营经济发展和保护的立法缺失,同时也存在同类行为不同定性,同类犯罪不同刑罚等问题;在执法上,也还存在一些自由裁量权行使不当的情况。
再次,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有待加强。一些地方落实科学决策要求不到位,单兵突进、九龙治水的问题依然存在;政策执行的连续性、稳定性不足;政策落地的协同性、实效性不强。不同部门和地方认识和利益不一致,导致形成的政策抵消效应明显,有的政策重制定轻落实,执行的弹性大。
最后,鼓励支持的舆论环境有待优化。一些地方不能正确地认识中央的政策,有的甚至曲解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把共同富裕说成是劫富济贫,把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解读为限制民营经济,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解读为开计划经济倒车等。也有些恶意抹黑民企的现象存在。另外,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民营经济的理论研究。
吴晓青认为,从民营企业内部生态环境来看,也有几方面原因:首先是部分民企治理结构不尽合理。这包括企业的治理不完善,部分民企股权结构和治理模式难以适应公司现代化治理的需要,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等机制形同虚设,抵御重大风险能力偏弱;企业依法合规经营的意识有待加强。从近年查出的典型案例看,部分民企合规意识、法规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营商环境;内部腐败和大案要案问题突出,民企内部腐败类型的案件高发,另外也存在不少员工违规操作、出卖商业秘密、利用职权谋取不正当利益等行为。
其次,创新驱动发展重视不够。虽然民营企业整体上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但民营企业群体内部的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极不平衡,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再次,企业的成长耐力和发展的韧性亟待加强。民营企业家的代际传承一直是困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大难题。
吴晓青认为,目前民企正处于青蓝接力的传承高峰期。据中国企业家调查信息系统统计,63%的民营企业正在进行企业传承,仅有7.5%的民营企业已经完成了交接,而民营企业已经培养好接班人的比例只有8.7%。
此外,他还认为,许多民营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和应对能力不足,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系统性冲击下,民营企业船小好掉头的优势不但没能彰显,反而是企业的脆弱性显现,发展韧性和生存的空间受到制约。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