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澎湃OS“姗姗来迟”

钱玉娟2023-10-27 21:38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钱玉娟 10月26日晚,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一句话引出了小米14系列旗舰手机,“越级对标iPhone 15 Pro”。之所以用到了“越级”二字,是因为小米14系列是小米首个搭载自研系统Xiaomi Hyper OS(下文统称:澎湃OS)的旗舰手机。

告别用了13年的MIUI系统,小米手机迎来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雷军将此视为“跨越时刻”,但之于小米,实现这一跨越,澎湃OS经历了多年探索:在雷军亮出的一张系统演进图谱中可以看到,澎湃OS是小米历经13年探索、7年研发,超5000名工程师参与下,对系统底层重构后诞生。

迟来背后:向“安卓套壳”说NO

当小米澎湃OS正式版在10月17日完成封包后,雷军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向外官宣。

小米澎湃OS立项于2017年,彼时的目标是:打造出一款能用一套融合系统框架来统一支持全生态设备和应用的OS。

理想与现实,总有一些距离。毕竟创立于2010年的小米,最先推出的MIUI手机系统,其基于Android(下文统称:安卓)原生系统,从交互层面“魔改”而来。即便经历13款手机更迭了14个版本,MIUI依然处在安卓的阵营。

相比之下,华为2019年发布鸿蒙OS其实也是华为主动且坚持了多年的战略规划。早自2012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内部讲话称,“如果突然失去了对安卓系统和Windows系统的使用权,华为将陷入被动局面。”不只是华为有此判断,提及小米的创业史,雷军也认为是一段对操作系统展开摸索、研究的过程。

将“命运线”握在自己手里,小米自研操作系统,与华为一样,都曾背负着“安卓套壳”的质疑。

“这个系统极其的庞大、极其的复杂,我们一定要有五个设计原则。”在小米澎湃OS设计之初,雷军就提了5个目标:既要确保单个设备的使用体验,各个设备连接起来也要更好用,一定要有AI赋能,要做全域的安全隐私,还要坚持做开放生态。

在上述目标引导下,小米澎湃OS的系统架构走出了以下路径:2017年,小米先发布了自研的嵌入式操作系统Vela OS,逐步统一了IoT设备生态;两年后展开全自研通用系统Mina OS;而针对车机系统的研发,小米启动于2021年。直到去年初,才将上述四个系统的软件架构进行了统一。

在将多端操作系统的底层完成合并后,小米澎湃OS终于在今年底正式推向了市场。为了向“安卓套壳”说NO,雷军强调,小米澎湃OS是基于深度进化的安卓以及小米的Vela OS融合后,工程师们对底层架构“彻底重写”后产生。

未来难点:生态体系构建

华为终端BG CEO余承东曾在2021年华为开发者大会上透露,华为为鸿系统投入研发等费用已超500亿元人民币。足见手机厂商进行操作系统自研,背后花费巨大。

雷军当晚并未透露小米澎湃OS自研进程中的具体研发投入数字,但对于做这件事的价值,他给出了答案。

在雷军看来,小米澎湃OS是一个“为未来百亿设备、百亿连接做好了万物互联的公有底座”。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除了智能手机外,小米已经构建起了一个跨200多个品类的巨大智能生态,加之将于明年上市的小米汽车,正因如此,小米集团将战略升级为“人车家全生态”战略,雷军说,“小米澎湃OS是承接新战略的关键。”

CSHIA智能家居产业联盟秘书长周军发现,“自研操作系统在未来产生的商业价值,大家都看得到,但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这个能力去做。”他告诉记者,巨额研发投入考验之外,如何吸引更多的设备厂商接入其中才是更大的挑战。

据周军介绍,早期家电行业曾有不少企业尝试做自研OS系统,但大多以失败告终,直到华为鸿蒙OS推出,一举成为国产自研操作系统的标杆,期间不只是小米亦步亦趋推进着操作系统自研,OPPO、vivo等手机厂商也在跟进其中。

如今小米实现“跨越”,周军仍判断,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诞生后,总会面临一个漫长的生态构建过程,像华为鸿蒙OS也经历了从小家电产品接入起步,逐步吸引了海尔等家电厂商等合作。

“短期内一些主流家电企业未必会完全接入小米澎湃OS的生态体系中来。”周军甚至预判,一段时间内,小米或许会和某些品牌厂商存在竞争关系。

为了让外界更好地理解小米自研操作系统的能力和体验特点,小米集团手机部副总裁金凡在对系统体验的演示环节中提到,小米澎湃OS自研了跨端智能,可以让所有设备统一连接协议,实时通信。

另外,金凡说,小米澎湃OS系统在保障服务安全的同时,“开放生态”是重要原则。据他介绍,基于澎湃OS,小米自研的物联网嵌入式软件平台Vela OS将全面开源,跨端互联框架协议能力以及AIoT平台都将面向应用开发者开放。

可以看出,小米已经在为扩大澎湃OS的生态体系,通过开源平台、能力开放等吸引更多软硬件合作伙伴接入。然而,想要获得更多软硬件厂商和开发者的认可,“姗姗来迟”的小米澎湃OS,要经历市场与时间的双重检验。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TMT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并报道TMT领域的重大事件,时刻保持新闻敏感,发现前沿趋势。擅长企业模式、人物专访及行业深度报道。
重要新闻线索可联系qianyujuan@eeo.com.cn
微信号:EstherQ138279
Baidu
map